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常识一本通
24819200000037

第37章 古人生活剪影·器皿用具杂谈(5)

美国、东南亚以及欧洲的一些华人居住区都被称为“唐人街”。而外国人将唐人街的华人所穿的中国传统式的服装统称为“唐装”。二十世纪初,“唐装”一词传入中国,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人们用“唐装”和“西装”来区分中西服装。后来,中国的领导人经常穿着唐装参加国际性会议。祥和喜庆的“唐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风度。

古代“衣”和“裳”有什么不同

《说文》中解释:“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

古人将上衣称为“衣”,以障蔽身体。《说文·衣部》中有:“衣,依也。”段玉裁将其解释为:“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古时“裳”也称为“常”,是指专门用于遮蔽下体的服装,男女均可穿着。古代的纺织技术不发达,人们做的布的幅面很窄,做一件下裳通常需要用七幅布,前面三幅后面四幅,拼凑而成。此外,做下裳时还要在腰部施褶,根据不同的情况制作不同的褶。下裳的两侧还要开一道缝隙。汉朝以后,下裳逐渐演变成了裙子。只有在贵族祭祀和朝会时,人们穿着的礼服还是以前的形制。《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裳与裙的形制大体相同,裳是两片前后分离,同时穿着,遮前挡后,在腰处用布带系结于腰。而裙是多片做成一片,是由前面向后围着臀部穿着。后来,人们采用“衣”、“裳”连用的形制,用“衣裳”来泛指衣服。

古代的礼服都是什么样子

古代礼服的形成与礼制紧密相连。比如朝会时穿的是朝服,祭祀时穿的是祭服,办公务时穿的是公服,而居丧穿的则为凶服。此外,礼服的材质、色彩、花纹和款式也应穿者的身份、地位和所处场合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总之,礼服就是封建政治统治的外在表现。

《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从皇帝开始到夏、商、周时期,统治者穿的衣服都为上衣下裳制,衣服的样式和颜色都源自对天地的崇拜。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里,祭服所采用的形制都为冠冕衣裳制。

到了秦朝,秦始皇奉行阴阳五行学说,将黑色视为贵色,并进一步规定了礼服的形制。汉朝时,礼服一直为袍服,即多为裁成鸡心式的袒领,大袖,领子和袖子上都有花边。后从唐朝到明朝,礼服均为常服,为一种圆(盘)领的连体长衣,内有夹层。当时,皇帝和官员都穿这种礼服,皇帝穿的为黄色,官员穿的有绯、紫、绿色等,以区别等级。明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朝廷规定文武百官所穿的袍服要在胸前和后背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的是飞禽,武官的是走兽,“衣冠禽兽”就是由此而来。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朝服形制,将其称为“补服”。

清朝的礼服吸收的汉族服饰的一些特点,保留了满族的礼仪。但是,清朝的祭服彻底废除了以前的冠冕衣裳形制。同时,通天冠、绛纱袍服的传统服饰制度也被废除。

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服饰

唐朝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有:“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凤冠霞帔是古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

凤冠是一种礼冠,以金丝网为胎,上点缀有翠凤凰,挂有珠宝流苏。秦汉时期,凤冠是太后、皇太后、皇后规定穿戴的饰物。凤冠在明朝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皇室贵妇所戴,如后妃所戴的凤冠不仅有凤凰的装饰,还有龙的装饰。皇后的凤冠是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和太子妃的凤冠是九翚四凤;另一种是一到七品的命妇所戴的凤冠,这种凤冠没有凤的装饰,只有珠翠和花钗,但也称为凤冠。

霞帔,因其如彩霞般艳丽而命名,也名“霞披”和“披帛”。“披帛”是由一条丝帛制作而成,穿着时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中记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时,披帛是命妇的冠服,且有高低品级的不同。明朝时,朝廷规定从公侯起,一品到九品的命妇都要穿绣有不同花纹的霞帔,此时的霞帔长五尺七寸,宽三寸二分,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披挂在胸前,另在下面缀有金或玉的坠子。

到了清朝,霞帔成了诰命夫人的专用服饰,外形演变成了阔如背心,并在下面缀有彩色流苏,中间缀有补子。补子的图案各不相同,主要根据其丈夫和儿子的品级而定。一般情况下,武官的母亲和妻子不用兽纹,用的是鸟纹。

