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4829700000031

第31章 错误的观念(1)

错误44习惯坚持自己的错误在孩子的面前父母通常都有至高的权威,这样时间长了,父母容易变得****、固执,在孩子面前即使做错了事,也还是坚持自己的错误因为在孩子的面前没有一个父母愿意否定自己的观点。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面对错误的发生,父母不能武断暴力地征服孩子,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样反而会增加孩子对你的信任度。

每个人都会犯错,即使是父母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因此被孩子指出错误是很自然的事。明确地承认错误才是一个正直的人,如果以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就会丧失作为父母的威信,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正视缺点、承认错误,不仅不会丧失威信,而且能够提高威信。在孩子眼里,那种承认自己不懂的人与不懂装懂的人相比,前者更是宝贵,更具有人格魅力。

父母要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孩子交谈并向孩子道歉,而不要试图形成“父母不会有错误”或“父母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印象。

一、专家教育观点

雪莱说过:“人在固执的时候往往就是已经失去理智的时候。”也就是说人在坚持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往往就会忽略了客观上的正确性,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为了固执而固执的情况。当父母在孩子面前犯了错时,父母不妨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怕承认错误会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只有给孩子以正确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坚持自己的错误,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错误的引导,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榜样。如果孩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就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是父母要仔细考虑的事情,因为在孩子面前,家长代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行为,你的言行更多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必须引起父母注意的。

二、拆除两次的亭子

墨西哥前总统福克斯曾对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企业家,一天,他看到工厂中的那座亭子陈旧不堪了,迟早要倒的,就想请人拆掉它。他的儿子想看看怎么才能拆掉它,就对父亲说:“爸爸,您可以等我从寄宿学校放假回来后再拆吗?”父亲同意了。

可是,没多久,父亲就忘了答应儿子的话,在儿子回来之前,就将亭子拆掉了。

孩子放假后,亭子已经不见了。他很不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您没有信守诺言。”

父亲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孩子继续说:“您说过的,那座旧亭子要等我回来才能拆掉,现在我没有回来就拆掉了。”父亲恍然大悟说:“孩子,爸爸错了,我应该兑现自己的诺言。”

于是,这位父亲召来工人,让他们按照亭子的旧模样再造一座风格一样的亭子。等亭子造好后,他把孩子叫来,又对工人们说:“现在,请你们再把它拆掉。”

福克斯说:“我与这位父亲很熟,他不富有,但是他在孩子面前信守了自己的承诺。”

“请问这位父亲名字是什么?我们希望能够认识他。”记者问。

福克斯说:“他已经过世了,但他的儿子还活着。”

“那他的孩子现在又在哪里呢?他应该是一位讲信用的人。”福克斯平静地说:“他的孩子,现在就在这里,他就是我,现任墨西哥总统福克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愿意像父亲一样,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信守承诺。”

一座亭子,竟然被拆除两次。父亲错了,但并没有一错再错,而是有错就改,他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了孩子,为孩子作出了榜样。父母对待错误,就应像这位父亲一样,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

三、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怎样正视自己的错误呢?

1要端正心态,不要认为承认错误就会很没面子。要意识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面子如果有碍孩子的健康发展,那么这种面子不要也罢。

2要对自己的错误看淡些,勇于和乐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父母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时,要及时告诉孩子,这样不仅不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相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知错就改的榜样。

3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作出表率,以身作则,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当好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己要承认并面对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一方面让孩子对父母心服口服,父母有错就改,那么以后管教孩子的时候就比较有说服力;另一方面,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能够教育孩子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犯错误后主动改正的重要性。

4教育孩子对父母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可见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父母不妨将自己的错误提出来,与孩子共同探讨,共同分析,为什么父母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后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等等,举一反三。这样,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而孩子也能从中吸取教训,不犯同样的错误。

总之,父母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错误的错误态度。认识变了、思路变了,才能使父母的行为正确。毕竟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错误45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在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将来是干大事的,不是做家务的,因此不重视这方面的锻炼,认为做家务是没有志向的表现;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劳动,长大了就会做了;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读书压力大,本身就很辛苦,回家后还要做家务,太委屈孩子了。

家长在对待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问题上,步入了如下误区:

1鄙视家务劳动。多数家长经常说:“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务!”

