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少年时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从而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就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老鼠不断地跑动,从而带动轮子不停地转动;有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到后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牛顿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与他从小就喜好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在幼时磨练出的高人一筹的动手能力,也成为了他最终成就事业的重要因素。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翁,教他们学会怎样让智慧之花在手上开放,是家长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家长要把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总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其成为真正心灵手巧的人。
音乐让孩子多方向发展的平台音乐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与艺术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所有人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便可以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伍德曾说:“音乐能使人沟通思想、联系感情、改进德行,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孩子对待学习本身的态度、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眼下许多的家长都不惜代价,购置高档乐器,聘请专家级教师对孩子进行音乐基础的训练,但收效甚微。除了极少数的孩子能在家长的重压下取一定的成果外,大多数的孩子在如此优越的环境条件下,反而会失去了对音乐的神往,有的甚至还患上了音乐恐惧症。家长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清,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喜好和潜能或天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于在音乐领域发展并获得成功。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音乐学习,将此视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一种补充完善。孩子的兴趣要保护、孩子的潜能要挖掘、孩子的天赋要展示、孩子的灵气要发扬,只有这样,家长对孩子音乐学习的投入才是有效并且高效的。
一、培养兴趣,激发孩子的音乐感
家长首先要确认孩子对音乐的学习是否有潜能,然后,要注意方法的使用,让孩子明白你的定位标准,并为之努力。一旦孩子达到了你的预期目标,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才能够激发孩子继续学习的兴趣,达到家长的培养目的。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不闻不问,甚至打骂,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其对音乐的厌恶。
影响孩子音乐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兴趣的培养。只有让孩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孩子的音乐才能。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平时很喜欢音乐;母亲爱好音乐,擅长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的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父母对音乐的喜爱无意中培养了柴可夫斯基敏锐的节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使我在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每当小柴可夫斯基哭闹的时候,母亲就一面哼着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着他。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乐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乐记忆,并促使他走上了音乐道路。柴科夫斯基10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音乐创作活动,并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使他成为在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例子可以看做是家庭良好音乐教育的典型。凡是有创造性的人必然是感觉灵敏的人,艺术教育正是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
二、音乐共鸣——走向事业辉煌的殿堂
音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感情共鸣,孩子最早接受教育通常是从感受音乐开始的。因此,家长要把握这一点,让孩子多听多感受,从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从而对音乐产生兴趣。
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时,要及早重视孩子的感官训练。具体到方法上,可让孩子模拟其熟悉的音乐节奏,并鼓励孩子用动作把对节奏的感受和反映表达出来。家长可以借助于歌曲本身对儿童的强烈感染力,选择一些歌曲,让孩子在听唱之中丰富自己的词汇表达和记忆能力。可以让孩子用听觉辨别各种不同乐器的音色,同时了解不同音色乐器的不同作用。
家长可通过让孩子欣赏多种性质的音乐来发展思维,在整个过程中调动孩子各种感官的积极活动,并通过对音乐的分析、联想,形成思维判断。
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素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祖父是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父亲是银行家,母亲在当时以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童年时代住在柏林,由于父亲很忙,对小门德尔松的教育几乎是由母亲一手包办。他的母亲很注重对他的音乐教育,门德尔松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9岁时便以钢琴家的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11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这一切与他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环境熏陶和教育下,他的精神和创作都成熟得很快。他创作《仲夏夜之梦》时只有17岁。他在少年时代便致力于充实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终于成为了当代最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
其实不只是门德尔松,很多中外名人都在年少时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
大教育家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他母亲送去学音乐。孔子对音乐非常痴迷,他跟着太师学音乐,每天沉酣于鼓瑟齐鸣的“仙乐”中,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了极大愉悦。因此,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就有一项是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爱因斯坦同样是一个狂热的音乐迷,他不但在科学研究中做出了重要成就,还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作为一名大科学家,音乐伴随了他的一生。爱因斯坦曾经说:“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我就不可能有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在追求孩子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培养孩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提高孩子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就需要在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乐感、想象和创造才能,让他们在演唱和演奏中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从而激发内心对音乐的感悟,以音乐的感染力让他们终身受益。同时,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体验不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也不同,这就要求父母在不影响、不约束其创作发挥的同时,从正面引导孩子向着积极、乐观的方面发展。
孩子生来就有不同程度的音乐才能,而后天的培养则是释放孩子音乐能力的催化剂。在音乐之家长大的孩子显然比那些没有同样环境的孩子更容易在音乐技能上获得成功。父母喜欢音乐的程度和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成绩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父母越喜欢音乐,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成绩就越好。因此,常在家中放一些悠扬的乐曲,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的。
三、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音乐智能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不可或缺。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提升孩子的音乐智能,能够增强其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创造性,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开始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同时识谱还可以锻炼记忆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智能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
提升孩子音乐智能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要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较为宽松和自由的音乐氛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许多天才的钢琴家,很多并非来自音乐世家。但是,他们大都有关爱和支持他们的父母,有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
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其父亲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时,铃木镇一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从而培养出了大批“天才”儿童。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来到了日本松本音乐学院。30名孩子用小提琴演奏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竟能奏出如此高难度的曲子。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曲终,合唱团的指挥达皮特教授感叹:“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演员的独奏。”
第一个被点的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表演得非常出色。
教授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演奏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
如果你认为这些孩子事前接受过统一训练的话,那么你就错了。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出自铃木先生之手。他的“能力法则”和“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条件”的理论,成为了家长们培养孩子音乐智能的重要理论基石。
但是,音乐智能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杜绝过分功利的思想,让孩子在快乐氛围中感受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少儿发展的重要方面,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热爱,可以帮助孩子在思维、语言等各项能力上都得到提高,为未来面对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根基。
科学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从婴儿期开始,他们就会关注身边的事物。例如,用手感受海绵的柔软,用脚踢石子并让它不断地滚动,追随着蚂蚁看它们究竟爬到了什么地方,对一些不熟悉的东西一定要拆开看看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探索科学的开始,也是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契机。
父母应注意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孩子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引导孩子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支持、鼓励孩子去观察、发现、质疑,由此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孩子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活动,因此,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显得分外重要。
一、科学探究是孩子启蒙教育的开端
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6~12岁左右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已经有了一般的逻辑思维结构,同时认知和语言等基本技能都在迅速发展。因此,在这个阶段,适当地进行科学教育,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吸取更多的科学知识。
在当今这样一个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如何教导孩子进行思维和学习已经成为家长面临的重大问题。西方人对中国留学生的普遍看法是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而且研究能力较弱。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加强对孩子研究意识的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孩子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无论家长对孩子进行何种能力的培养,都应当遵循这一首要原则。孩子好奇好动,特别喜欢关注新奇的事物。因此父母可以通过讲解日常事物、做小实验等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主动萌发学习、探索的愿望。
学习、探究科学最为直观的方法,是通过直接接触,充分感知和反复操作。让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孩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这样能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增进其对科学的情感,有助于孩子理解科学的本质,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