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39

第39章 古人生活剪影·器皿用具杂谈(7)

古代大门上的“铺首”是一种环形饰物,可做门拉手,也可做敲门的物件,既有美化大门的作用,也有实际的作用。“铺首”大多是兽首衔环之状,以金铸成的叫金铺;以银铸成的叫银铺;以铜铸成的叫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蟾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铺首”的造型样式非常多,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还有异常逼真的凶猛奇兽的头部形状。铺首小的只有几厘米,大的约为几十厘米。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铜制的兽首衔环。其造型多种多样,多用金属制作成虎、螭、龟、蛇等的兽面纹样,嘴下衔一环,镶嵌在门上做装饰。汉朝时,寺庙的门多装饰有铺首,用以降妖除魔。铺首起源于人们对兽类的崇拜。后来民间门扉上使用铺首,目的就是避祸求福,祈祷神灵像猛兽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人平安健康。

封建时代,铺首的样式也有等级、身份的区分。普通百姓人家使用的铺首多用熟铁制作而成。其形状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有花卉、草木和卷云等作为花边图案,门环多为圆形,门坠为菱形、令箭形或树叶形,这种铺首既美观、大方,又经久耐用。

王孙贵族、富贾商人家大门的铺首也不相同,但是其铺首的尺寸要大了许多,更显气派。而帝王家,皇宫的大门铺首无论是尺寸、用料,还是工艺都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家大门铺首主要是为了彰显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不重视其实用价值。因此,皇室的铺首多为铜制鎏金,圆形,穹隆凸起部錾出狮子、老虎、螭、龟、蛇等猛兽动物和毒虫的头像,怒目圆瞪,龇牙咧嘴,以镇守大门。

古代屏风有哪些样式

屏风出现于西周时期,在汉代得到普及。当时的屏风讲究使用价值,多用作隔断、遮蔽之用。明清时期,屏风成了室内家具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古代的屏风分为带座屏风、曲屏风、插屏和挂屏几种形式。

带座屏风

带座屏风也叫做硬屏风,此种屏风的脚插入底座,扇数多为一、三、五等单数,中间的一扇较大,两厢的扇数对称。两扇之间用走马销相衔,边上以站牙装饰,顶端设置有屏帽。独扇的带座屏风也称为“落地屏风”,是一种大木雕屏风,多是双面透空雕,雕一面的较为少见。

曲屏风

曲屏风也叫软屏风,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屏风。这种屏风没有底座,且扇数多为双数,少的是两扇或四扇,多的可达十扇。曲屏风有的是硬木做框,有的是木框包锦,用来包锦的木框木质都较轻。曲屏风多用帛地或纸地刺绣或彩绘各种山水、花卉、人物、鸟兽等。通常,带座屏风多陈设在室内正中,其位置相对固定。而曲屏风则多设在各宫殿的明间(建筑正中一间称明间),屏前设有宝座、条案、香筒、宫扇等物。这样放置屏风可挡住人们的视线,掩盖屏风后面的事物,突出屏风前的陈设,形成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插屏

插屏多为独扇,其形体有大有小,差异较大,大的有三米多高,小的只有二十厘米。大的插屏多放在室内当门之处,与多扇座屏的作用相似。插屏多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设置,主要用来挡风和遮蔽,另外还有装饰作用。

挂屏

挂屏出现在明朝初年,是一种纯粹的室内装饰品。挂屏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多用一对或成套使用。四扇一组的称为四扇屏,八扇一组的称为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雍正和乾隆时期,这种陈设形式在宫廷中非常流行。

“床”和“榻”有什么不同

“床”和“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传,神农氏发明了床,少昊制作了箦(zé)床,吕望制作了榻。当时的床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西汉时期出现了“榻”的叫法,当时专指坐具。刘熙在《释名·释床帐》中记载:“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床和榻同为坐卧的家具,但是床更宽更高,四周设有围栏,并可装帐幔,而榻较低较矮,四周没有围栏,不可装帐幔,但是可放置屏风。榻还有另一个用处,就是宾客留宿卧寝之用,“下榻”就是由此而来。

