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4829700000012

第12章 错误的管教(7)

1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成败观是对成功与失败的基本看法。正确的成败观是把失败或成功转化为再奋斗的动力的良好思想准备。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没有失败,也就无所谓成功。人们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探索,才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先后试验了7600多种材料,失败了8000多次,仍不气馁,直到成功。诺贝尔冒着爆炸的危险,经历了弟弟和四个助手被炸死的悲痛,进行了400多次试验,终于取得炸药试验成功。正如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许多伟人都是从这所“学校”中锻炼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树立起正确的成败观,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灰心,要有坚持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家长应允许孩子失败,并帮助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奋起。

2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反之,则对孩子起消极的作用。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尤其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的竞争中,家长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挫折,诸如下岗失业、经济拮据、提级升迁受阻、人际交往不利、以及病痛等等,这都可能给家庭带来烦恼、伤感和焦虑,作为父母应有一个健康豁达的心理,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去积极妥善地摆脱困境。教育孩子要热爱生活,与他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事物,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面对人生。同时还要教给孩子遇挫后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法,如宣泄、抑制、升华、幽默、补偿等,弱化挫折强度,以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挫折的信心。

3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育人观是对怎样培养人的基本看法。它是良好家教的前提,它指导着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家长育人观的错误会导致教育方法的偏差。家长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志向确定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让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立足自我的奋斗目标,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我们还应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学点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给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支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锻炼的机会。

4创设挫折情境,让孩子在挫折中锻炼成长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忍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让孩子们身临其中,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难,从而提高他们的挫折耐受力。日本孩子心理素质的强悍,源于其“挫折教育”的成功。日本的许多家庭,夏天领着孩子头顶烈日劳作,冬天让孩子赤足在雪地上奔跑,穿短裤上学;不少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许多学校在家长的支持下,把孩子送到荒岛、森林里生活若干天,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营救自己。这种教育方式很值得引起中国的父母思考。

5重视榜样的力量

榜样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它可激励孩子不畏艰难、立志成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自古英雄多磨难”,逆境能激发人向上,驱使人向前。父母有必要常提醒孩子,讲述我们所熟知的历代在逆境中成才的事例,如流放中写出《离骚》的屈原,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忍辱不屈、发愤著史的司马迁等等来教育孩子。

让孩子体验挫折、帮孩子正视挫折、解决挫折所带来的问题,这样才是真正的称职的家长。

错误18不给孩子自立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些情景:孩子上学,家长帮背书包;孩子的鞋带松了,家长帮忙系好。

当年父辈们80%都是自己去上学,现在只有7%的孩子是自己去上学。

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更好的条件。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孩子身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

没有付出,也就没有收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被家长无情地剥夺了。出于美好的愿望,家长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走向辉煌的未来。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一个缺乏独立意识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缺乏爱心、自我否定、焦虑等心理疾病,导致难以适应社会。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常表现出许多不适症,我们常感觉到现在的孩子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缺乏自立意识的培养、缺乏为长大成人所做的多种准备和考验,等他们将来为人父母时,就会不合格。作为一个成年人,他们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家庭的责任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并为他们的成年做准备。家长对孩子自立的扼杀,不仅抑制了孩子一些自主性的举动和想法,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挥。

家长真的关心孩子吗?如果真的关心孩子,就应该努力促进孩子自立。

一、专家教育观点

家长不给孩子自立的机会,使得孩子的精神长期受到束缚,心理能量缺乏宣泄的场合和机会,很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不佳,多愁善感,经常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这类孩子往往也缺少人际交往,从而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的心态。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偶尔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会从这种前所未有的宣泄中得到满足,有时他们甚至会有意识地寻求这种满足。

德国教育家斯昔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还要从人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教育不仅要从外部施教,而且要开发受教育者的内部潜能,这才是成功的教育。培养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情感上先自主起来。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因为缺乏自我意识,就无法为自己创造心理上的满足,所以他们只能按照父母,或其他权威者的价值观来思考与行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行为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陶行知认为,对于一个有志者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呼唤出孩子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这是他日后有所成就的前提,也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条件之一。家长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这种创造精神。

二、解决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会不断地增强,孩子们都会开始萌生出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偏偏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甚至对孩子的独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惧。限制孩子的独立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有反作用,也不利于维护亲子之间的良好关系。

面对这种情况,做父母的首先要做的是心理上、行动上把孩子视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独立的人。不但要爱孩子,而且要给孩子以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同时,父母还要善于培养孩子在生活细节中的兴趣,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

如何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呢?五个“不要”和五个“要”,家长朋友可以借鉴:

1五不要:

(1)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说教,他可能逆反,或不信任你。

(2)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甚至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如果父母觉得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孩子只有服从那是不对的。不要什么事情都对孩子说“不”,应多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3)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4)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可以让人进步,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5)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就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进步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父母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情。

2五要:

(1)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2)要培养孩子负责任的习惯。多指导,少批评。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命令孩子,最好要有相互的沟通。如教育孩子“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房间又乱七八糟”。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理解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3)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童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出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4)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错误的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会比从你正确的指导中得到的还要多。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虽然父母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权在孩子自己手中。

(5)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他们从失败中学习,不要什么都想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分析,可以告诉他你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