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59

第59章 语言文学拾遗·轶闻趣话寻根(3)

“子”最初是一种爵位的名称。据先秦文献记载,周代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人们将“子”作为一种称谓保留下来,而作为一种尊称,称呼有学位、有道德、有地位的人。如《左传·僖公三十年》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孔子和老子都有名有姓,人们在其姓之后加上“子”来称呼,表示尊敬的意思。《论语》中的“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尊称。而后出现的“夫子”是在“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更为郑重的称呼,多指老师和年老有声望、有德行的人。因此,孔子也被称为“夫子”、“孔夫子”。《论语·先进》中有“夫子何哂由也”,这里的“夫子”就是孔子的学生曾晳对他的尊称。

“令兄”和“令妹”中“令”是什么意思

古语中的“令”是美好的意思。古人在称呼上遵循对自己谦虚、对别人尊重的原则。因此,在称谓前加上家、舍、令等词,表示尊敬。称呼对方父母则为令尊、令堂;称呼对方兄弟姐妹就为令兄、令妹;称呼对方子女则为令郎、令爱。现代的“令”字多用于第二人称,表示“您的”。《孔雀东南飞》中“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这里的“令”就是第三人称的用法。除此之外,古语中的“令”也有第一人称的用法。

“孺子牛”的由来

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自己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来指代为人们服务的忠诚公仆。而“孺子牛”则最早出现于《左传》。

《左传·哀公六年》载:“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是一个人的名字。

春秋时期,齐景公的幼子荼名为“孺子”,齐景公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一次,齐景公自己口里衔着绳子,在地上爬,让孺子把他当牛骑。孺子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这样,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折断了。由此看来,最初的“孺子牛”指的是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

“巾帼”的由来

“巾帼”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宣帝纪》,指的是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头巾和发饰。古代巾帼的种类繁多,颜色也不一,多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上也常点缀一些珍贵的翡翠或者玛瑙。因此,巾帼用料讲究,价格昂贵,做工精细,非常难得,故后人将妇女尊称为“巾帼”。“巾帼英雄”是指为国为民英勇奋斗的女豪杰。

“耳旁风”的由来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载:“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耳旁风”就是从“秋风过耳”演变而来。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在这四个儿子当中,寿梦最喜欢小儿子季札,他才能出众、品德优良。寿梦临终前还想传位给季札,并将这个想法与其他的儿子说,但是季札不肯。寿梦就立下遗书,规定由他们兄弟相继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季札的兄长分相继继承王位,余昧便按照父王的遗训准备让季札继位,但是,季札坚决不从,他说:“父王在世时,我已经表明态度,不会继承王位。做人要正派,荣华富贵不过是过耳秋风,不值得留恋。”于是,他隐居山林,待余昧的儿子继承王位后才回到朝中,继续辅佐吴王,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

“耳旁风”由此而来,其意义稍微发生了变化,现代指一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丝毫不往心里去。年长的人也经常用“耳旁风”来形容年轻人不听劝导。

“两面派”一词带有怎样的血泪史

“两面派”的来历联系着一段血泪史。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的红巾军在逐鹿黄河展开了拉锯战,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城池的得失乃是常事,不管两军谁打赢进城,百姓都得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表示欢迎。河南怀庆府的人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用一块木板,一面写上标语“保境安民”,另一面写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标语。如此,不管哪方胜利,都可快速贴上标语,欢迎对方进城。但是,这个方法暴露后就惹出了大祸。

这一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来到了怀庆府,百姓们就将标语换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常遇春看了非常高兴。但是,正当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刮起了一阵狂风,许多家的标语木牌都被刮掉了。常遇春一看,气急败坏,将挂两面牌的人家满门抄斩。

而现在的“两面派”就是由当时的“两面牌”演变而来。现在的“两面派”指那些善于伪装、口是心非的人。

“纸老虎”来自哪里

“纸老虎”指代外强中干的人。陈独秀是首次将“纸老虎”用于书面的人,事实上,纸老虎是来自民间。

民间有“纸糊的”这种说法,而“纸糊老虎”的工艺造型自古有之,主要用于元宵花灯和殡仪队列的纸佣中。因此,人们在纸糊老虎的启发下创造了“纸老虎”一词,进而出现了“纸老虎”的比喻意义。

“眼中钉”的典故是什么

“眼中钉”的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据传,在北宋真宗年间,宰相丁谓是一个奸佞小人,他与太监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当时的宰相寇准早有警觉,但碍于没有证据,只得在暗中调查丁谓。

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刚正不阿,很怕自己的事情败露,便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将寇准排挤出京城。

丁谓的行为受到众人痛恨,朝中大臣不断抨击,百姓也编出一首民谣来骂丁谓。这首民谣就是:“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谣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

