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执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深层原因,孩子的“犟”往往都有着一定的起因。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不要因表面现象而过分地对孩子进行责罚。
孩子太犟,父母难管,于是很多父母就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殊不知,孩子会越打越犟。其实,家长不必为此担忧,“犟脾气”是宝宝成长阶段中很常见的心理现象,只要耐心教导,掌握方法,“犟脾气”的小宝宝也会变得听话起来。
1.必须端正教育态度
想让孩子改变任性、倔犟的性格,父母就必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如果无法采取统一、持续的教育态度,或者父母的教育态度出现明显偏差,那么孩子不仅可能变得更加任性、倔犟,甚至还会表现出其他更多的不良性格,诸如软弱、不合群等。
所以,父母们应该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爱而不纵,严而不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孩子交朋友。这样做才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活泼、大方、通达、直率,并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这样其任性、倔犟的性格也就能逐渐得到改善。
2.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与环境
家庭气氛的好坏,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多数正常性格孩子的家庭调查可以发现,他们的家庭都比较和睦、融洽、温暖,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避免任性、霸道等不良性格的出现。相反,如果家里经常发生“战争”,那么孩子也会随之变得简单粗暴、孤僻自卑。
3.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必须讲究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也是如此。首先,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密切结合实际,切忌随意打骂或惩罚。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造就孩子的坏性格。其次,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不同心理素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任性、哭闹,这都是脾气比较犟的孩子会采取的主要方法。正因为如此,当孩子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采用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的方法。但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
要想化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倔犟行为。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时,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了一段时间后,情绪必然会逐渐平静。当他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这样,孩子便会感受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逐渐规避这样的行为。
5.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
父母要坚持对倔犟孩子的行为约束。例如,不少脾气倔的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忽然发现今天餐桌上没有自己爱吃的菜,就会生气地拒绝吃饭。这个时候,就不能一味地对孩子的吵闹妥协。即使冰箱里有原料,父母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
6.父母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
要想让孩子远离任性,父母首先就要做好表率作用,因为父母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导师。
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常常因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更因此乱发脾气,长此以往,孩子也会“近墨者黑”。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父母必须作出榜样和表率。
7.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
孩子脾气倔、任性,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父母平时应当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比方说,父母可以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就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这样他的“倔驴”脾气就会逐渐得到改善。
8.给孩子换个环境
有不少孩子任性时,会有这样的表现:主要喜欢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充当“倔驴”,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不再一意孤行。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例如,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者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脾气倔、任性的缺点会有不少帮助,因为外人不一定会完全按着孩子的要求忍气吞声。
9.爱抹眼泪的宝宝
——宝宝爱哭为哪般
新学期开始,幼儿园里总是传来丹丹响亮而清脆的哭声,一遍又一遍地响彻教室的走廊。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位经过的老师都会去关心地抱抱丹丹,希望能止住那让人心疼的哭声,以及那委屈、固执的哽咽!
可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小家伙的眼泪又会从眼睛里滚落下来。老师和妈妈都觉得无比头疼:这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一点点小事就会哭上半天?我们从没遇到过这么爱哭的宝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宝宝如此爱哭呢?
同样为宝宝爱哭烦恼的还有小伦的爸爸妈妈。小伦性格比较内向,胆子也小,不太喜欢和别的小朋友说话,玩耍时也总是喜欢一个人干自己的事。不管是谁对他说话的声音大些或者口气重些,他就会哭泣,即使是他的爸爸妈妈。为了这件事,小伦的爸爸妈妈很伤神,可是却没法去和他沟通,他们尝试着做了很多努力,可是都没用。
很多孩子都有爱哭的毛病,一些父母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爱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表示他的痛苦,比如疼痛、身体不舒服、饥饿等,当然也可能是孩子没有安全感的一种心理反应,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经不起挫折。
对于小孩哭的原因,父母不可一概而论。具体来说,孩子哭泣主要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造成的:
1.不愿直接说出内心想法
孩子有时苦恼,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养成爽快地提出自己要求的习惯,这个时候,他只好选择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要求。
所以说,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并非只是单纯的“哭”这么简单。如果父母只是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此完了(如孩子想吃东西,通过哭让家长明白了,家长就给孩子买了,以制止孩子再哭),则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所以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家长的失误造成的。父母一次次地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一次次地在孩子哭了之后满足他的愿望,这就会渐渐使他养成爱哭的习惯。
2.惯用哭来获得所求
如今的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过去大大提高,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几个大人宠一个孩子,生怕他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一次又一次地如此,孩子渐渐地发现,他能够通过哭闹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这一招如果很“灵验”的话,他就会反复使用这一“法宝”来应对家长的限制。
也许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懂事,不可能这个样子呀!但其实,孩子的内心并没有对与错或是应当不应当的概念。可以说,孩子是非观念的获得是家长给予的,家人如果总是妥协、让步,其结果就会造成孩子偏爱用这种方式来对付家长,希望“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躲过自己的错误,不受惩罚”。所以,对待孩子的哭,父母不可掉以轻心。
