此时,王金战支开孩子的家长,与孩子单独聊天。在聊天当中,他发现,孩子虽然经常排在倒数几名,可这次考试却提高了两名,于是,他对孩子说:“孩子,你非常有发展潜质,其实你已经很努力了,用两个月时间提高了两名,照这样努力下去,现在距离高三还有一年半的时间,我相信,在你的身上有可能会出现奇迹!”在王金战的夸奖下,孩子立即挺起了胸膛。
紧接着,王金战趁热打铁,引导这名学生寒假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而此时,在孩子的心中早有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于是,王金战就和孩子逐条谈论,并论证、调整计划,最终落成条款。最后,孩子自信地拿走了计划。后来,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很快,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金战经常会说:“每个孩子都有完美自己的向上心理,只是缺乏必要的毅力和执行力。”聪明的家长会有两个目标:一个近期的,一个远期的。远期目标要放在心上,而不是嘴上。而短期目标就要抓住孩子每一次的微小进步,一点点往上加任务。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问题越多的孩子,越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抓住他身上每一点的进步,在他面前有针对性地表扬他。
王金战认为,通常来讲,被表扬三次的孩子就能够彻底、长足地走向优秀,这就是他所谓的“三步优秀法”。成就优秀的孩子是需要时间和氛围的,家长首先要有平稳的心态,也许是三个月,也许是三年,只要孩子步入这个轨道,他的成功就是可以预期的,也是指日可待的。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普遍会采用“表扬”的手段,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表扬的效果并非一样,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家长运用表扬的方式不同。那么,究竟该如何表扬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经常会抱怨孩子毛病过多,例如打架、还嘴、学习成绩差……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家长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是否认真观察过?当你的孩子安静地做一件事或是和小朋友嬉戏时,你是否熟视无睹,等到发现孩子吵架时,才来充当调解人,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或是夹带武力的恐吓。
在孩子们看来,这种父母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每天只知道板着面孔训人,一点也不和蔼可亲。家长应该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对其行为的关注,或是赞许。家长要知道,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他就会采取消极行为进行对抗。假如你没有表扬孩子的习惯,不妨现在来试一下。
家长要留心孩子在做什么,如果他现在的行为令你满意,你不妨立即表扬他。要知道,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长的赞誉声中,孩子的行为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积极的行为会与日俱增,消极的行为会随之减少。
其次,家长的表扬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家长要明确地表扬孩子:“你是好样的,是爸爸的骄傲。”而不是说:“你真是好孩子。”或者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爸爸喜欢你这样做。”这种明确的目标指向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使孩子认识到: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名誉”。为了得到好孩子的称呼,孩子就不会再出错。
最后,表扬要具体明确。要让孩子知道是哪种行为赢得了表扬,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理解,且会重复这一行为。例如,当孩子早起时,先收拾床铺,然后再去洗漱。这时你说:“做得很好,孩子。”但孩子不知道是哪种行为赢得了你的表扬,此时,不妨换一种方式:“你起床后将床铺收拾得很整齐,这非常好。”
提高情商才能做好父母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下陷的泥沼。”
有时候,一个眼神胜过一顿批评,一个动作就能改变人的一生。这就是鼓励比责罚更有效的原因。要知道:破坏性批评是腐蚀自尊心的毒药。
他是某市理科的高考状元,在他读初中时有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那年他读初三,是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寒假的一天,妈妈领着他去方阿姨家拜年(方阿姨是妈妈大学的同学)。
方阿姨的儿子宋青正在读高一,闲聊之中,妈妈问宋青:“你在哪上学呀?”宋青说:“我在××师大附中上学。”妈妈继续问道:“那你成绩如何?”宋青轻松地回答道:“阿姨,我成绩一般,这次期末考试在班级排第二名。”
这时,妈妈转过头深情地看了儿子一眼,但什么话都没说。中午4个人一起吃饭时,虽然妈妈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和尴尬,但整个席间,妈妈只字未提有关学习的事情。因为妈妈知道,如果在饭桌上提及学习一事,就等于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作为家长,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在回家的路上,男孩心里很不舒服,他在想:我也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为何就不能争一口气呢?当妈妈听到宋青哥哥那么优秀时,整个吃饭时间没提过一句学习的事情,是怕我受到伤害,而且妈妈在听到他考第二名时,只是深情地望了我一眼。就算为妈妈看我这一眼,我也要为她争这口气。从此之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先调节自己的心态,进入一种发奋学习的状态。在拼搏半年之后,他考入××师大附中。他还坚信,未来××师大附中的第一名,就是他。他之所以这么有信心,就是因为他通过半年的努力,超越了无数个困难,从一名成绩普通的学生,到考上著名的××师大附中。他对自己说:“以后看我的,我还有三年时间,一定能成为××师大附中的第一名,我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凭借顽强的自信心,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他脚踏实地,扎实前进,虽然成绩经常会出现浮动,但是他靠自己的信心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最后在高考中以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
美国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一书中也指出:“表扬和鼓励能够使孩子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受,孩子会设法以同样的良好行为再得到表扬和鼓励……”
张敏在两岁时曾患过脑膜炎,并留下轻微的后遗症:反应慢、记忆力差。在她读小学时,这种劣势就明显地反映出来,她比同龄孩子要差一截,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总是在背后叫她“笨孩子”,为此,张敏常常气得哭鼻子。在她9岁读三年级时,还是全年级的“尾巴”。尽管父母为她请了家教,每天为她补课,但睡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她就忘了。每天晚上做作业时,父母都轮番陪在她身边,有一次,张敏正在做语文作业时,有一道题要求模仿造句:“青蛙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张敏却在作业本上写道:“妈妈的眼睛鼓鼓的,肚皮白白的。”
当妈妈看到这句话时,气不打一处来,就劈头盖脸地吼道:“你真是笨到家了!”从那以后,张敏在做作业时一看到妈妈坐过来,就心惊胆战地左顾右盼,要不然就埋头写“我笨、我笨、我笨……”
看着女儿这副样子,妈妈又气又难过。在一个星期天,父母带着张敏到医院看医生。医生在详细了解完张敏的情况后,决定和她进行一场耐心的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医生不断地夸奖张敏聪明、懂事。事后,医生对张敏的父母说:“你们不用担心,她很正常,用不着看医生。”最后还建议张敏的爸爸带张敏去游乐园玩。
私下里,医生问妈妈:“您女儿考试最高拿多少分?”
