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男孩犯了错,不能随意惩罚,也不能盲目迁就,而要留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这才是明智之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反思可以淡化由矛盾而引起的紧张气氛,削弱双方心理上的抗衡,使教育起到预期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思,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该负的责任是什么。
当然,提倡父母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他们反思的机会,并不等于放弃教育。在给孩子反思的机会时,父母别走开。你若是走开,孩子就会忘记自己的错误。当你让孩子反思的时候,你应该在他的身边,看着他,别说太多话,也别解释太多,此时说教不利于孩子静思己过。当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有真诚的认错态度和改正的表现时,父母就可以接受孩子的请求,然后与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留给他的反思时间不宜过长。不然,孩子往往会忘却先前所发生的事,容易产生无所谓的态度,反而养成任性和执拗的坏习惯。
男孩做事情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因此事情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男孩想要做而尚未做的事情,如果大人已经预见到事情会有不良结果,不宜即刻点破、即时阻止,因为就算你当时阻止了他,以男孩的性格,他以后可能也会偷偷地去做。与其让他背着你做错事,还不如让他当面去做,就当给他一个教训。不过,在他做之前,你可以让他学会思考和权衡,这样事后,他才会懂得“做事之前要思量”的重要性。
有个父亲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看到了一把非常漂亮的玩具手枪,而且还有五颜六色的子弹,他非常喜欢,就嚷嚷着要爸爸买下来。
父亲没有当即拒绝,而是对儿子说:“这把玩具手枪华而不实,不好玩,而且很容易摔坏,要不我们看看别的好不好?”
儿子根本不听,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对他说:“好吧,我可以答应给你买,但你要承诺,买了这把手枪之后,两个月之内不许买别的玩具,怎么样?”
此时,儿子眼中只有那支漂亮的手枪,对于父亲的提议根本没有仔细想过,便忙不迭地答应了。
但是,手枪买回来之后,儿子才发现,它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好玩,子弹一会儿就没了。更郁闷的是,有一次因为不小心,他把这支手枪摔到了地上,从此它再也不能发射子弹了。
这个时候,儿子看着别的小朋友都玩结实而耐玩的玩具,既羡慕又无奈,他很想再买其他的玩具。
父亲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对他说:“孩子,别为已经做错了的选择而后悔。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学会反思,下次你知道怎样去做就可以了。”
儿子听了爸爸的话,点了点头,把小手枪挂到了自己房间的墙上,他要让它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冲动,要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负责。
当男孩犯了错误,陷入痛苦与自责之中时,不要盲目地批评他们,让他自己想想,这样效果要好得多。这时,你的任务应该是正确地开导他们、告诉他们,痛苦与自责并没有用,最有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反思自己的过失,保证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别总是替孩子收拾残局
在家庭里,男孩好动、喜欢胡闹,免不了会闯祸,这很正常,用不着大惊小怪。不过,对于孩子闯祸之后的处理,做父母的就要注意了。孩子闯了祸、搅了局,通常父母都习惯于替孩子收拾残局。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有个男孩,性格蛮横,做事冲动、任性,很不讲道理。一次,他出去溜旱冰,在旱冰场上与班里的一个同学发生了口角。他仗着自己人高马大,一下子就把那个同学摔倒了。那个同学倒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脸也白了,汗也下来了。可是,他还在叫阵:“起来呀,快起来!怎么成了狗熊?”
其他人去扶那个同学,可那个同学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这时,男孩才意识到闯了祸。惊慌之下,他当即跑回了家,找到妈妈,说了自己闯的祸事。妈妈大惊,连忙找到了那个同学的家长赔不是,然后又去医院探望那个受伤的同学。
由于那个同学小腿骨折,住院时间比较长,男孩的妈妈几乎天天都往医院跑,每次去都大包小包地买上一些那个同学爱吃的东西。那个同学住了一个月的医院,男孩的妈妈就跑了29趟医院。在这期间,闯祸的男孩仅去了一次,那还是妈妈让他去向同学道歉。其实,男孩的妈妈也不想让他多去,因为当时正赶上期末考试,妈妈担心他往医院跑会影响考试。
男孩道过歉之后,从此就好像与这件事没关系了。妈妈看他没有耽搁考试,考试成绩还不错,也没有再教训他。可是,事情过去了两个月后,男孩又和同学打了一架,当男孩的妈妈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她才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男孩说了一句话:“你信不信,我也能把你的腿打断。”
看看,这就是父母为孩子收拾残局的结果。如果你总是替孩子收拾残局,他就得不到任何教训,更别说有责任感。他会很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肆无忌惮地继续任性。如果你不想孩子从此变成一个不通事理、不明责任的蛮夫,那就让他学会弥补自己的过错,自己去收拾残局,接受教训。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仅要让孩子学会承认错误,还要让他学会弥补自己的过错。只承认自己错了,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责任感有多强,而能够主动去弥补自己的过失才是真正的负责。
某天傍晚,鑫鑫照例下楼玩耍。不一会儿,他就跑上楼来,表情很焦急,对妈妈说:“妈妈,不好了,我闯大祸了,怎么办呀?”
妈妈忙问:“发生什么事了?”
