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子自私,家长之过
小颖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小颖出生后,给原本沉闷的家庭带来了很多欢笑。在爷爷奶奶家,小颖是公主,说一不二;在姥姥姥爷家,小颖依然是焦点,姥姥姥爷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小颖转。小颖没到姥姥家前,姥姥每天晚饭后要和老姐妹出去扭秧歌,小颖来了后,姥姥每天的必修课取消了。姥爷惟一的爱好是下象棋,因为小颖淘气,姥爷的爱好也只能暂时退居二线。
3岁的小颖,长得活泼可爱,很惹人喜欢。加上一张会说话的小嘴,总能在大庭广众下出彩,长辈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小颖的宠爱日甚,小颖的优越感也与日俱增。此时的小颖,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总喜欢拿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父母看到后再三提醒小颖,不要把那么好的东西给别人。
光阴荏苒,转眼小颖7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有好东西就拿去和小伙伴分享的小颖了。有一次,学校组织去外面玩,有个同班的小朋友,不小心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给弄丢了。老师建议小颖先借钱给那位同学。小颖说:“我才不借呢!干吗不叫别人借啊!”回家后,小颖把此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说:“我家颖颖长大了,知道钱来之不易。”
小颖读高中的时候,姥爷和爷爷相继过世,父母在工作之余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小颖。一次,由于工作劳累,妈妈生病了,一个多星期才完全好,整个人瘦了一圈。大病初愈,妈妈几天没有去上班,在家休息,有一天因为睡得太香,小颖下课回到家还没醒过来,小颖看着妈妈还躺在床上,就很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这时,妈妈的心都碎了。
三、解决办法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人。”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可孩子给他们的爱却很少。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可能就在于父母对孩子的不明智的爱!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呢?家长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1积极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给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让孩子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可以在做家务活的时候,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干活,比如扫扫地、擦擦桌椅、倒倒垃圾等。在吃东西的时候,要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有好东西,一定要与别人分享;可把东西分为几份,一份给妈妈,一份给爸爸,如果家中还有其他长辈,也要想到;不可让孩子一人吃独食,不懂得关心别人。
2不给孩子“特殊”待遇
不要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要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之处,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如有朋友来家作客,要让孩子学会招待客人。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要叫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人同享,不要只想玩别人的,却不愿拿出自己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同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谦让,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互助合作的习惯,消除自私心理。
3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体谅长辈、关心长辈。有好东西时应首先想到比自己年长的父辈、祖辈;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激,要向别人道谢。看见行动不便的人时,不要嘲笑,而应主动上前帮忙,让别人感到快乐,也从中体会助人的乐趣;可带孩子主动帮助周围的孤寡老人。这些训练都可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4在游戏中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毛病
可与孩子一同玩游戏,用一种表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给家中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然后策划一个人与他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剧情,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怎样关爱别人,怎样与人相处的道理。游戏可涉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老师怎样教育小朋友、服务人员对待顾客、医生对待病人等。孩子会从这些游戏中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懂得关心他人,改掉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5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要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主动问候别人,见到别人有困难时要去关心。孩子如果主动为别人做事,如坐车时为老弱病残让座等,父母要及时表扬。
父母要言行一致,做好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错误33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尤其是有些不得志的家长,他们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渴望孩子能替自己圆梦。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就希望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自己喜欢琴棋书画,年轻的时候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就让孩子去学习,并指望孩子可以学出一点成绩;自己不擅长体育,就要求儿子勤学苦练将来在体育上有所作为……
家长为孩子自豪是一件正常的事。孩子有了一些成绩的时候,家长会感到很骄傲,这无可厚非。但如果父母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自傲心理。家长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因此,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是对孩子的一种羁绊,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其实,虽然孩子是完全独立于父母的有个性的生命体,但仍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在孩子需要鼓励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信心;在孩子需要督促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提醒;在孩子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指明道路。
