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4818800000027

第27章 节日与民俗(10)

节日当天,珞巴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到一起进行宗教仪式,祈求丰收。次日,金鸡啼鸣之时,各家还要杀一只鸡,将鸡肉炒熟后,全家一起吃,预祝家人以后身体健康。最后,所有的人家都聚集到一起,喝酒吃肉,兴高采烈的珞巴族人还会跳起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助兴。夜晚的时候还有篝火晚会,热情的人们纵情狂欢,年轻的男女也借机表达心中的爱恋,一直到晚会结束。珞巴族人们奔放、粗犷的性格,使这样一个节日气氛高涨,场面格外的热闹。

赫哲年

赫哲年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的春节,也是赫哲族一年当中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赫哲族在赫哲年期间还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节日活动,同时人们也会在这几天享用他们十分喜欢的民族美食。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族人最基本的食物来源,所以,赫哲人喜欢吃鱼,也会吃鱼。在节日期间,赫哲族的人们会用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来招待客人,如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子和味香酥脆的“炒鱼毛”。一进腊月,赫哲族的男子推磨磨面,去江上凿冰窟窿钓鱼;妇女就留在家中做鱼毛、兽肉干、臭李子饼等。在此期间,小孩子也不得闲,要跟大人学剪纸,做糊纸灯笼。

年三十赫哲族人吃的年饭是小米干饭和肉,吃完年饭后,才可以吃大米白面做成的食物和一些炒菜。除夕之夜,赫哲族人也要包饺子。旧时生活富裕的人家还要蒸馒头、宰猪,准备更丰盛的年饭。

等到大年初一的早晨,男人们穿着狍皮大衣,妇女们穿似旗袍样式的鱼皮或鹿皮长衣,走亲串户去拜年。接待客人的人家也总是盛情招待,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村里的老人喜欢去拜访村里的艺人,敬艺人喝酒,听艺人演唱迷人的“依玛堪”。依玛堪是一种将散文和韵文结合到一起的说唱文学,内容有历史故事,也可以是个人即兴的抒发情怀。赫哲族人在节日期间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娱活动。如小姑娘们玩老鹰抓小鸡、套花绳;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男子们则聚在一起玩叉草球、滑冰、滑雪、射草靶等游戏。其中叉草是赫哲族人练习叉鱼这种技术的比赛项目。首先,由一个人将草球扔出去,四周的人拿起鱼叉插草球,最先插到了为胜。这项比赛意在练习叉鱼这一捕鱼技术,使东北地区唯一一个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们过上丰裕的生活。

颁金节

颁金节实际上与金银无关,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和命名纪念日。“颁金”是满语,源自“颁金札兰”。“颁金”意思是生成、生气勃勃,“札兰”是指喜庆的日子,“颁金札兰”译成汉语就是生气勃勃的节日。颁金节是满族的族庆之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举行。

史书记载,明崇祯八年,即一六三五年的十月十三日,后金汗王努尔哈赤的儿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废除女真族名,正式定名为满族。后来满族人便将这一天定为诞生和命名的节日隆重庆贺。在每年的这一天,满族同胞们穿上民族服装,相聚到一起,跳起满族舞,唱起满族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新疆地区的满族人在这天还准备特别制作的奶茶、打糕等食品供大家享用。满族的作家、书法家、摄影家、画家等一些艺术家在这一天争相为民众表演精湛的技艺,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目脑节

目脑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又叫做“目脑脑”“木闹”“木脑闹”“总戈”等。目脑节的全称是“木代目脑”。传说中“木代”是一个善鬼,“木代目脑”就是民族祭祀鬼的活动。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司叫做“斋瓦”,举行目脑时,由斋瓦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目脑斋瓦》。《目脑斋瓦》的内容讲述了目脑节的由来。