2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了。不少家庭对劳动意识的培养非常欠缺,认为条件好了,得让孩子多享福。不少父母一辈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孩子大手大脚地花钱却心甘情愿,自己包揽一切家务,自愿当“后勤部长”,怕孩子吃苦。其实,该出时才出手,作为父母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3孩子干了一些家务活之后,家长不肯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因此会逐渐丧失对做家务的热情和积极性。

4把家务劳动当成孩子学习的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总是说:“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家长认为,孩子们压力都大,负担也重,周末还要参加英语兴趣班、作文提高班、书法班,寒暑假得背唐诗宋词等,让孩子如此劳累实在不忍心,就更不忍心让孩子做家务了。

一、专家教育观点

教育专家又是如何认识让孩子做家务这件事的呢?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做家务事有益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苏维埃教育如果是不劳动的教育,那是不可想象的。在教育工作中,劳动也应当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素之一。”他指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张生产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他认为,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不应是片面的、形式的,而应是内在的、自然的结合。他反对把教学与生产劳动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父母应从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在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以便免除不良教育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也曾说过:“人类的劳动是惟一的真正的财富。”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劳动教育是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的根本。

劳动创造推动了社会进步。没有劳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没有劳动,社会就不能进步、繁荣和昌盛。作为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劳动的观念、技能。有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生活更加愉快、更加有意义;孩子成人后,爱劳动的孩子与不爱劳动者的孩子相比,失业率前者为后者的1/16,犯罪率为1/11,人格不健全的发生率也要少很多;爱做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6%,心理疾病患病率等均较低。

二、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她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而且连续三次当选。她在重大国际、国内问题上,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立场强硬、做事果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影响了整个英国乃至欧洲,被誉为欧洲政坛上的“铁娘子”。

然而,撒切尔夫人绝非政治天才,她的性格、气质、兴趣等都深受父亲的影响,她的人生之路的成就都源于父亲的培养。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父亲罗伯茨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以维持生计。父亲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政治选举。玛格丽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博览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从小对政治就有相当多的了解。

罗伯茨的家教是很严格的。父亲从小就要求女儿帮忙做家务,10岁时就在杂货店站柜台。在父亲看来,他给孩子安排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不允许女儿说“我干不了”或“太难了”的话,借此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玛格丽特拥有了高度的自信和独立不羁的个性,这使她常常有一种心理优越感。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儿时由父亲培养出来的优越感,才得以使她后来在多次与政客间的较量中一次次脱颖而出,最终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政治舞台的最高峰。

三、解决办法

1认真指导,耐心指点入门

教育孩子学会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小事入手。教孩子每次吃饭后,把碗放到洗碗池里、擦干净饭桌,然后再指导孩子打开水龙头,擦洗碗筷。打扫房间卫生时,孩子劳动的积极性高,也应该经常加以鼓励。当孩子问父母她做得好不好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加以赞扬,有时间就做几盘孩子爱吃的饭菜予以奖励,并及时通报老师,老师也表示支持,并表扬孩子是个爱劳动、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劳动小能手。

2由易到难,培养劳动技能

父母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要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不习惯,感到很不适应。在鼓励孩子的同时,也应该给孩子一些相应的建议,如按程序,先从房间一角开始拖地;比如先扫地、再拖地。让孩子先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下班回到家,让孩子把拖鞋拿过来;帮忙递东西。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同样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

3鼓励为主,保护其积极性

鼓励孩子经常帮助父母做家务,“推举”孩子当家里的“生活秘书”,负责监督家庭成员的劳动,并经常夸奖孩子。孩子有了这个差事,劳动的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孩子在帮助父母洗碗的时候,因为摆放得不好,可能会一叠碗斜着倒了下来。这时家长不应责怪孩子,要保护其积极性,安慰说:“你怎么样,受伤了吗?碰着手没有?只要没受伤就好,打碎了几只碗没有关系,你能帮助妈妈洗碗,父母就很高兴了。”过一段时间后,父母要和蔼地告诉孩子,做家务时摆放碗碟要整齐、放稳。

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孩子的义务,也是孩子健康成长、将来迈向社会的需要。劳动能培养孩子的才能和智慧,而且,这种才能和智慧甚至比书本知识来得更长久、更有效。

错误46不重视对孩子道德的教育有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只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有些家长认为道德品质教育并不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过早管教没有什么必要。殊不知,孩子不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这种状况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其原因是:

1“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素的影响。父母把家庭命运改变的惟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给孩子施加了极大压力,成绩好坏就成为父母衡量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惟一尺度。家长只看孩子的成绩,忽视对孩子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单亲家庭的数量呈增加趋势。父母离婚的现象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而孩子则成为单亲现象的受害者。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而造成的家庭生活不幸福、家庭不完整、教育不全面等因素极易造成某些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问题。

3隔代教育还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由于爷爷奶奶知识水平和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存在着诸多弊端;家庭成员中的某些错误的意识和看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

4父母本身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抓得紧而又紧,对孩子的文明礼貌、为人处世等方面教育却严重缺失。家长应该趁现在孩子小,可塑性强,人生观尚未形成,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今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