3.孩子感到压力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对于周围的环境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有的时候,孩子感受到压力时也会哭闹。现代的孩子在得到铺天盖地的爱的同时,也失去了随心所欲地玩乐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时,也失去了与父母拥抱、游戏和谈话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如受到批评,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这些都是使孩子产生压力感的原因。
如果当孩子感到有压力时,心里就会感受到委屈。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往往无法清楚地讲出来,因此他们有时无法得到成人的及时安慰。同时,由于孩子年龄还小,所以,他们的自身知识以及处世经验都比较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压力。所以,当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时,孩子会产生诸如抑郁、厌食、睡眠障碍等生理或心理问题,这些将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脆弱只是这些症状的表现之一。
4.母子脆弱症
除了压力之外,如今孩子脆弱爱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母子脆弱症”的频发。“母子脆弱症”是一种日益增加、令人忧虑的现代文明病,它主要表现为母亲对孩子过分地关注、担忧和溺爱,最后导致天真活泼的孩子变得忧郁、懦弱、胆怯和任性,并对母亲产生异乎寻常的依赖,独立自主生活能力差,对各种挫折极其脆弱。医学上把上述现象称之为“母子心身综合征”,亦称“母子脆弱症”。
宝宝非常爱哭,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痛和无奈。当然,父母不能因为哭是孩子的天性,就一味地娇惯孩子。要知道,随着孩子的年龄渐长,以后再想让他改掉爱哭的毛病,让他不再娇气,变得意志坚强,就会非常困难了。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孩子,那么也许就能让父母摆脱烦恼了。
1.不要怕他哭
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不要怕,更不能因此就把他想要的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2.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首先要安抚他们,接着尽力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他的情感就会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
让孩子情绪转移,最佳的方式就是活动转移法,即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情绪。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号啕大哭,爸爸如何劝解都没有办法。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或活动,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
当然,要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时要有耐心,千万不要厉声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爱哭的毛病只会愈演愈烈。
3.聆听孩子的心声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哭泣非常紧张,当他一开始哭时,就立刻紧张地回应他。其实,这样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在安慰他的基础之上,要让他主动把委屈说出来。当然,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应先静静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复下来后,耐心地聆听孩子讲述自己哭泣的原因。不要催促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4.了解孩子的目的
想让孩子停止哭泣,父母要了解他的目的。有些孩子是因为真的受了委屈,有些则是由于抱有某种目的。如果孩子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哭泣,那么父母决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借以让他不再继续哭下去。因为如果长期如此,他们会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父母为他做某些事或得到某些东西。这个时候,父母应立即走开,不理会他,然后等孩子不哭后,态度坚决地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非常错误的。
5.告诉孩子爱哭是错误行为
对于那些年纪稍大、但又很爱哭的孩子,父母有必要向他解释清楚动辄哭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时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
比方说,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他遇到问题而又不能自己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选择哭泣是最差的方法。
当然,孩子哭泣时安慰他、教育他,这不是解决孩子脆弱心理的根本措施。要想让孩子逐渐坚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6.注意表达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父母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10.“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没主见
心心4岁多了,她在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总是跟随者,别人说什么她听什么,从不会自己做主。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比如她很爱画画,可有时在选择着色时,她会问妈妈用什么着色。妈妈说:“你自己决定吧,你想用什么色就用什么色。”她却说:“你说我用什么色我就用什么色。”若妈妈坚持不说,心心就会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或干脆不画了。
有一次,她画的斑马有两条尾巴,妈妈问她为什么,她竟然说因为她的好朋友就是这样画的,所以她也要这样。妈妈告诉她这样画不对,做事情时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行,可她还是坚持说要跟好朋友一样。
孩子的自主心理,主要是在孩子3岁以后逐渐开始出现的。多数早教专家都认为,在4岁时孩子的心理会出现一些明显的转变,自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孩子会这样对家人或幼儿园老师讲:“我不喜欢妈妈昨天给我买的新玩具。”“有时候,妈妈要我上床睡觉,可我不想睡,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拖延时间,我可以不断提出问题,妈妈没回答完,我就不必睡觉。”
这种心态的出现,会使父母感到孩子已经开始长大。因此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表现时,父母首先应当感到高兴。这时,如果父母鼓励他自己作决定,孩子就会慢慢地体会到“权力”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力的能力,如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规避睡觉。久而久之,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肯定。
倘若此时父母依旧对他的生活、意见进行干涉,那么他的自主能力就会逐渐减退,从而变得唯唯诺诺。
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父母一味包办,不给孩子做主的权力和空间
父母这样做的原因,通常是出于“好心”,总是唯恐委屈了孩子,于是就一味包办、代替或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并且,小孩子又没有独立做事的经验,一旦遇事让他拿主意时,难免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2.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总想“挑刺儿”
如今的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就会产生越来越深的挫败感,失去自信,他们害怕做错事情后被家长批评,却又不知怎样才能做好,因而变得优柔寡断,无法做主。
因此,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关键就在于父母的“不放手”和“一刀切”。学龄前的孩子心理发展极快,作为家长,如果不能体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们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规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并最终逐渐丧失自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