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24836600000012

第12章 家长讲求方法,教育才会有效果(2)

儿子的话让胡女士格外伤心,她觉得自己和丈夫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对不起的就是孩子。胡女士安慰儿子说:“儿子,你只要好好读书,你有什么愿望,妈妈都满足你。妈妈对不起你,但是妈妈也没有办法。”

儿子对母亲说:“你说的,只要我好好读书,你什么愿望都满足我。”

胡女士点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信守承诺。

儿子果然没有给胡女士丢脸,初中三年,学习成绩一直都非常优异,而且,在学校的表现也很突出。因为开家长会的时候,都是胡女士参加,很多同学都和这个孩子打听说:“怎么总是你妈妈来参加家长会,你爸爸为什么不来啊?”

每当这个时候,孩子总是回答说:“因为我爸爸在国外工作,所以没有时间来参加家长会。”

但是,有的同学早已经知道,这个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他们都说:“你在撒谎,你爸爸妈妈早已经离婚了。”孩子就这样和同学发生了冲突,打斗了起来。老师只好把胡女士叫到学校,询问情况。

这只是一次小小的风波而已,在孩子顺利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他对胡女士说:“您曾经答应过我,如果我学习好的话,您就会满足我任何愿望。现在,我希望你和爸爸能够复婚,我不希望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再因为你们离婚的事情和别人打架。”

这个要求实在让胡女士感到痛苦,因为在儿子没有考上高中之前,孩子的父亲已经再婚了,而且胡女士在离婚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再复婚。但凡有一点复婚的心思,那个时候也不会离婚了。显然,儿子的这个要求,胡女士没有办法达到。

没有办法复婚的胡女士对儿子的负罪感更加深重。自从胡女士告知儿子自己和他爸爸无法复婚以后,就感觉到儿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老师经常和胡女士反映,孩子每天在课堂上不听课,要么睡觉,要么看闲书。即使老师指出了他的错误,他也不改正。

对于孩子的表现,胡女士没有办法批评,只能好言劝说。因为在胡女士看来,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和丈夫复婚造成的。但对于母亲的劝告,儿子根本没有反应,还是那样我行我素。

孩子从不听课,然后演变成逃学,整天泡在网吧里。儿子对自己这样的行为的解释是:“既然父母都可以不顾我的感受,做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为什么要顾及他们的感受。”

儿子从一个优秀的学生变成一个整天逃课、泡网吧、无所事事的人,这中间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受到父母离婚的影响。诚然,父母的离婚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但是有一点父母要清楚,就是大人离婚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既然是事实就要告诉孩子勇敢承受,不能一味地用负罪感来纵容孩子。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孩子人生道路并不是不能走好,而是因为离婚父母的负罪感让孩子认为这是一个毁灭性的灾难,父母不在一起,自己的人生路也没有必要走下去了。

在大人没有离婚之前,就应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的人生并不能代表孩子的人生。让孩子提早对人生和独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孩子越独立、越坚强,父母离婚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小。在离婚之后,家长的负罪感不应该太重。因为,严重的负罪感其实也是对孩子一种逆向的宠爱,负罪感严重的父母,会让孩子变得骄纵、任性。离婚的父母要这样想:即使离婚了,也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努力教会孩子坚强地面对,这样才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不要干涉太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忘记一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因为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做决定。父母常常会以为,自己给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不会错的,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的。

然而,父母不知道的是,你们的选择做得越多,对孩子的危害就会越大。在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之前,父母什么都替孩子选择好,孩子只要去做就可以了。然而,在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之后,因为对父母的选择已经厌烦了,如果父母再替孩子做出选择,孩子就会用行动表达自己的厌烦情绪,这也就是父母常常说的叛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父母什么都给孩子选择好了,孩子只要做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训练和熏陶下,孩子渐渐地变得没有主动性,没有自主意识。如果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容易产生依赖性以及消极心理。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这些心理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想要孩子有独立自主性,就要在孩子成长的时候不做过多的干涉,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当然,这样的放手和不干涉并不是绝对的,家长始终要在孩子的左右做指导。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必须告诉孩子底线在哪里,怎么做这件事情就变成了坏事。