民谣被传诵开来,“眼中丁”也逐渐被用来形容仇人。其中的“丁”最终演变成“钉”。“眼中钉”就用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

“露马脚”跟谁有关

“露马脚”一词与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氏有关。封建社会的妇女都裹小脚。但是,马氏是练武之人,她没有裹小脚。马氏成为皇后之后,居住于豪华富贵的皇宫中,开始对自己的大脚感到很羞愧。她怕别人说闲话,就用裙子将自己的脚盖起来。可是,有一次,她坐着轿子到金陵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而马氏的脚正踏在踏板上,结果就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马氏赶忙将脚缩了回去,但是街上的人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后来,这件事在民间传开了,“露马脚”一词便产生了。

“露马脚”流传至今,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用来形容暴露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

“目不识丁”是指不识字,还是不识“丁”

据多位学者研究,“目不识丁”一词来源于《唐书·张弘靖传》。唐宪宗时,张弘靖住幽州节度使。他的有两个“从事”,一个是叫韦雍,一个张宗厚。这二人仗势欺人,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让士兵们点着灯笼火把他们送回家,弄得满城风雨,百姓也非常讨厌他们。一日,这二人又喝醉了,他对着士兵大骂:“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两石,即二百斤),不如识一‘丁’字……”他们是侮辱士兵没文化,只能低声下气,听人指挥,打仗卖命,没什么用处。此后,士兵们非常痛恨他们俩。

恰逢节度使刘总回朝廷,他派人送来一百万犒赏军中士兵。张弘靖劫取了二十万留给自己,剩下的八十万分给士兵。因为这件事,下层官兵更加愤怒,遂一呼而起,杀了韦雍和张宗厚,将张弘靖关了起来。当地百姓也支持下层官兵。朝廷也没有办法,只得将张弘靖贬到抚州。

“目不识丁”这一成语就是由此而来,意思是连一个“丁”字都不认识,肯定是没文化。在甲骨文中,“目”是眼睛的形象,“丁”是表示眼珠。“目不识丁”的本义就是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珠。后来,人们用“丁”代表汉字中最简单的笔画“点”,认为如果连构成汉字最基本的一个笔画都不认识,更不能认识别的字。因此,“目不识丁”的意思就发生了改变,演变成不识字的意思。

“了了”和“寥寥”有什么不同

古语中“了了”的本义是聪明,通达事理。《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孔融十岁时随父亲去拜谒李员外。结果,孔融因为口齿伶俐得到大家称赞。太中大夫陈韪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他的意思是,孔融小时候聪明,长大后一定会聪明,长大后未必佳。此外,“了了”还有清楚的意思,如“说之了了”。

而“寥寥”在古语中是空虚、空阔的意思。例如左思的“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后来,现代汉语中将其引申为少或非常少的意思。

古汉语中的“信”和“书”各指代什么

古代汉语中的“信”是指信使,即送信的人,比如《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外启信至,而无儿书”。古代汉语中“书”指的是书信,唐朝诗人杜甫《春望》中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中的家书就是家信的意思。但是,“信”在古代也作书信讲,如《梁书·到溉传》有:“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此处的“书信”就是写信的意思。

后来,“书”和“信”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汉语中,“书”就是书本,而“信”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书信、信息、信用等。

“百姓”和“黎民”的由来

“百姓”和“黎民”出处不同,故其最初的意思也大相径庭。首先,“民”字最早出现在《尚书·盘庚篇》中,金文中的“民”字就是由此转化而来。“民”字义训是为瞑、为冥、为盲,有恶的含义。《说文解字》中描述“民”是一把锥子刺进眼睛,并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将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逼迫他们劳动。因此,“民”的本义是奴隶。后来,“民”被引申为被统治的人,其原意逐渐消失。直到战国时期,“民”的地位在发生了改变。《孟子·尽心下》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汉代时,“民”字与“人”字联系到了一起。《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而“黎民”又是如何而来的呢?据《中国通史》记载,远古时代,南方的“蛮族”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原,其首领就是蚩尤。而九黎族中属黎族人和苗族人最多,因此称为九黎。蚩尤被黄、炎、夷三族的联盟打败后,战后的俘虏就成为民、黎和苗,其中黎族人最多,故称为黎民。而黄、炎、夷三族是由百个氏族组成,统称为百姓,“百姓”一词就由此而来。

蚩尤战败后,“黎民”被俘,成了“百姓”的奴隶。为了强迫奴隶劳动,防止他们逃跑,给奴隶穿上木靴,再加上锁,并用锥子刺瞎他们的一只眼睛,令其终生为奴。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是奴隶和奴隶主的区别。

随着历史发展,“民”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黎民”和“百姓”的差别也逐渐缩小。

“一问三不知”来自什么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