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4818800000040

第40章 姓氏文化(5)

说其不正确是因为中国的姓氏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即使是同姓可能也不是同一来源,有的姓氏甚至由上百个来源融合后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因此“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肯定是不科学的。

然而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则是因为基因的特性。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父权社会中,人们的姓氏往往从父姓,从基因理论出发,人们是可以通过基因追查出那些相同姓氏的人之间的亲缘关系的。在这一点上,具有相同姓氏的人又有可能真的在五百年前是一家。

皇朝国姓中蕴涵的诸多隐情

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帝王都要为自己和自己所建立的国家追溯一个荣光万丈的祖先,用民间俗语来说就是“拉大旗作虎皮”,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寻找依据。

其实世间的姓氏本没有贵贱之分,但人们还是要将这种本身不带有指向性的东西与生活中的权势富贵相联系,因此姓氏也就有了贫富贵贱。

据说王莽篡位后一直担心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不能服众,因此他绞尽脑汁为自己找了一个荣耀的老祖宗——黄帝。这样一来王莽的身份也变得尊贵无比了,比起失势的刘氏来说,丝毫不逊色。先不管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至少王莽自己仿佛真的得到了一种力量,称帝一事也显得理直气壮了。

由此可见,姓氏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能否追根溯源为自己的姓氏找到尊荣的前身。在众多姓氏中,“国姓”无疑是最尊贵的。因此古代帝王在表示对臣子的恩宠时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赐予国姓。相比于赏赐金银,赐予国姓更能体现出帝王对臣子的看重与赏识。王莽称帝后就曾将“国姓”——王,赐给了三十多位大臣,以示拉拢之意。

有些趋炎附势的古人深谙此道,因此时常在帝王面前表现出恭谨谦卑的态度,甚至自请赐姓。武则天执政时期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朝廷上有一个名叫傅游艺的奸佞小人,他上书武则天说,武氏执掌天下乃祥瑞之兆,故应改国号,赐国姓为武。武则天看了这份奏章“龙颜大悦”,随即将这个官职不大的傅游艺升为了宰相。

历史上有人因改国姓一事飞黄腾达,也有人曾为此枉送性命。北齐君主高洋在废掉了东魏孝静帝后,一直担心元氏贵族会死灰复燃,重新夺取政权,因此他大肆屠杀元姓族人。当时有一个名叫元景安的人为了躲过杀身之祸就自请换姓为高,高洋见状就饶恕了他。元景安的一位堂兄元景皓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就骂他数典忘祖、无耻至极。而元景安害怕高洋得知此事后会迁怒自己,就提前将此事汇报给了高洋,高洋听后就将元景皓处死了。

一个姓氏竟然能够助人一夜成名,位居高位,还有置人于死地的作用,实在是让人震撼的事。这是因为对如今的人们来讲,姓氏只是一个来源于父母的代号,本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对古人来说,姓氏则是身份的一种体现,有着十分浓厚的现实意义。对封建社会的国姓更是如此,国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皇室姓氏,它还承载着很多政治寓意。

情趣盎然的中国姓氏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时代的演进中,中国的姓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形成了诸多别具特色、颇具情趣的生僻姓氏。

无论是表示顺序的数词,还是有着时令节气含义的词汇乃至表示方位的词语,都曾是古人的姓氏,如一、二、三、四、春、夏、秋、冬、上、下、左、右等。

另外,那些用来代称朝代和民族的字,有的也是古人的姓氏。可以这么说,如今人们所能想象到的词汇很多都是古人的姓氏。这些字词当中有些属中性,有些属褒义,但有时候带有贬义的字词一样可以成为姓氏。例如古代就有人姓类似打、骂、杀、丑等带有低贱卑微寓意的姓。

应该说古人在起名时是十分慎重,但有时又是极为草率的。据说,周穆王有一位宠妃很年轻就去世了,周穆王对此十分悲痛,后来周穆王干脆将这名妃子的族人称为“痛氏”。汉朝时还有一个人因为无父无母不知自己的姓氏,就自己取了一个姓,即姓,自称“姓氏”。

在我国的姓氏中还有一个复姓被称为“叱干”。据说这个姓氏也是颇有来历的。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位年少英武的人,叫做甘罗,后来甘罗做了秦国的宰相。然而吕不韦却十分排挤他,后来还给他编排了莫须有的罪名,致使甘族人几乎全部遭受了劫难,只有一个年迈的甘姓老人逃了出来。由于年老体弱又几天没有吃东西,老人家晕倒在了逃亡的路上。等他醒过来时,面前都是秦军,这些秦军问他姓什么,老人家又渴又饿根本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边。谁想,秦军竟然误会老人姓吃,很轻松地放过了老人。后来老人落户在陕西一个叫做吒家村的地方。为了感谢“吃”字救了自己一命,他就将自己的本姓甘和这个吃字融合在了一起,改姓为“吃甘”。吃甘作为一个姓氏,代代相传,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叱干”。

