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4833300000025

第25章 错误的爱,会伤了孩子(4)

做父母的应该将对孩子的爱升华为一种正确的、理智的爱,爱得有分寸,爱得有原则。

溺爱给单亲孩子带来更多伤害

作者:佚名

父母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伤害,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要溺爱,尤其是对男孩!对单亲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总是对孩子有愧疚的感觉,想更多地去补偿。但是过分的溺爱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呢?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小伟今年上初二,据小伟的妈妈讲,小伟是个疑心特别重的孩子,表现在总担心自己有病,而且得的病都是不治之症。他的胆子也特别小,胆小到连马路都不愿意自己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小伟看了一张成人光盘,回家后有了自慰的行为,几次以后,他的生殖器发炎了。这让总怀疑自己有病的小伟更加担心了,情急之下,他向妈妈说了自己的担忧。

在和小伟妈妈交流后,家庭教育指导师孙茜得出结论,小伟疑心重和胆子小的原因来源于妈妈的教育方式。小伟的爸爸妈妈是在他小学三年级时离的婚,离婚后,小伟跟着妈妈生活,爸爸则去了国外打工。姥姥一家人认为孩子没有了父亲,觉得亏欠孩子,所以对小伟总是百依百顺,很多事情都替他做好。平时妈妈要是上班忙没时间,小伟就跟着姥姥,姥姥几乎是寸步不离小伟。晚上回家后小伟和妈妈一起睡。按说小伟已经进入青春期,不应该再和妈妈睡在一起了。但是小伟的妈妈说,都习惯了,家里就我们两个人,所以每天就在一起睡。

对于和小伟分床睡的建议,小伟妈妈开始有些为难,怕一下调整不过来。但是当她试着用专家给的建议对孩子说,妈妈工作一天挺辛苦的,妈妈这么大的个子和你睡在一起休息不好,妈妈只有休息好了,明天工作才有精神。没想到小伟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费事。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依赖妈妈,而是妈妈更依赖孩子。一方面她觉得孩子孤独,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很孤独,她在无形中让孩子象征性地代替了伴侣的位置。

儿子和妈妈睡一张床,是很多单亲家庭存在的现象。尤其男孩到了青春期,正处于性萌动的状态,已经有了性幻想,妈妈只是把他当成了孩子,但是孩子已经到了发育的年龄,与妈妈长久同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性刺激。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子最好在7岁后就和父母分室休息,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也要分床睡。

其实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单亲的孩子都需要关注。但是过分的溺爱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这种伤害或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单身父母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警惕“儿童溺爱综合征”

作者:佚名

近日,邓女士带2岁的儿子到成都市儿童专科医院看感冒,医生要求孩子打针治疗,孩子不愿意,哭闹起来,并且像抽风一样,突然没有了声音,接着全身发紫,两手紧握,双眼翻白……

该医院副主任医师房君伟见状,对邓女士说:“你孩子感冒倒是个小问题。而孩子的这个表现才是大问题,这是典型的溺爱综合征,应马上治疗。”房医生解释,溺爱综合征是心理疾病,大多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

据了解,儿童溺爱综合征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儿童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性格孤僻;遇事稍不如意就摔摔打打,骂声不绝;有的无端哭闹;有的挑食,厌食……产生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违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采取不正确的管教方法,过分溺爱孩子。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郭兰婷教授称,近年来,患不同程度溺爱综合征的孩子越来越多。她每天都要接待因过分溺爱而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前来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问题,可能已经患上了溺爱综合征。

1。自私心理

家中一切以宝宝为主。家里的甜点、水果等美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舍不得吃,尽量让宝宝吃个够。长此以往,宝宝便认为好的东西都应该属于自己,独占玩具、独享美食,自私得不得了。

2。胆小怕事

对宝宝的限制过多。父母因怕宝宝出事,不许他们独自到外面玩,不许摸这个,不许碰那个,结果造成宝宝遇事不敢作决定,胆小怕事。

3。性格孤僻

由于宝宝对外接触少,家中又没有小伙伴,因而只能与玩具、电视、计算机做伴,形成了不合群、孤僻的性格。

4。小霸王

宝宝只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他们的需要。到了商店,宝宝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最后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蛮横粗野,不讲道理。

5。偏食

父母爱子心切,只根据宝宝的爱好为其挑选食物,结果导致宝宝挑食,使宝宝摄取的营养不平衡,经常生病。

6。自理能力差

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宝宝太累,一切事情都包办,如洗脸、刷牙、吃饭,甚至宝宝的作业也由父母帮忙做。结果宝宝的自主生活能力极差,造成日后难以克服困难,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溺爱综合征”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不得到及时纠正,孩子长大后则会形成各种不良性格,影响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甚至成为难以补救的劣根性。郭教授指出,家长要充分认识到溺爱、放纵教养方式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爱子女观念,采取理性的教育方法。在此,郭教授给所有的家长提几点建议:

(1)平时对宝宝的爱要藏而不露,变保护为指导,坚持正面教育,当宝宝有优点时要及时表扬,有了缺点也要及时纠正。

(2)对于宝宝合理的行为要强化,对不合理的行为不予理睬。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适当给他吃苦和克服困难的机会,当宝宝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3)父母教育宝宝时不能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白脸。全家教育宝宝的态度和方式要一致,共同采用民主的方式,有事和宝宝平等讨论,使宝宝在正常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4)不要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不要把自己的一切时间和精力都围绕孩子转,不要过分关注孩子。

(5)应制定“家规”。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这些规定一定要给孩子说清楚、讲明白。

(6)当孩子用哭闹来要挟家长满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可以“冷处理”:先不理睬他,等事情过后,给他讲道理,告诉孩子采取正确的方式来获取合理的要求。