凤冠霞帔本是宫廷命妇规定的服装。但是在礼俗中,大礼可摄胜,即祭祀和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犯上。所以,凤冠霞帔就成了平民女子出嫁时的装束。而且,着凤冠霞帔结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近代。

“冠冕堂皇”一词是怎么来的

“冠冕”是古代帝王和官吏戴的帽子。特别是“冕”,是祭服的冠饰,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冕”是一种大冠礼,是古代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在举行祭祀大典或其他典礼时所戴的礼冠。“冕”的外表为黑色,里面为朱色,由“冠”和“延”两部分组成。“延”位于“冕”的顶部,为一长方板,前圆后方,代表天圆地方;前面低于后面约一寸,成前倾之势,代表谦虚俯伏。延的前后都悬挂有朱玉串饰品,用五彩线编织成藻,在藻上穿有玉珠,一串玉珠称为一旒,十二旒为贵,为皇帝所服。西周初期的制度规定: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此后历代之制大略相同。

此外,冠冕的垂旒不仅可表示等级,还可使穿戴者目不斜视,即不必看到不正之物。“视而不见”的词义正是由此而来。

“延”以下就被称为“冠”,古时称为“冠卷”。“冠”的两旁各有一个小孔,叫做“纽”,此处是用来穿玉笄,玉笄用来固定冠于髻。玉笄的两端绕于颔下系丝带,称为“纮”。玉笄的两端各挂有一个绵丸,古人称之为“黈纩”或“纩”,纩的下端用玉装饰,叫做“瑱”。戴冠冕时,瑱正好位于耳朵两边,因此,又名为充耳、塞耳,表示警戒妄听。此处又传了一个成语,即“充耳不闻”。

到了南北朝时期,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其他官员一律不能戴。当时的冕是皇帝礼冠的专称。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冠冕堂皇”就是用来形容人端庄正大的样子。

明清之际为何流行戴六合帽

古时,下层男子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或帽。明朝时,民间出现了多种样式的巾帽,主要包括网巾、平定四方巾和六合帽。据说,六合帽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所穿,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可戴之。

六合帽,也称为六合一统帽、六合巾、小帽、圆帽等。所谓“六合”是指天地东西南北,“六合一统”即天地四方由皇帝统一统领。此帽是由罗缎、马尾或者人发制作而成,裁成六半,将其缝合一体,下端缀有一道一寸左右的帽檐。六合帽以“六合一统”为名,取安定和睦之意,寓意天下归一、安定和谐。因为六合帽的象征意义,朝廷规定其为全国通行的帽式,百姓、官吏都可服戴。

清朝的发辫戴起六合帽更加方便,令取其“六合一统”之意,这种帽式便迅速流行起来。帽子分为六瓣,其外形如半个西瓜,故人们称之为“瓜皮帽”。清朝谈迁《枣林杂俎》中记载:“清时小帽,俗称瓜皮帽,不知其来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前。”

六合帽的帽顶也很讲究。明朝时期,六合帽的帽顶只可用水晶或香木装饰。清朝时,一般用丝绦结顶,另外,也有用金银线、玉或红珊瑚等结顶。如果遇到丧事,帽顶的颜色为黑色或白色。

“平定巾”中的四方巾是什么样的

“四方巾”也名“四方平定巾”、“方巾”或“四角方巾”,是出现于明朝初年的一种方形软帽。此帽由黑色纱罗制成,服戴时呈现倒梯形,展开后四角皆方。明初,四方巾是儒士、官员所戴的便帽。

据《七修类稿》记载,明初的杨维祯曾戴此帽去见朱元璋,朱元璋见此帽式颇为稀奇,便问:“此巾何名?”杨维桢为了取悦皇帝,回答说:“此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后来便昭告天下,制作此方巾,让士庶佩戴。

最初的四方巾大小适中,到明末时,四方巾就变得十分高大。民间常说“头顶一个书橱”,就是形容头戴四方巾的人。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冠服门”记载:“(明人)其便服,自职官大僚而下至生员,俱戴四角方巾。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

步摇是什么样的首饰

步摇是由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状的首饰,上多缀有珠玉。步摇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步摇是在簪钗上装饰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状饰物,再在花枝上垂以琼玉。《释名·释首饰》载:“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戴步摇的妇女在走动时,簪钗上的珠玉也会随着左右摇曳,故名为“步摇”。最初,步摇只流行于宫廷贵族之间,戴步摇的妇女行动要从容镇定,其所戴步摇就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故而,步摇又名“禁步”。后来,汉朝贵妇也有在官商戴步摇,更显雍容华贵。汉朝时,步摇是礼制首饰,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故其形制也有不同。汉以后,步摇才逐渐流行到民间。