“我刚才到楼下,想找小芳玩,我就去按了她家的门铃。不一会儿,我听到有人下楼的声音,我以为是小芳,便藏在了门后边,想吓她一跳。可是,下楼的不是小芳,是王奶奶。她肯定生气了,以后她肯定不欢迎我去她家玩了!”
听了鑫鑫的叙述,妈妈放心了,说:“这是个误会,你去和王奶奶说清楚就可以了。”
“我不敢,她会怪我的!”鑫鑫摇了摇头。
妈妈说:“没关系的,人都会犯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就是好孩子。你不及时说清楚,误会就会越来越深,人家就会觉得你不懂事。所以你应该尽快把事情说清楚,消除误会。”
鑫鑫还在犹豫,问:“妈妈,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会生气吗?”
“当然会,特别是老年人,他们的心脏不好,受到惊吓有可能引发大病,后果是很严重的。”
“那我怎么办呢?我怕王奶奶不理我,妈妈,你去帮我说吧。”
“这怎么行呢?又不是妈妈闯的祸,这个事情要你自己去解释,王奶奶才会原谅你,妈妈去替你道歉,王奶奶还会以为你不懂事啊。”
鑫鑫想了一会儿,点点头,说:“她正在下面散步呢,那,我去了。”
妈妈说:“你等她坐下来休息时,就跟她解释,要尽快哦!”
鑫鑫点点头,下楼去了。没多一会儿,他就回来了。他高兴地说:“妈妈,那件事搞定了!”
看到儿子脸上那种如释重负、轻松喜悦的表情,妈妈高兴地说:“鑫鑫长大了,你做得不错!记住,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能够主动去承担,并及时去弥补过失,减少犯错带来的损失。”
作为未来的男子汉,男孩应该学会承担责任,并为自己所造成的残局负责。让孩子学会自己收拾残局,弥补过失,才能使他明白责任之重大。
你若想自己的男孩变得懂事、负责,就别总是替孩子收拾残局,而应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告诉他:人生没有借口
男孩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想偷懒的时候,就说自己的能力有限;考试考砸了,就说状态不好;伤害了别人,就说不是有意的;逃避过失的时候,就说自己不小心;当他们被批评的时候,则一味地解释和推脱,甚至用暴躁的言语和行动转移责任……总之,他总有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而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导致男孩为自己找借口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教育的失误。男孩养成找借口的习惯很不好,这样会让他的责任意识淡薄。父母应该让男孩明白,找借口就是耻辱,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借口的。
找借口推脱责任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人就很难有所作为。著名的医学专家玛威尔逊曾经指出:“一个人犯错误,并不是可怕的,但是为自己寻找借口推辞责任是很不可取的。这样就证明他还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假如一个人并不是很有能力,但是从来不寻找逃避责任的借口,那么他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不逃避责任、不找借口的人。他还是纽约市市长的时候,曾经提交了一份议案。当时那份议案经过国会的审议,被通过了。但是不久之后,罗斯福认真地重新审视了这份议案,他发现它是错误的。于是,他主动向国会提出希望收回这份议案。
他当着国会所有议员的面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且对他们说自己在做这份议案的时候,是有着部分私心的。他很惭愧自己没有按照大众的意愿出发,也很惭愧自己不是出于感恩的心情。
罗斯福是令人敬佩的,不仅在于他出众的政治才能,更在于他优秀的品质。他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即便是自己的错误,他也能认真面对,而不找任何借口逃避责任。
培养杰出的男孩,你就要告诉他:“生命没有借口。”逃避责任,逃避困难,逃避自己的错误,那就等于放弃自己的未来。
有个乞丐来到一个宽敞的庭院,他向女主人乞讨,希望女主人能够给他一些钱。这个乞丐是个残疾人,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已经断掉了,空空的袖子在空中摇摆,让人看了就觉得他很可怜。这个乞丐的样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每个遇见他的人都会慷慨地施舍给他一些财物。
令这个乞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庭院的女主人并没有像别人那样可怜他。她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并要求乞丐把砖搬到后面的院子里。
乞丐很生气,他强调自己只有一只手。他对女主人说:“不愿意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出人意料的是,女主人并没有生气,而是俯身用一只手搬了一趟砖,她对乞丐说:“这种活,一只手就可以做到。”
乞丐怔住了,他的眼神中出现了异样的光芒,尖突的喉结上下滑动。最终,乞丐学着女主人的样子,用一只手搬砖,他一次最多只能搬两块砖,所以当全部搬完时,已经过了两个小时。
乞丐累得气喘吁吁,他的脸上布满了汗水和灰尘,女主人微笑地望着他,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仔细地擦了一遍脸和脖子,此时女主人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并且很感激地向女主人道谢,但是女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向女主人讨要了那条因为汗水和灰尘而变黑的毛巾,深深地向那位女主人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很多天后,这家庭院又出现了另一个乞丐,女主人也把他引到后院,指着砖堆要求那个乞丐把这些砖搬到前面的院子里。这位乞丐双手健全,但是他却鄙夷地走开了,他不屑于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很多时候,只需要动动嘴,就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女主人家的男孩看到了两个乞丐在母亲这里的遭遇,他十分不理解自己的妈妈,他问妈妈究竟是希望砖被放在前面的院子,还是后面的院子?妈妈微笑了。她认真地告诉儿子:“砖放在哪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对乞丐而言,是否搬砖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