六朝以后,床榻的形制打破了传统习俗,出现了高足的坐卧家具。当时的床榻形体较为宽大。唐宋时期,有“四面床”一说,即此时的床榻四面无围子。辽代至金代,三面或四面围栏的床榻开始出现,做工和用材也更加讲究。明朝时,床榻相当盛行,结构更加合理,制作更加考究。如当时的罗汉床就是左右和后面都装有围栏,多用小木做榫攒接而成,但是不设有床架。

清朝的床榻沿用了明朝的风格和特点。在乾隆以后,床榻的形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清朝独特的风格,不仅用料厚重,而且装饰华丽,以至于繁缛奢靡、造作俗气。

中国的床有着怎样的演变史

原始社会,人们睡觉用的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编织技术发展以后,人们睡觉用的就是铺垫席子。随着席子的出现,床也就产生了。据明张辑的《广博物志》记载,床是由神农氏发明的。甲骨文就有形似床的字,说明商朝已经有了床。据说,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的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这个床高仅有十九厘米,下面有六个矮足,而且床的周围有栏杆,上面绘制有精美的花纹。

自春秋时期以来,床不仅仅是睡觉之用,人们读书、写字、饮食都会在床上放置案几。晋朝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中画的床,高度与现在的床相差无几。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四足的高床,但那时的床仍旧不是睡卧的专用家具。《说文》记载:“床,安身之坐也。”

唐朝以后,人们坐椅就桌吃饭。床就逐渐成了专供睡卧的家具。

古代的床有四种形式,即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榻源自汉朝,罗汉床就是由榻演变而来,榻的左右和后面都有围子。而架子床和拔步床则是从明朝开始流行的。架子床的四角安有立柱,顶部有盖,正中是上床的门户。此床可挂帐,夏天可防蚊虫,冬日可保暖,保证人们四季安寝。架子床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起居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拔步床是在架子床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在架子床外又增加了一间“小木屋”。“拔步”即为迈上一步的意思,指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床。拔步床的体型庞大、结构复杂,在床的前面设有一个小廊,给人留出一定的活动范围,正所谓“房中有房,室内有室”,因此拔步床被称为“床中床,罩中罩”。较为讲究的拔步床中设有睡铺、梳妆台、小橱、首饰箱、点心箱、麻将桌、马桶箱、香烟抽屉等。拔步床是中国人一项奇特的发明,它大大提高了人们睡眠空间的舒适度和私密程度。

“桌”和“案”有何不同

一般来说,桌形结构不包括案,而案形结构却包括案,还包括同样类型的桌子。但是在古代,桌和案在形制上有明显的区别。二者的最大区别是腿的位置不同。案的腿缩进来一块,而桌的腿在顶住四角的位置。此外,桌与案在精神层面上还有等级之分,案的等级要高于桌,比如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等都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情绪,而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等都被视为是低级的情绪。

古代的案分为食案和书案。食案是古代进食送食用的一种托盘,形状有长方形、四矮足,还有圆形、三矮足,均可放置于地上使用。《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此处的“案”指的就是食案。书案,顾名思义就是读书、写字、办公之用,是一种长条形的矮桌子,两端有宽足,足向内弯曲成弧形。

“筵席”就是指酒席吗

《周礼·春官·宗伯》曰:“司几筵:下士二人。”郑玄注:“铺陈曰筵,藉之曰席。”贾公彦疏:“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古代的“筵”和“席”指的是铺在地上供人宴饮等活动时所坐的用具,这种用具多用莞、蒲等编织而成。古人席地而坐,所设之席不仅仅有一层,紧靠地面较大的一层称为“筵”,筵上较小的一层称为“席”,人们就坐在席上。《礼记·乐记》载:“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后来,筵席一词逐渐称为酒席的专称。在祭祀、礼仪、习俗等大型活动时设置的宴饮聚会多要设酒席。古代筵席多以酒为中心安排菜肴、点心、饭粥、果品和饮料。宴饮的对象不同,筵席的档次和种类也各具差异,菜点的数量、质量和烹调水平都不相同。