(7)当孩子的要求合理、正当的时候,家长应爽快答应,不要拖至孩子哭闹时才勉强答应。

郭教授指出,小孩的问题其实大多数源于父母,因为小孩还不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只能根据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因此,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学会教育孩子有助其健康成长。

父母要热爱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要爱中有严,严格与热爱相融合;保护适度,而不失方寸。保护是为了不保护,为了孩子早日自立,培养独立人格。绝不能溺爱孩子。

这是发生在某校学生身上一件真实的事情:奶奶60大寿,孩子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许,孩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也都别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反扣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孩子的所为确属溺爱所致。12年的“爱”得到的回报却是“爱我一天也不行”,令人寒心、发人深省。溺爱所造成的道德缺陷,如果发展下去,还会使少年犯罪,这在中外都不乏其人。《人民日报》曾刊载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押人员吕某,14岁便犯下了弑母之罪,在看守所里仍然无法无天,成了一个小刺头。看守所民警家访时发现,他家五代单传,吕某被视为掌上明珠,即使他骂妈妈,妈妈也会满脸堆笑地哄他开心,半年前一连几天,他逃学上网,妈妈到处找他,结果把他惹恼了,向妈妈抡起了菜刀。在看守所里,因溺爱导致犯罪的人占相当大的比例。前苏联工读学校创始人马卡连柯警告过人们:“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吗?请给他一剂足够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此言绝非耸人听闻,是众多犯罪少年家庭血和泪的教训总结,值得细细体味。

我市有个小学地处南三条市场,外号“市场小学”。学校中不少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心中总觉得亏欠孩子,所以总以经济上的满足给予孩子补偿。造成了有些孩子过度地超前消费,有一个孩子竟给本小组七八名同学每人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还有的请同学到高档理发店去理怪异的发型;更有甚者,在同学们比赛自己的特长时,声称自己虽无特长,但敢撕人民币,并当众撕毁了几张10元人民币,他们觉得钱来得太容易了,大把大把花钱十分潇洒,什么艰苦奋斗、勤俭朴素早已过时了。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用金钱惯坏了孩子,有句名言叫“再富不能富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地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在这方面,美国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的增长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美国的父母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暖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有的人认为“爱就是一切”,鼓吹“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是。谁知,这一代人倒是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和最优越的受教育机会。然而,二十多年后,正是在这一代人中,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犯罪等,丑恶现象五花八门,给60年代的美国带来一场社会大动荡。从二战中走过来的老一代人,本来以为战争结束了,消除了饥饿,消除了经济萧条,好事情会接踵而来,谁知道富裕的生活没有带来青年一代的感谢,反而带来他们对老一代的对抗、傲慢和蔑视!

美国的家长开始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怎样爱孩子?

一些学者分析了问题的根源——童年时期的放纵。没有人要求他们举止有礼,尊重他人;没有人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别人负责。父母们终于发现是他们亲手把下一代逼上了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他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爱的管教绝不可缺少,责任和义务也不能没有,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过度保护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小学校门口常常簇拥着几十名家长,仅有几百米的路程也要接送孩子;中年级女孩自己不会梳头;上公共汽车,父母替学龄儿童抢占座位;少先队决定举行10千米远足,众多家长闻讯轮番给辅导员提意见,坚决要求以车代步。有位家长坦言:“除了吃饭和睡觉我不能代替,其余的我都替孩子干了。”似乎这些父母并不希望孩子长大,想永远陶醉在被依赖的幸福之中。

真理往前跨越一步就会变为谬误,家庭教育中的越俎代庖、百依百顺、娇宠溺爱,就是步入了误区。

娇宠溺爱孩子的父母主观上认为这是爱孩子,让他们舒适、幸福,讨孩子欢心。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

其实溺爱是害不是爱。过度的保护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懒惰,本来应该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动手动脑,而是叫爹叫妈,什么事情都由家长代劳。使儿童本来就具有的依赖心理更加巩固和强化,而教育所期盼的独立性迟迟不能到来,犯了教育的大忌。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在家里处于特殊的地位,唯我独尊,心中只有自己,吃的穿的数他水平高、花费多,自私心理强化,而且还说不得、碰不得,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撒娇犯横。

过度的保护自然会剥夺孩子的多种锻炼机会。他们没有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实践,缺乏生活能力的磨炼,时时事事都有全方位依赖的“拐棍”,好像生活中只有甜蜜,而没有苦涩。致使孩子能力低下,性格懦弱。这种由溺爱培养起来的怠惰、自私、骄横、无能的品格必然波及学校和社会生活。

凡是在家受娇宠的孩子在学校、少先队的群体关系中,往往存在类似的品格障碍。有些毛病还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家有人打着“黄龙伞”,“天下第一”,撒泼犯横;一到外面,谁吃你这一套,于是胆怯、脆弱、害怕困难,缺乏勇敢精神等弱点暴露无遗。在家是条“龙”,在外像条“虫”,是保护过度的必然结果。

宠坏的孩子最易激发心理问题

作者:佚名

案例一:天天,4岁,心理问题为分离型焦虑症

可爱的小男孩天天从出生后,就是全家人的中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对他宠爱得不得了,只要天天有一点病痛,一家人就非常紧张。家境的优越使天天没吃过一点苦,但是自从上幼儿园后,天天变得很奇怪,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可一到幼儿园就一句话也不说,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专家分析:天天的症状是典型的因家人溺爱而导致的分离型焦虑症。在家庭这个小环境里,天天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心理优势,但是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里,老师和同学不可能再为他提供相同的宠爱保温箱,天天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于是产生对抗及逃避心理,人际交往出现障碍。如不及早纠正会对将来入学和融入社会都产生影响。如今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心理适应期,父母和家人应该及早调整心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不要宠坏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