由以上几个故事不难看出,中国历史上那些让后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姓氏多为古人的性情之作,这些姓氏无不体现着中国人的睿智与风趣。

奇特的姓氏读音

中国人的姓氏不仅意思奇怪,有时读音也一样有趣。很多常见的字用作姓氏时读音都会发生改变。例如“句”用作姓氏就不读jù,而是读ɡōu。诸如此类的姓氏还有:

黑:作姓氏时读hè;区:作姓氏时读ōu;

朴:作姓氏时读piáo;仇:作姓氏时读qiú;

查:作姓氏时读zhā;繁:作姓氏时读pó;

员:作姓氏时读yùn;蕃:作姓氏时读pí。

另外我国还有一个字义、字形都很有趣的姓氏,即猫姓。猫姓人一般生活在南方地区,据说这个猫姓不读māo音而是读hǔ音。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的说法很多。例如有人说猫姓来源于虎氏,在当时的商界人们非常忌讳一个词语“与虎谋皮”,由于虎氏人也做生意,无疑是犯了这个忌讳,因此虎氏人为了顺应时势就将虎姓改为了猫姓,但读音还是念hǔ。

另外也有人说,猫曾是虎的师父,因此人们就将虎姓改为了猫姓。

古人的姓氏忌讳

古人除了给孩子起名时有诸多忌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姓氏忌讳。

据说唐朝宰相白敏中家有一位待字闺中的女儿,宰相白敏中为了给女儿找个好对象,亲自把关物色女婿人选。一次,他对妻子说:“老婆啊,我为咱们的女儿挑了一个很好的丈夫人选,是一位姓侯的书生……”还没等他说完,妻子就打断他说:“这可不行,你也不好好想想,咱们家姓白,他们家姓侯,将来人们会怎么称呼我们?人家会说我们是‘白猴’。”

由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古人在婚配时还是很忌讳这种连在一起寓意不好的姓氏搭配的。另外,古人也很看重姓氏本身的寓意。

相传宋度宗一度想要纳太府少卿贾涉的女儿为后,但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的反对理由并不是贾涉的女儿不够美丽,也不是她不够贤惠,只是因为她姓贾。贾与假同音,立贾涉的女儿做皇后,就会被别人说成度宗立了一个假(贾)皇后。宋度宗沉吟了一会儿,觉得众位大臣说得很有道理,就打消了立贾涉女儿为后的念头了。

中国最倒霉的十个姓氏

中国存在许多同音字,因此很多本身没有任何褒贬色彩的词语只因发音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相近,有时也会被人们视为带有特殊寓意,这种现象在姓氏中时常出现。例如有人就曾总结过中国“最倒霉”的姓氏,甚至还做出了一个排行榜。

高居倒霉姓氏排行榜第一位的就是“吴”姓。因为“吴”的读音与“无”相同,因此无论起什么样的名字都有否定的含义,而人们又不太可能使用寓意不好的词汇作为名字,所以姓吴的人要想拥有一个悦耳动听又意义圆满的名字是比较困难的。排行榜上的第二个姓氏就是“贾”,“贾”音同“假”,情况与吴姓类似,因此也在上榜之列。

相比前两个姓氏,排行榜上的第三个姓氏情况要稍好一些。这个姓氏就是傅,傅姓对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然而对那些政府官员来说就不太妙了。即使是真正的正职,套上这个姓氏也会一下子降半级,屈就于副职上。

另外几个榜上有名的姓氏为赖、胡、朱、史、阎、魏、秦,除了后三个其他都是受了同音字的“连累”。其中阎字的上榜理由是因为“阎家”出了一个世人惧怕的主管人们生死的阴间之主——阎王爷。而魏姓则是因为笔画太多,在一些以笔画排列姓名的正式场合中时常要“吊车尾”而上榜的。至于秦姓被称为倒霉姓氏,则是与一个典故有关。据说民间纪念岳飞的岳王庙中有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如下:“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相信大家由此已经明白了为什么秦姓也是倒霉姓氏之一了。

中国最幸运的十个姓氏

世间之事基本上会遵循一个原则,即平衡原则。换个说法就是,有倒霉的就一定有走运的。在姓氏问题上也是一样,也存在着幸运的姓氏。

人们总结说当今社会最好听、最吉祥的姓氏莫过于钱、官、龙、郝、甄、郑、金、高、丁和孔。其他姓氏不必说,想必大家也都能够理解。下面重点解释一下丁和孔。

丁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笔画少,与倒霉姓氏中的魏恰恰相反,在出席一些按照笔画排序的正式场合时,丁姓的人一般都会位居前列,有如领导一般享受着居于榜单首位的尊荣。

而孔姓能够上榜幸运姓氏,主要还是得益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大儒孔子。由于出了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名人,孔姓也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一说起孔姓来,人们大多会想起孔子,因此孔姓之人大多自称为孔子的后人,这份殊荣确实不是其他姓氏可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