“胡床”是床吗

至少在唐朝时期,“床”仍旧指的是“胡床”,而不是人们卧寝所用的床。“胡床”又名交床、交椅、绳床。胡床是骑马的少数民族的坐具,被认为是从席地而坐向坐椅转变的标志。

胡床的结构为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为轴,上横梁穿绳代座,可折合,上面安有栲栳圈儿。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用金属件固定。与其他坐具相比,胡床两腿交叉,故名为交椅。

明清时期,人们对胡床加以区分,将带有靠背椅圈的叫做交椅,不带靠背椅圈的称为“交杌”或“马扎儿”。交椅携带方便,可折叠,不仅在室内使用,外出还可携带。宋朝至清朝,皇室贵族外出巡游、狩猎时多带交椅,以便随时就座休息。因此,交椅也成为身份的象征。人们用“第一把交椅”来代表首领。

“太师椅”与太师有关系吗

太师椅是唯一一个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这种椅子最早出现于宋朝,由交椅发展而来。

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人在就座时,肘部和臂膀都会得到支撑,非常舒适,故人们很喜爱这种椅子。后来,从交椅又发展出圈椅,圈椅的腿没有交叉,用木板做面,设有四足,椅面上仍保留交椅的形态。圈椅多成为陈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摆放。圈椅的椅圈为弧形,故多用圆形木材。

明朝中后期,人们在椅圈的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这样椅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更加坚固。人们十分推崇这种椅子,故将其称为“太师椅”。

清朝的太师椅更具家具的特点,其体型宽大,靠背和扶手连成一片,组成一个三扇、无扇或更多扇的围屏。这样,太师椅专指一种扶手椅。并且,此种坐椅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据说,皇帝发明了车轮,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后来就产生了行道。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前十一世纪,中国人已经用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

殷商时期出现了用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后来道路的修筑水平和规模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周朝时期,道路已经较为完善。当时已经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将市区和郊区的道路划分开来:城市的道路称为“经、纬、环、野”,南北通向为经,东西通向为纬,城市中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之道为环,出城为野;郊区的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可以在险峻的山中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这称为栈道。

秦朝时,秦始皇建造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据说这种驰道网堪比古罗马的道路网。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藏,到达大夏国,开创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隋朝建立了巨大规模的道路工程,据说当时修建的道路有数千里。唐朝时期,朝廷多次下诏书,保持全国道路通畅,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四通八达,甚至影响了邻国日本。宋朝至清朝,国家的道路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事实上,在古代,“道”与“路”各有不同的意思。“路”可解释为“各迈各的脚”,即只要迈步就可顺着走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而“道”则解释为“在脑袋的指导下走”,即用脑袋思考、探索着走通的路径。

古代车的轮子是什么样的

古代车的轮子由三部分组成,即辐、辋、毂。辐指的是车轮的辐条,通常每个车轮有辐条三十根,辐条就是木棍。辋指车轮的边框,毂指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辐一端接着辋,另一端则向毂集中,称为“辐辏”。因此,人们形容四面八方的人或物聚集在一起也说“辐辏”,表示如同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汉书·叔孙通传》载:“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

为什么动身出发叫“发轫”

《楚辞·离骚》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朱熹将其解释为:“轫,搘(zhī)车木也,将行则发之。”古时的“轫”指的是阻止车轮转动的木头。当车子要启动时,人们就拿掉“轫”。《淮南子·兵略训》中有:“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因此,人们将车启程、动身出发称为“发轫”。杜甫《昔游》也有:“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什么要实行“车同轨”

在古代,车轮子是用木料制作而成,外加有铁箍箍紧,人们称之为铁笼。这样车子在道路上行走,天长日久之后就在道路上形成了两道深深的车轮痕迹,即车辙。后来的车辆都在已经压出来的两道车辙上行走。成语“南辕北辙”中的“辙”指的就这种车轮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