魏晋南北朝以后,步摇的花式和种类发展得更为多样。当时出现了鸟兽花枝等形状,与钗钿混杂着簪于发上,可谓晶莹闪耀,美丽大方。唐宋以后,步摇出现了多种样式,除了金质以外,还有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其他珍贵材质制作而成。明朝唐寅的《招仙曲》曰:“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珰交龙椅。”这里的“郁金”就是金属与珠宝镶嵌而成的步摇。明朝时,焊接工艺有了新发展,步摇的制作也更为精致,多用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做点缀。这种工艺做出的步摇,耐久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雕琢、焖压工艺制作的步摇。

清朝沿用了明朝制作步摇的工艺。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存有一件清朝的“点翠嵌珠凤凰步摇”,此步摇造型轻巧别致,外形精美,就使用了金属焊接技术。其用金属焊接作为底托,凤身是用翠鸟羽毛做装饰,用红色宝石和雪白的米珠镶嵌作为其眼睛和嘴巴,另外,两面还镶嵌有红珊瑚珠。整个凤凰呈侧翔式,小嘴上还衔着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为翡翠做成的小葫芦。

何谓“玉搔头”

玉搔头就是古代的玉簪。《西京杂记》记载:“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从此以后,人们便称玉簪为玉搔头。

先秦时期,“簪”称为“笄”。笄最早由竹、木、玉、石、骨等材料制成。到了商朝,笄的种类和佩戴方式已经非常多样了。周朝时,笄的佩戴方式被制度化。秦汉以后,人们将笄称为“簪”。而簪的制作也更加讲究,制作运用了金银等贵重材料。如此,簪逐渐跨入了奢侈品的行列。

簪这种首饰是一头尖、一头大,镶嵌珠宝金银,描画龙凤图形。其中玉簪玲珑剔透,形制精美,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代,玉簪还可以僻邪,保佑平安,是富贵人家财富的象征,也是男女之间的寄情之物。《玉簪记》中描写了美女妙常送情郎赶考,特赠送簪子的情景:“奴有碧玉簪一支,原为笄冠之用,今送你作加官之兆。”

唐宋之后,发簪更加流行。唐朝敦煌壁画中的妇女头上多插有花形发簪。明清两代,发簪的样式更为多样,主要在簪首出现了多种形状,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簪首常用的动物有龙凤、麒麟、燕雀和游鱼等,其中属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美。常见的花形有梅花、菊花、桃花、莲花、牡丹和芙蓉花等。明朝的《天水冰山录》中记载了多种发簪,如“金桃花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梅花宝顶簪”等。

古人当了官为什么叫“释褐”

在古代,“褐”是指粗布短衣,最初是用葛或兽毛编织而成,后多用大麻或兽毛织就。古代地位低下、贫贱的人穿“褐”。相对于官员的宽袍大袖,“褐”窄而短,但是,穿着“褐”便于劳作。《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故古人将贫贱之人称为“褐”或者“褐夫”。

因此,“释褐”的意思就是脱去贫民的衣服,任官职。在西汉扬雄的《解嘲》中有“或释褐而傅”的记载。后来,新科进士及第或授官都称为“释褐”。唐时的李翱在《卓异记》“门生先为座主佩金紫”条:“李石,按石元和十三年及第,后二年赐绯,后二年赐紫,自释褐四年之内,服金紫,量之前辈,实无其比。”

古人的“袍”是什么样的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袍衫”条说:“袍者,自有虞氏即有之,故《国语》曰:袍以朝见也。秦始皇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战国以后,“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服装。“袍”就是古代的袍服,一种直腰身、过膝的外衣,多为两层,冬天时会在里边续上棉絮。袍服分为龙袍、官袍和民袍。

龙袍

众所周知,龙袍是皇帝穿的袍服。龙袍上绣有龙纹,黄色,多为盘领、右衽。唐高宗时,黄色就是皇家的御用色,臣民不得穿黄色服饰。因此,龙袍又称为黄袍。龙袍上所绣的各种龙形图案,在各朝各代也有所不同。通常为九条龙,代表“九五之尊”。清朝的龙袍在下摆的部位还绣有水浪石的图案,名为“水脚”,寓意山河统一。

官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