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经说过:“傲慢的人不会成长,因为,他不会喜欢严正的忠告。”现在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傲慢称霸”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自卑的孩子恰恰相反,自傲的孩子常常表现为过于自信,高估自己,看不起别人。这样的孩子往往虚荣心比较强,只爱听夸奖的话,受不了批评,更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
孩子产生自傲心理,常常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优越的家庭条件最容易滋长孩子的虚荣心。其次,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较差,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也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再次,妈妈对孩子自傲心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妈妈常常是一副扬扬得意、目中无人的姿态,那她们的孩子多半也会效仿。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对孩子的奖励太多。
诗人普希金就曾经是一个非常自傲的孩子,他出生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庄园里,由于童年的生活环境十分优越,使得幼年的普希金太淘气、太顽皮。
普希金的父亲喜欢在孩子取得成绩后,带着他四处拜访朋友,很快,普希金就被赞扬声包围了。除了这些朋友们的一致称赞,父亲也常常夸奖他。这让普希金感到非常得意。他对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十分自豪,觉得自己就是天下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孩子。
普希金的自傲情绪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于是她就对丈夫说:“以后再也不要当面夸奖孩子了,他取得了成绩固然可喜,但现在他已经被赞誉之声淹没,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更加傲慢而虚荣。”
于是,普希金的父母开始对他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他的表扬也适可而止。普希金的父亲还同那些朋友们事先说一声,让他们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夸奖他。就这样,在母亲的精心叮嘱下,小普希金周围的赞誉之声渐渐地少了。刚开始他很不习惯,甚至有点沮丧,聪明的母亲便带着普希金去大自然中玩耍,和他讨论有关荣誉的问题。
“孩子,如果你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就不应当在意别人的评价。”母亲说。
“为什么呢?”小普希金问。
“那些赞扬并不说明你已经取得了成就,恰恰会阻止你进一步的发展。”
“那我应当怎么做呢?”
“不要管别人给你的称赞或诋毁,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必须超越这些表面的东西。”
普希金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就像园丁一样修剪着普希金这棵小树的枝条,使他对自傲有了清醒的认知。还有一个母亲做得也非常好,她就是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母亲。
乔治·布什的母亲多萝西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平生最看不上的就是骄傲自满、自高自大。这一点使孩子们对她很敬重,也是她竭力传给孩子们的一种美好品行。一次,乔治对母亲说他输了一场网球赛,原因是他竞技状态不佳导致发挥失常,否则以他的技艺绝不会败北。对此,母亲立刻很直接地纠正道:“如果你不改掉自傲的品性,你的状态将永远不会正常。”这句话让乔治面有愧色。过了很久,母亲都在注意乔治的表现,每当他出现了自傲的情绪和言语时,母亲总是会及时地旁敲侧击,令他改过。
在乔治当了副总统后,母亲也丝毫没有懈怠,对他的要求更加严格。一次,在里根总统发表讲话时,乔治似乎在读着什么。母亲发现后便批评他行为不妥,让人觉得傲慢无理,乔治解释说他当时正边听边读讲稿,并没有做别的,母亲却驳回了他的解释。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乔治曾对身边的一些人说过,母亲批评他有点“谈自己谈得过多”。
后来,乔治当选了总统,而母亲也去世了,在母亲的病榻旁,乔治找出了一些自己曾写给母亲的信,内容有:“她坚强有力,从不自高自大,爱心正是她的力量所在,对他人的关怀是她最美好之处……”这位母亲一生都在监督乔治的言行,防止他产生自傲的情绪。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布什的母亲相比,很多妈妈做得还不够,所以,妈妈必须认识到自傲情绪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危害,无论一个孩子的潜能有多大,一旦骄傲自满,就会目中无人,止步不前。当孩子越小时,越容易在某些方面表露出非凡的才华,这时,妈妈就要及时提醒孩子,让他们“把翘起的小尾巴放下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一次,有人问美国女作家维奥斯特:“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她这样说:“那是我21岁时的生日。父亲带我到纽约去玩。我穿上盛装,自觉看起来漂亮极了。途中我进了洗手间,我在洗手间里照镜子,得意得不能自已。当我从洗手间里出来,姗姗下楼时,人人都在看我。这时候我只知道自己很漂亮,所以能够如此引人注目。但是,随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声,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鞋跟上沾着一卷草纸正跟着我下楼。从那天起,每当我觉得不可一世时,我总会回头看看后面有没有一卷草纸。”
让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就是要提醒他们注意时不时地扭头看看自己身后有没有一卷草纸。
不要用金钱收买孩子
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易卜生
一位中学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她的班上有一个男生美术制图技术很高,可他却一直不愿意为班级出力。这个男生的爸爸是大学里的博士生导师,妈妈是一名资深设计师,他们平常都非常忙碌,一家人几乎只能在晚饭时才碰面,吃完饭后,父母就又各自忙自己的事去了。
妈妈为了鼓励他好好学习,经常对他进行物质奖励,比如考85分以上就奖励300元,考90分以上就奖励500元,但如果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反映问题,则一次扣200元零用钱。后来,妈妈又给儿子增加了一个挣钱的渠道,当她帮别人画图纸忙不过来时,就让儿子也帮着画,并且每次都按工作量付给儿子酬劳。久而久之,这个男生的制图水平也越来越高。
一次,学校开展黑板报评比,老师知道他的美术功底非同一般,就让他与别的同学一起制作黑板报,并告诉他如果不参与板报组,他就必须负责一周包干区的卫生,经过两相权衡,这个男生选择了前者。
最终他们设计的板报获得了一等奖。但班里有这样一个人才,老师却高兴不起来,就是因为这个男生太自私,老师很困惑: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为何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喜欢展示自己的优点呢?试想,这样一个学生对集体的事都如此冷漠,他能伸出手去帮助别人吗?
其实,孩子的自私与冷漠,往往能折射出他的家庭教育状况。家长不恰当的奖励方式正是造成孩子自私的元凶。
物质激励法是很多妈妈乐于采取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见效快,而且短期的效果也很好,可是妈妈常常因为把握不好物质激励的“度”而感到烦恼,对孩子奖励多了,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自己的钱包也实在吃不消,有时还会发展到孩子和妈妈“讨价还价”的地步,生生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自私的“势利眼”。
金钱奖励是一种十分肤浅的激励机制,它将金钱设置为孩子的奋斗目标,等于是在用金钱收买孩子,这实在是一种胜算很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