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能够满足要求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3-6岁以上的孩子。
这时孩子要开始上学了,不管所学的是什么,忍耐力是学习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继续帮助孩子培养忍耐力,帮助他确立短期内集中注意力的目标,把新信息分隔成小的组块,这样他就能掌握这些内容,并有足够的耐力继续学下去,直到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
总之,家长要注意从心理上训练孩子的等待意识和忍耐意志,使其从行为到思维都具有秩序、条理、规则性,使等待和忍耐的行为逐渐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这样,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在生活中逐步形成。
在成功的道路上,遇事忍耐一下,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可以提升竞争力,还能有助于人生的进步。
身处逆境之中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忍耐!除了忍耐以外再也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帮你渡过逆境。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
勇敢体现孩子的内在竞争力现在,有不少孩子胆子非常小,他们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到没有电灯的房间去拿东西,也怕见到陌生人,有的孩子甚至连在同学面前说话也有点胆怯。胆小是培养竞争力的最大障碍,一个胆小的人,任何新事物都不敢尝试,固步自封,怎么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足?
胆小主要是后天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妈妈看见小虫子,大呼小叫,孩子看见了,也会怕小虫子,也会变得胆小。有些家庭爸爸胆小,不敢踏入新的环境,那么孩子也会懦弱。
勇敢是拥有竞争力必备的好品质,不仅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用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而且在日后的工作中,也要靠勇敢的精神去争取事业的成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勇敢?怯懦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个女孩叫丽萨,一天爸爸妈妈都出门了,丽萨在家中看书。这时突然有人敲门,丽萨打开大门,发现一个持刀男子凶狠地站在门前。不好,遇到劫匪了!这一念头骤然跃入丽萨的脑海,但她立刻镇静下来。微笑着对男子说:“叔叔,你是来推销菜刀的吧!我妈妈正好需要一把。”接着便让男子进屋,还高兴地对男子说:“你长得很像我以前一位热心的邻居哥哥。见到你我真的很高兴!你需要咖啡还是茶?”原来满脸杀气的男子,此时竟有些拘谨起来,结巴地说:“谢谢,谢谢!”丽萨用自己的钱买下了那把菜刀。男子拿着钱迟疑了一下便走了。在他转身离去的一刹那,男子对丽萨说:“谢谢你,你将改变我的一生……”
其实,真正的勇敢,就是通过自己的沉着、冷静和智慧,努力做到既拯救自己,又挽救别人!勇敢者的智慧就是,面对危险临危不惧,保护自己,然后通过文明的、理智的方式去感化别人、鞭策别人或改变其原有的那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否则,给人的感觉便是鲁莽。勇敢还表现在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的事物,敢于“出风头”,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或者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自己敢于去打破。
怯懦胆小、畏畏缩缩、不愿与别人交往,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先天因素。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继承了他们的特点。
2.环境因素。现在很多人都住在公寓房里,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
3.教育不当。有的父母在孩子哭闹时,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有的是在孩子要外出玩耍时,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卖到山里去”等话语来打消孩子外出的念头,这会使孩子的心里产生一种不信任别人,不安全的感觉;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做错了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孩子因怕失败而退缩……
4.切身的体验。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成人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这会使孩子灰心丧气,这就像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一样。
可是更多的时候,孩子缺乏勇气是因为父母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强加给孩子所造成的。父母总是说别人的闲事不能管、“枪打出头鸟”、看不到利益的事情不要做。这样会使孩子没有长远的眼光,遇到事情就逃避,遇到责任就推脱,变成唯唯诺诺、见风使舵的人,就像下面故事中的老臣一样。
从前,有一位国王,决定出一道题,考考他的大臣们,以便选拔出勇敢的人担任朝中要职。
国王把大臣们领到一扇奇大无比的门前说:“这是我国最大的门,也是最重的门,请问,你们当中谁能把它打开呀?”大臣们都知道,这扇门过去从来都没有打开过,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肯定是打不开的。于是,一些大臣望着门不住地摇头;另一些人则装腔作势地走上前去看一阵,但是并没有动手,因为他们不想当着国王的面出丑;还有一些大臣心想国王或许另有用意,所以,最好是静观其变,让别人去出头,自己见风使舵。
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走向大门,只见他双手用力向大门推去,门被打开了。
原来这扇门本来就是虚掩着的,没有锁也没有插栓,而且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任何人都能轻易地推开它。这个年轻的大臣最终得到了国王的奖赏,并被委以重要的职务。
推开一扇门并不难,只要你勇敢一点。可是,生活中许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对孩子的种种行为进行约束,这个不能碰,危险;那个不干净,不能摸;山不能爬,滚下来怎么办;水不能游,淹死怎么办。这样给孩子定下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结果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怕黑、怕虫子,不敢单独外出,越来越缺乏尝试的勇气。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规矩”恰恰使孩子变得平庸,剥夺了能够使他们变得勇敢的机会。
歌德曾经说过:“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失去了全部。”国际夏令营的辅导员发现,美国孩子的胆子特别大,他们不怕天黑,不怕单独外出,不怕山高水急,更不怕昆虫野兽。一般比较有主意,敢想敢闯,不需要家长的陪伴,也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险情。这方面,其他国家的孩子就明显不如美国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过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美国家庭重视对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教育,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并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及在各种环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勇敢训练从幼儿开始。
