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24832800000023

第23章 帮助男孩学会独立(4)

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做。父母不能一直帮助孩子,那样他得不到锻炼,始终都不会有进展。早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凡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给孩子一个空间,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做、去学、去思考、去战胜自己。不要授孩子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明智的家长,不会只给孩子一日三餐,而是会给孩子独立的能力。

给男孩一片独立的阵地

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他上,还是抱着他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最终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孩子不经风雨,更难立足于社会。看来还是给他一片独立的阵地,让他自己去走最好。

有个小男孩3岁的时候,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去公园玩。当他们走到公园的广场前面时,将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挣脱了妈妈的手,摇摇摆摆地走到台阶前,想要自己爬上去。

看着小男孩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一旁的妈妈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的时候,小男孩觉得台阶很高,回头看了一眼妈妈。

可是,妈妈还是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用鼓励的声音告诉他:“对,不要怕!”

听了妈妈的话,小男孩抬头向上瞧了瞧,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继续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

小男孩爬得很吃力,他的小脸蛋累得通红,衣服上也沾满了尘土,小手脏乎乎的,但是小男孩最终爬完了所有的台阶。这时,妈妈才上前拍了拍小男孩身上的土,然后,她在小男孩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林肯,而那位妈妈就是南希·汉克斯。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告诉他:“不要怕”,让他变得勇敢起来。生活中有很多台阶,父母不可能扶着孩子一一走过,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孩子需要靠自己。早一点让孩子学会独立,他也就能早一步上路,早一些成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片独立的阵地,让他在这片阵地上摸爬滚打,得到锻炼。

杨选告诉爸爸,他要一个人到外面去。爸爸听了,点了点头,让他自己走出了家门。但是,爸爸心中有些不放心,便尾随孩子出门。结果他发现,孩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莽撞,他已经能够在确认安全之后穿越马路。

从此以后,爸爸便对杨选开始了“独自旅行”教育。在杨选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就告诉他:“有想去的地方都可以去,只是问路时找穿警服的人最安全。”为了让孩子更快独立起来,他鼓励儿子:“回来时,要走与去时不同的路。”

经过这些教育,杨选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自己买车票、订饭店,独自出去旅行了。

长期被绳子束缚着的鸟儿永远也飞不高,尊重孩子,就要给他一片独立发展的空间。因此,不要总是把孩子拴起来,而应该解开绳索,让孩子学会独立的生活,这样他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快乐地成长。

平时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表示孩子太无能了:“这么大了,自己都不会做饭,我要是不在家,他只能饿着。”然而,埋怨归埋怨,对于孩子无能的状况,多数家长却没有办法。他们从来就没有去想想,到底是什么造成这样的结果?造成这种情况,还不是因为你不肯对孩子放手的缘故。

放手让孩子去做吧,他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只要父母给他一个机会,他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让男孩成为他自己

许多父母一方面责备孩子做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什么事都要父母操心,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听话”。这是自相矛盾的,就好像指望笼中之鸟飞上蓝天一样。所以,父母不能认为孩子顺从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美德,因为男孩应该成为他自己。

下面是鲁思·奴妮维拉·斯坦能的名言:

孩子们并不属于我们……

他们是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小小的陌生人,

给我们带来愉快和照料他们的责任,

但我们并不拥有他们。

我们要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

当你读完这段话之后,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你会有一些失落,想着孩子离开自己,想着自己的辛苦付出,但如果你想要孩子有好的未来,你就必须明白,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对待孩子,别以个人的意志去要求他,孩子总要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他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如果你强行把自己的意志加在他的身上,不仅会让他失去独立的意识,甚至还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有个叫齐齐的小男孩,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两岁时,父母就教他背诵唐诗宋词,4岁时请老师教钢琴。父母嫌幼儿园的教育太简单、太慢,所以干脆不送他去幼儿园,而是把他关在家里自己教。当齐齐上小学的时候,他的父母又迫不及待地请老师教英语、补数学、教作文。每到周末,父母还要带他去少年宫上艺术班,所有空余时间父母都逼着齐齐在家练琴练画,只要一听不到琴声,他们就怒气冲冲地指责他,甚至把他绑在钢琴椅子上让他弹。有好几次,小男孩都流泪了,父母对他说:“你小不懂事,你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爸爸妈妈不会害你的,你就听我们的话吧,我们不都是为了你将来生活得更好吗?”

终于有一天,齐齐趁着父母不在家,从6层楼跳了下去,只留下一张小纸条:“爸爸妈妈,我一点也不喜欢钢琴、画画,也不喜欢学习。老师同学都说我怪,你们也不喜欢我,我不想再见到你们了。”

齐齐的父母悲痛欲绝,然而,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齐齐选择了这样做?

齐齐的父母错就错在把孩子当成客体,甚至无视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自己想怎样就怎样,不管孩子是否高兴,能否承担得了,结果使齐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最终酿成了悲剧。

很多家长以为,小孩子懂什么,还是应该听大人的,因为大人毕竟比孩子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可是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明白一点,你所决定的事要由孩子去实现,你如果违背了孩子的意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往往是既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又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意识。

忽视孩子个性的硬性强求,与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是相互矛盾的,不仅会掩盖一个人的真正才能,还会压抑他们自我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才之路埋下隐患。

李荣是父母的骄傲,从小学到中学,门门成绩都是优秀,而且在作文、英语、奥数、演讲等各种比赛中都取得过名次。母亲一提到儿子就乐得合不上嘴,李荣高考成绩很好,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

当大家都向李荣的母亲请教教子经验时,李荣的母亲说:“家长要有威信,说话孩子才听;只有让孩子听话,孩子才能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很多父母听了,大赞高明。

然而,在李荣上大学的第一年,他母亲接到了学校老师的电话,说:“李荣的成绩很差,有五科不及格,如果补考不过的话,就要退学。”

这个消息好似晴天霹雳,让李荣的母亲惊住了。这时,儿子的信也寄来了,信中写道:“我最近觉得自己开始长大了,我要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