一、专家教育观点
蔡元培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他说教育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园艺师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
当家长们在宣扬孩子得了什么嘉奖或名次,考上什么重点中学、名牌大学之时,孩子们却在指责爹妈此举的无聊。人都要学会正确对待功名和挫折,家长们首先得以身作则,孩子们才能在正确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盼望自家出“天才”或“神童”,并以此为荣,不是健康的教子观。称职的家长最应该为子女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尤其是亲情、快乐等感情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凯声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或政治、法律的传授和灌输。”作为家长,很容易将孩子物化,或者是兽化。家长将孩子当作向同事、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还把他们当作自己梦想的继承者,却忽视了孩子的思想。
二、你炫耀的资本,是孩子无形的压力
小雪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医院当医生。小雪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在家里,她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学当中,由于她长得漂亮,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白雪公主”。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让小雪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小雪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小雪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渐渐地,小雪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小雪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就这样,以前和小雪走得比较近的同学也不爱和小雪来往了,小雪在班上越来越孤单。强烈的孤独感让她很压抑,成绩也受到一定影响。她的脸上再也找不到曾有的欢笑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小雪。
她在日记中写道:“小时候盼着过年过节,原因大抵是因为那时不用上学,又可以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玩耍,还可以借此机会炫耀一下这一年中自己取得的成绩。长大后,对年节的盼望越来越淡薄。不知从何时起,我竟然有些痛恨过年过节了!因为我感觉我已经不如以前那么优秀了。每当亲友凑到一块,家长们开始谈论自家的孩子的时候,我特压抑。因为有个亲戚的孩子似乎比我还要优秀,虽然他年岁比我小一点,可他比同期的我要优秀得多。我越来越痛恨这样的比宝大会,可父母依然乐此不疲,很热衷参与这样的聚会,唉!真累!我的那位对手会有我这样的感觉吗?”
三、两个孩子不同的人生
美国一个华裔家里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就本分老实,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起色,父母很失望。小儿子却聪明过人,灵气十足,不仅在校成绩一贯优秀,才艺方面也颇具天赋,音乐、下棋、美术等等,学什么就会什么。
可想而知,小儿子为父母争了光,也是亲友们夸奖羡慕的对象。家长便放弃不争气的大儿子,投资时间、金钱来重点栽培小儿子。
高期待高压力下的小儿子,很羡慕哥哥的清闲自在,但他还算听话,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各方面出色的好学生,后来又顺利进入了人人向往的哈佛大学,家长更为之自豪无比。然而,从哈佛毕业之后,老小却什么事都不想做。他告诉父母:“我已向你们交了差,你们有了个哈佛毕业的儿子,够有面子了。但我从小就在高压力下生活,如今已经筋疲力尽,该我放松一下,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了!”从此,这个哈佛“避业生”多年闲荡而无所事事。
而那个不起眼的老大,家长以往没有为他施加过多压力,反而使他有空间、时间参与轻松多元的课外活动。他没有像弟弟那样被父母迫使着奔忙于上课外班,却当了多年童子军,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项目,找到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领域,而且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懂得要靠自己努力取得成绩。他读的虽是极普通的州立大学,却有机会展示和锻炼能力。大学毕业后他不好高骛远,勤恳工作,从普通岗位做起,表现非常出色,后来又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这家父母是提起大儿子就骄傲,提起小儿子就叹气,与当年截然相反。这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凤却不甚争气的例子并不少见。正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栽花插柳都得根据季节环境和品种特性,不合时宜地瞎种或拔苗助长,难免适得其反。
四、解决办法
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家长普遍的一个“陋习”。在“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等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家长也爱把孩子的优劣,作为衡量家长是否称职的要素。现实社会中的爱攀比、讲面子、父以子贵等攀比炫耀的风气,不仅造成家长之间对孩子期待值的“竞赛”,更为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不健康的阴影。
父母为什么喜好把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实质是父母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在作祟。不难看出,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益。不少家长也从内心中体会到孩子承受的种种压力。家长应当怎么才能避免把孩子当作炫耀的资本呢?
专家建议家长对孩子取得的成绩、成就等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合理适当地褒奖孩子,这里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度的控制。另外,家长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寄希望于孩子来帮助自己完成,因为一旦有了这种思想,家长的心态就很难平和。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功利心、虚荣心寄希望于孩子来帮助自己实现。做到了这些,家长就不会再把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资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