有研究表明,一个懂得自己做主的孩子,比不会做选择的孩子更加独立和坚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

曾先生的女儿曾乐在上小学之前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对曾乐疼爱有加,呵护备至。平日里他们舍不得曾乐吃一点苦,无论是穿衣还是吃饭都不让曾乐自己动手。奶奶的口头禅就是:“曾乐这个不能做。”“曾乐,那个不能吃。”

6岁的时候,因为要上学,曾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在女儿回到自己身边一个星期以后,曾先生夫妇就发现女儿身上的毛病一大堆。早上起床的时候,一定要等妈妈去给她穿衣服,否则就不起来;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妈妈喂,否则就不吃;曾乐还不愿意和外面的小朋友接触,看着小朋友在滑梯上面玩,就撅着嘴说:“妈妈,你看他们多脏啊。”

除此之外,曾乐还喜欢什么事情都让妈妈帮自己弄。“妈妈,我要看动画片。”妈妈在一边正忙着,于是对曾乐说:“你自己去打开电视机,然后就可以看了。”

曾乐怯怯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被电着的。奶奶从来不让我自己开电视机,说那上面有电。”

妈妈微笑着和曾乐说:“没关系,咱们家里的电视机很安全。你不随便碰插销就可以了。”

过了5分钟,妈妈看见女儿还坐在电视机前面发呆。“你帮我开吧,妈妈。”曾乐恳求道。妈妈叹息着,帮助女儿把电视机打开了。

曾先生回家的时候,妻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曾先生觉得,曾乐的这些习惯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养成的。于是他对妻子说:“以后,凡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让她自己做。”

早晨上学的时候,妈妈也不再帮曾乐穿衣服了,而是站在一边指导。开始的时候曾乐没少哭过,因为她根本不知道怎么穿,还由于穿衣服慢而经常迟到,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但是,渐渐地,她能够熟练地穿衣服了。吃饭也是这样,而且能够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书包。

上学一年以后,曾乐已经完全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了,不再什么事情都问爸爸妈妈,能自己做的也绝不用父母帮忙。曾乐不但可以独立自主,而且变得懂事乖巧了。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懂得放开双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是有潜力的人。这样做的父母常常会发现,孩子其实是可以做到很多家长看起来不可能做的事情的。

培养孩子,父母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如果父母什么都帮孩子做决定,什么都替孩子选择,或者干脆束缚孩子的发言权,捆住孩子的手脚和思想,这样的后果无疑是非常严重的。父母培养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敢说、敢想、敢做,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

父母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成长空间,让孩子有独立的个性,就应该做到:

首先,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了自己独立意识的孩子,父母就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尊重孩子在家里的地位,涉及孩子的事情,父母都应该听取并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有异议,也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在孩子正在说话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随意反驳或者评价孩子的观点。

其次,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无论居住条件如何,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装玩具或者其他用品的地方。让他们在这个空间里自己做决定,玩具应该怎么摆放,要怎样整理,怎样打扫。这些事情,都要让孩子自觉地认识到,才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性格的养成。

再次,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冲突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即使是家庭富裕的孩子,父母也要想办法为其设立一些困难,诸如参加艰苦的求生夏令营等。在面对困难,不得不解决它们,而家长又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困难。而这些事情最终的结果,会让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遇到困难能沉着冷静地面对。

孩子必须有伙伴,伙伴之间吵架或打架也属于平常的事情。如果孩子和伙伴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家长要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可以给孩子做适当的分析,但是绝对不能代替他们去道歉。

最后,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

父母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学会走路的时候,要扶着他们走一段时间。但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也就相当于有了选择的权利。他们的兴趣是什么,朝什么方向走,只有孩子自己最了解。所以,有时家长只能提些参考意见,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给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