传说在天地形成后,太阳的子女在天宫举行目脑舞会,也邀请到了人间的雀鸟参加。雀鸟返回地球后,带领所有的雀鸟跳目脑舞。这欢快的情形被景颇族的祖先胜腊娃贡扎和他的妻子看到,于是,他们带领景颇族人们举行了景颇族的第一次目脑舞会。相传学会了目脑舞的景颇族人更加聪明、善良、团结,彼此增进了感情,也与目脑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目脑逐渐成为景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脑节也成了景颇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景颇族人在每年的正月过目脑节,为期三天。节日有特定的目脑广场,广场上提前放置二十多米高的目脑柱。目脑柱两端刻着犀鸟和孔雀各一只,柱子的前面竖立活动的竹竿代表生命常青,匾上画有传说中景颇族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两边设有高台,放眼未来。节日期间,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个目脑广场,随着敲响的大皮鼓鼓点,由两位头戴孔雀形冠的族人带领着跳美丽的目脑舞。届时,景颇族的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男子手执长刀,腰挎象脚鼓;女子持花扇、纱巾、手绢等各种漂亮的饰物。人们应着鼓点和竹管乐器商比的节拍,欢歌起舞,舞步刚健有力,不时传出狂欢的呼声,整个会场一片欢腾,充满了雄浑的气魄。

打铁节

打铁节是基诺族的传统节日,即过年。基诺族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进行一次集体的打铁活动,准备新一年的生产工具。这一节俗主要流行在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区。打铁节虽然被定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但其具体日期必须由各村寨的寨母、寨父根据当年十二月的天气,选择吉利的日子,也就是说打铁节并不固定在某日,而是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动的。

关于打铁节,基诺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一位基诺族的妇女怀孕九年九月之久还没有分娩。突然有一天,她肚子里的小孩咬断了她的7根肋骨,从她的肋下跳了出来。这个小孩一出生就手拿火钳和铁锤打起铁来。后来,基诺族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有了打铁的习俗,形成打铁节。

基诺族的打铁节非常热闹,全族的男女老少都活动起来。基诺族人将寨母、寨父叫做“卓巴”和“卓生”,将牛皮大鼓视为神器。村民们听到卓巴、卓生敲起牛皮大鼓就集齐到卓巴、卓生家听候分配准备工作。在打铁节之前村里要先凑钱买来一头小牛,以使人们能够在节日当天进行剽牛祭天的仪式。仪式结束后,每户出一个男子到山上捕捉两只黄嘴老鼠,孝敬给卓巴、卓生做节日礼物,另外还要捕捉一对竹鼠,各家的男主人需将鼠去皮洗净,一半用炉火烤干,捣成粉状做汤,献给铁匠们,并将另一半鼠肉赠给村中的长老。打铁节期间,基诺族人还举行敲牛皮大鼓、对歌、眺望、翻竹竿等庆祝活动。

牛魂节

牛魂节就是给牛过诞辰的日子,所以,又叫“牛生日”“牛王节”“牛王诞”等。牛魂节是我国壮、汉、布依、瑶等多个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有的在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

在牛魂节这天,人们会给常年劳作的老牛放一天假,帮老牛修整牛栏,有的还要做五色糯米饭喂给老牛吃。另外,有些地方的人会在堂屋里摆放瓜果、酒肉等贡品,由一家之主牵着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颂扬老牛的无私贡献精神,表彰老牛为家庭所立下的功德。

除此之外,我国桂北地区的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在牛魂节这天清早,还要让小孩们将牛儿们放出牛栏,放逐到绿草地或牧场上自由嬉戏。其他地区则有将牛赶入河中,为牛洗澡,去跳蚤的习俗。总之在牛魂节这天,人们会精心呵护家中每一头牛,让它们能够过一个舒畅的生日。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情感,甚至有一些少数民族将牛视为自己的祖先。各民族传诵的关于牛魂节的传说巧妙地契合了老牛勤奋、老实、憨厚的性格,同时也展示出了我国农耕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牛文化的源远流长。

赶年

赶年就是提前过年,按照农历,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则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则在腊月二十八。过赶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