很多美国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独居一室。到了三四岁,孩子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他买一盏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惧。
2.让孩子接受勇敢锻炼。
杰米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10公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谁知在回来时,错过了最后一趟进城的班车。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可是杰米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他让儿子自己走一段,然后他再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为什么要这样做?杰米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并能吃一点苦,因为只有这样儿子才能成长为勇敢的男子汉。”
3.教孩子使用各种工具。
父母告诉孩子各种各样工具的性能、用途,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时候,就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无论什么东西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4.教孩子适应各种环境。
斑柏拉夫妇假日里常带着9岁的儿子与6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次遇到河流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在涉水时,鼓励孩子自己去体验。上山时,他们从来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有无危险,决定是否攀登,并询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就不怕高山急水,也敢于冒险了。
5.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建筑设计师柏瑞伍有一个11岁的女儿和一个8岁的儿子。他每次带姐弟俩上街时,都会随时随地教给他们交通规则和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会有危险,怎样才安全。美国的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必须记住的电话号码,如:父母手机号码、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美国的家长认为只有教给孩子足够的安全保障知识,教会他们出现危险时的处理办法,才能有助于孩子去探索、去冒险。从下面的故事中,或许能够看到美国家庭教育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的:
小格里丽光着脚丫子,一会儿在草地里打个滚,一会儿在石子路上蹦蹦跳跳,一会儿在大人间穿梭游走,嘴里还不停地唱着仅有她自己才能听懂的儿歌。
突然,小格里丽跑到一个铺有地毯的三级高的台阶上去了。这要是摔下来了,可不是闹着玩的。女佣琳达立即走向前,想把她抱下来。
“琳达,别管她,让她自己走下来。你只需远远地看着就行了。”小格里丽的妈妈思切特夫人说。
琳达只得站住了。
突然,“啪嗒”一声,小格里丽从台阶上滚了下来,摔了个四脚朝天。小格里丽哇哇地哭起来。糟糕,她果然摔着了!
琳达感觉空气都要凝固了,稍一愣神后,就想跑过去,这时却被思切特夫人叫住了:
“琳达,你就在原地,不要过去。我敢保证,她哪儿都没摔坏。”
琳达赶紧说:“对不起,思切特夫人,这都怪我看护不周。”
“你不用太担心。这地毯很柔软,而且,她倒下的姿势也很缓慢,应该没事的。”思切特先生也说道,“我相信,她自己可以起来!你不用帮她,格里丽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琳达迟疑着,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思切特先生喝了一口咖啡后,又轻松地对她说道:“看我的,”他回过头去对女儿说,“格里丽,亲爱的,你没事吧?”
但格里丽回应的仍然是哇哇的哭声。
思切特摊了摊手,思切特夫人则说道:“我们不要管她。来,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她接着又对琳达叮嘱道:“相信我,她只是在撒娇。我敢保证,过不了几分钟,她就会爬起来。”
于是,他们继续对格里丽的摔跤“视而不见”。
说来也奇怪,小格里丽躺在原地,哇哇的大哭慢慢地转变成了嘤嘤的哼唧。她朝四周张望了一会儿,看见确实没有人理她,便连哼唧的声音都渐渐地没有了。几分钟后,她爬了起来,晃悠悠地走到了湖边那片小白沙滩上,一边咯叽咯叽地踩着那些被太阳晒透了的沙子,一边继续唱起了她的儿歌。
这小家伙好像完全忘记了自己刚才的“痛苦经历”,虽然她的小手已经摔红了一大块!
就这样,整个下午,小格里丽连着摔了好几回,后来都勇敢地自己爬了起来。全家没有任何一个人上前去安慰她,而且,格里丽任何一次摔倒后的哭声都丝毫打扰不了这家人娱乐的兴趣。他们自得其乐地喝着咖啡,谈笑着一些有趣的事情。
大人们的“麻木”造成的结果就是:格里丽在最后一次摔倒时,甚至根本没哭,就立即爬了起来,继续唱她的儿歌。没有摔打,哪来的勇气。反观我国一些父母的做法,如果他们看到孩子摔倒,肯定会一个箭步上前,然后,立即抱起哭泣的孩子,用手打着台阶说:“都怪这个该死的台阶,把我们的宝宝摔哭了。”这样,孩子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摔倒,就不能防范下一次的摔跤,这样每一次的疼痛会让孩子对摔跤感觉恐惧,时间长了,孩子遇到台阶便不敢迈步。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勇敢的孩子吗?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呢?
1.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地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父母应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让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去闯世界,让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自由的空间里,让孩子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不要过多地保护和干涉,让孩子自己在失败中历练他们的勇气。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对父母过分依赖,孩子只有软弱性,养成不了勇敢的品质。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不是无条件地呵护。因环境影响而造成孩子胆怯、怕事的,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外出作客,带孩子到军营去观看解放军叔叔训练的场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和他们一起游戏等。
3.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太多的物质享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竞赛,让他们体会到挫折,体会到训练时的艰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者带孩子去农村做一些农活。以此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孩子才会变得勇敢。
4.在教育上,不能把孩子们当作“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做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事。如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里借东西,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