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24839800000011

第11章 坏孩子都是妈妈打骂出来的(5)

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只见他一下子趴到地上,又哭又闹,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妈妈看着孩子,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像孩子一样全身都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条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但大家都尽量不去注意他们,而是小心地绕开他们,母子俩趴在地上,也都旁若无人。

最后,孩子脸上的怒气渐渐地消失了,哭叫声变成了耳语,他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平静极了,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两人又这样待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人们来来往往的腿和脚,妈妈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妈妈,妈妈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了起来,妈妈也坐了起来。孩子站了起来,妈妈也站了起来。妈妈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孩子抓住了妈妈的手。两人一起走过长长的走廊,来到停车场。妈妈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椅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此时,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妈妈居然没有说一句话。

这个妈妈专心致志地趴在地上,就是要从孩子的眼睛中来看世界。与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孩子,让孩子平静下来,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妈妈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这个不许碰”“别动”“去,去,去,别烦我”。从说话的姿态看,这根本不是交流,而是命令,妈妈的居高临下拉大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不只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不能沟通的距离。这也是孩子喜欢把知心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却不愿意对妈妈说的原因。

妈妈只有“蹲下来”,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才能体会孩子的心情。妈妈只有平视孩子、倾听孩子,才能获得和孩子坦诚交流的机会。

在美国,常常能看见这样的教育:家长和老师不以训斥、命令孩子为能事,而是俯身倾听、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孩子们也被鼓励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用自己的经验来看世界。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也有自己的“话语权”,作为妈妈,不能总是训斥孩子,动不动就说“孩子懂什么”,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甚至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其实,孩子说出的话有时会让大人都吓一跳。

有一个妈妈问5岁的儿子:“如果我们一起出去玩,妈妈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头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上一口。”

妈妈听了这样的回答,本想像有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告诉孩子自私有多么可怕,然后再教孩子以后该如何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一刹那,她改变了主意。

她摸了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带着一脸童真说:“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留给妈妈!”

试想,如果这个妈妈不问原因就把孩子责骂一顿,结果又会如何呢?

学会倾听,就是让你做一个“会听话”的妈妈,让孩子把话说完,不打岔,不否定,更不要责备,而是处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蹲下来,这样孩子才会把内心的感受和秘密告诉你,而你说的话,他们也会耐心地倾听。

“知心姐姐”卢勤在她的一本书《写给年轻妈妈》中有言:“聪明的妈妈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听者。”她旨在强调妈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如果妈妈蹲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和孩子交流,那么这种交流不仅可以使母子更加亲近,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也非常重要。孩子可以在“倾听”中感受到自己被妈妈关注与尊重。而妈妈也在交流中,锻炼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找出孩子无理取闹的原因

找到了线头,疙瘩才能解开。

——柯尔克孜族谚语

一个妈妈为孩子的无理取闹伤透了脑筋。孩子本来很乖巧,可是一上幼儿园就仿佛变了一个人,每次上幼儿园时,他都在家里哭闹着不想去,考虑到孩子可能刚开始不适应,妈妈耐心地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如此,持续了一个多月,孩子总算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没料到,好景不长,孩子上幼儿园倒是不闹了,可是每天放学回家后,他变得更加无理取闹,动不动就大哭一场。妈妈实在忍无可忍,只能大声喊他,甚至把他关进屋里,直到他不哭了,妈妈才耐心地讲道理。可是第二天,孩子依旧无理取闹,妈妈只好又重复打、骂、关屋子、和解的过程。这几乎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这个妈妈一直觉得自己很民主,凡事都跟孩子商量、讲道理,可是孩子依旧无理取闹,她想不通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甚至一个原本很乖巧的孩子到了一定阶段也常常会因为需求不被满足等原因而无理取闹,比如毫无缘由地大发脾气、挑三拣四、不讲道理,就像变了一个人。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妈妈又是怎样做的呢?

有的妈妈只想着用另一种方式转移孩子的视线,缓解局面,却忽略了孩子更需要的是了解和慰藉。比如孩子发脾气时,妈妈常会说:“我们去买宝贝最爱吃的巧克力好不好?”有的妈妈则直接不耐烦地斥责或惩罚孩子“你这样做真丢人”“再吵我就要打你了”!有的妈妈干脆置之不理,这种“冷漠型”的妈妈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既不否定也不责骂,而是选择让孩子自己宣泄“到门口站着吧,等气消了再进来”“要哭就哭个够吧,哭够了再来找我”。这样只会让孩子更长时间地哭闹,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安抚和舒解自己的情绪。还有一种“说教型”的妈妈,在孩子无理取闹时热衷于滔滔不绝地讲道理,以为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消失,却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更感到孤单、无助。

明智的做法是,妈妈一定要先沉住气,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自己先乱了阵脚,不是气急而打,就是妥协放任,最好先找出孩子无理取闹的原因。

具体而言,孩子无理取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孩子的年龄特性所致

由于孩子年龄太小,情绪波动大,自控能力较差。当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大发脾气,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就像有的孩子动不动就要买玩具,妈妈不给买就赖着不走,大哭大闹,这时,如果妈妈妥协一次,孩子就会闹第二次,久而久之,在妈妈的纵容下,孩子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卢梭说:“如果你一看见孩子流泪就给他东西,就等于鼓励他哭泣,是在教他怀疑你的好意,而且还以为对你的硬讨比温和地索取更有效果。”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妈妈会拒绝他。而如果在一开始就拒绝会比在以后拒绝给孩子的打击要小得多。所以,当孩子一有无理要求时,妈妈就要干脆地拒绝。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果父母常常吵架,情绪不稳定,那么孩子的脾气也多半会不稳定,容易着急。反之,如果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那么,孩子的性格也往往比较柔和。比如一个孩子喜欢乱抛东西、爱打人,常常是因为他在家里受到了脾气暴躁的家长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了家长的做法。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在吵架时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3。孩子对父母的不满

由于年龄上的认知差异和亲情感恩教育的缺乏,有的孩子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完全领会,反而认为父母对自己管教约束太多,“使我不得开心颜”。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了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虐待,有的孩子甚至没有听到过父母的一句赞扬,这就导致了孩子更容易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变得爱发脾气、无理取闹,甚至故意犯错误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有个妈妈总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不如隔壁的小孩,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怯懦,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了一句:“我不想让你做我妈妈了,我想让隔壁的阿姨做妈妈,隔壁妈妈比你漂亮,更比你有学问!”为了避免这一点,妈妈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提高自身的修养,不要对孩子过于苛责,要学会尊重并赏识孩子,多给予孩子赞扬和鼓励。

4。孩子挫折感的表现

孩子成长得太快,但是有些事情想做却没有足够的能力,这样在有了一些挫折感之后,孩子就会变得沮丧,选择通过发脾气、无理取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5。孩子模仿的结果

这一般发生在孩子8个月到3岁这个年龄段,因为此时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当他们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来要挟妈妈,比如哭闹甚至是打滚,他们这样做有时是在模仿电视中或周围同龄小朋友的行为。

总之,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一定要从原因上入手,孩子一无理取闹就大加斥责是不对的,要找明原因,在自己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帮助他们调节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