“有一次,考了八十多分吧。”
医生又问:“那您表扬她了吗?”
妈妈先是一愣,随即说道:“八十多分在班级里是很正常的分数,我们就没有表扬她。”
医生说:“虽然这个成绩在全班来讲非常普遍,但是对她个人而言,意义就非同一般了,你们不能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应该为她的进步喝彩,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回家之后,父母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不再用抱怨、责备的声音和监督的目光对待张敏。每次张敏将作业本交给父母检查时,他们都认真地夸奖女儿“字写得有进步”“今天比昨天多得到五分,大有进步”“你真棒,又得了一个小红花”。渐渐地,张敏的笑容多了起来,说话的声音也响亮了许多。
一段时间过后,家教老师高兴地对张敏的父母说:“张敏的记忆力有所增强,听写50个单词,只错了3个,大有进步!”在期末考试前,张敏第一次向父母保证:“我一定能考进前15名。”尽管这只是一句“保证”,但是,父母都为女儿的自信感到高兴,这可是女儿破天荒的第一次呀!
等成绩公布时,张敏每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排在全班第八名,班主任还在家长会上特殊表扬了张敏。
从把“青蛙的眼睛鼓鼓的”改写成“妈妈的眼睛鼓鼓的……”到最终每科都在90分以上,张敏的父母终于走出了家教的误区,将女儿送上健康、自信、乐观的成功之路。
一次成功的体验,或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这就需要家长们付出特别的爱——不要吝啬你们的赞赏和赏识。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的确,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特别是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孩子。正如“得到特别呵护的苗长得好”的道理一样,经常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真诚而独特的爱,从而产生一种情感的动力,促使孩子学习成绩进步。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有一颗渴求上进的心。他们需要被重视、被关怀、被赏识,尤其对那些后进生而言,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要不断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关注他们点滴的进步。赏识孩子,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摆正自己的期望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是所有父母的希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无一例外地都会对孩子的将来有所考虑和期望,甚至为孩子的未来作一定的规划。期望孩子的成绩能够出众,将来能够上大学,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体格健壮,将其培养成体育健儿,将来能够破世界纪录,拿世界冠军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经营头脑,将来可以挣大钱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有之……总而言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会希望孩子有能力,有本事,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好好地生活,一定要比父辈们生活得更好。多数情况下,父母的殷殷期望会化作孩子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而有的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由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积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已成为家长们的普遍心态。然而现实总会与人们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讲究的,要把握好对孩子的期望。
(1)对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不要只着眼于孩子的智能与成绩。以孩子智能的高低和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事实上,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许多评价标准的。
(2)期望应符合孩子的能力与爱好。家长往往从自己的好恶、自我期望出发形成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描绘未来的宏图。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会出现对孩子期望的攀比心理。如此,家长的期望往往就会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实际,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父母的期望应当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家长在对孩子有所期望之时,不妨从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孩子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其实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给予孩子充分的发言权,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愿望,父母也可以从旁边帮孩子分析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有哪些。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实际能力,任何成功不仅仅需要相应的智力水平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当水准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为参照,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长为出发点来期望自己的孩子,更不要以周围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参照。
(3)适度表达,激发孩子的斗志。父母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期望不仅仅是让孩子知道,不是放在嘴边上说说就可以的,要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生来就被置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享受着成人给予的关爱。孩子生存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无意识地养成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父母给予,习惯于等待父母的信息和指令。如此一来,孩子真正源自于内心的需求与动机则显得相当缺乏,长久如此,孩子就会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