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父母的教育出现差错外,还有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到处大小便,目的是为了恶作剧。出现这种情况后,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仍不加以制止,不但影响公共卫生,为社会道德所不容许,也会让孩子形成不遵守社会规范、不爱整洁、不能自律等性格特征。
孩子随地大小便,这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习惯。但是,父母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在厕所里大小便的习惯呢?
父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法,让孩子摆脱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1.消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随地大小便,很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所以,父母首先要消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然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让他明白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给别人看,这是有关羞耻感的问题。
2.父母要学会制止
对于孩子的随地大小便,父母应当学会制止,告诉他这是不对的行为。除此之外,父母还要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到不为孩子的随地大小便找借口,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
3.提高孩子的道德感
当孩子看见有别的小朋友随地大小便时,父母应当指出这是不对的做法,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并严格禁止孩子去模仿。
4.指导孩子进行自我排便
平时,家长应该耐心地指导孩子如何进行自我排便,包括如何脱裤子、坐痰盂、擦屁股、穿回裤子等。如果孩子做得正确,就给予奖励,如果做得不好,就要对孩子的做法进行纠正,但不要发脾气。对于较大的孩子,主要是教育他要学会控制自己,着急的时候尽量忍一下,去找厕所。使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育孩子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爱清洁、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6.“奶奶帮我做”
——只开口不动手
圆圆5岁了,但还没有上幼儿园,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她。在他们眼里,圆圆就是他们的小公主,“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从穿衣服、梳头到洗澡、吃饭,全是爷爷奶奶一手包办。
近来,奶奶的身体不太好,爸爸妈妈便商量送她上幼儿园。可是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去接她的时候,圆圆就哭哭啼啼地吵着要回奶奶家。原来中午吃饭的时候,她用不好勺子,把米饭和菜弄得桌子上到处都是。别的小朋友都嘲笑圆圆太笨了,连勺子都不会用。
课间做操的时候,她的衣服拉链怎么也拉不上,鞋带也系不好,她急得哭了,讨厌的小涛还一直在旁边笑话她。虽然后来老师过来帮忙,可是她一天都不高兴。回家后就对妈妈说:“我喜欢奶奶家,在奶奶家什么都不用自己做,可在幼儿园里都要自己动手,我不会,其他小朋友就嘲笑我。”
如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都会注意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就导致了像圆圆这样的孩子出现。像圆圆这样的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却依旧如同小婴儿,平时生活中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做,连最基本的洗澡、刷牙、洗脸、穿衣服、梳头、排便、添拿饭菜等饮食起居都依赖大人的帮助。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更不要说其他的事情了。比如整理物品、收拾家里的卫生等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简单就像天方夜谭一般。
一旦养成这种行为习惯,孩子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以后就会什么事情都得依靠别人、没有主见、没有勤奋向上的精神,永远都会比其他小朋友的发展慢上半拍。
为什么孩子会养成依赖大人生活、不能自理的习惯?其实,这和家人的娇生惯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家庭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本来孩子想自己干的事情、可以做的事,全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孩子想动手也没有了机会。有的孩子应思考一些问题,可是大人已经帮助他想好了或早替孩子解决了。所以说,今天的孩子,许多锻炼和成长机会被父母的溺爱剥夺了,因此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低。父母过分的爱子之心,会使孩子没有锻炼自己、自我独立的机会。
除了对孩子的溺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不信任。一些父母忽视了孩子在逐渐长大,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生怕孩子上学途中让车撞着,长期为孩子当随行保镖。怕孩子上课不会削铅笔,总要先给孩子把铅笔削好。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不会听取他的意见,一切皆由父母说了算,甚至对孩子穿哪件衣服、吃哪种食品都有明确的规定。其实,这些事情一个孩子是完全做得了的,根本不该让家长全部代劳。
倘若长期如此,孩子不仅会表现得“只动口不动手”,还会给他带来人格上和心理上的不健全,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幼稚、脆弱、依赖、任性、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5岁的男孩模仿能力很强,手脚也很勤快,尤其乐意模仿妈妈干活。吃饭之后,妈妈忙着收拾桌子,他也跟着收拾盘子,结果一不小心把盘子里的汤洒了一身。可是这个妈妈却说:“你看你,谁让你端?待一边去!”
孩子听到了妈妈这样的语言,既委屈又伤心,并且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我干活还受批评?此后,他就放弃了自主的权利,再也不想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经过了一段时期后,他依旧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最终出现了自闭的心态。
孩子之所以只开口不动手,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父母首先就应当自责。接下来,父母就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1.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要懂得,爱是要讲科学的。把孩子一味地放在糖水里泡大,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另外,如果爸爸妈妈之间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不同意见,可在私下互相交流,取得一致。切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
无论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多大分歧,孩子的父母都必须统一有这样的认识:孩子迟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这是为人父母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2.学会放权
接下来,父母就要学会放权,不要任何事都替孩子做,应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当然,让孩子做这些事之前,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做个示范,教会他们怎么做,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了。父母要时刻记得,生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就拒绝教他们生活的技能。
3.不要训斥孩子
孩子做事出现错误这是必然的,因此,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做不好就训斥孩子,或是干脆自己做。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做不好弄伤了手脚,于是便自己动手做,或是在孩子做错了事情以后就训斥一顿,这样做只能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重。
7.“我,我,我……”
孩子得了“口吃病”
冬冬三四岁前,爸爸妈妈最得意的就是冬冬特别会说话,说话非常清楚,说的内容也格外逗人,邻里街坊、亲朋好友都特别喜欢他。
后来,爸爸妈妈让冬冬上了寄宿幼儿园。当冬冬从幼儿园回来的时候,父母发现他说话时突然变得结巴了,每句话的第一个字都要说上好几遍,才能表达完他要说的事情,偶尔还表达得没有中心思想。
这引起了全家对冬冬的关注,妈妈带着他进行了治疗,但是结果却越来越令人失望。因为孩子说话的问题不但没纠正过来,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所谓口吃,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结巴”,这是一种语言障碍,多见于2~5岁的孩子。当原本说话流畅的孩子突然变得口吃起来,就像事例中的冬冬一般,许多爸爸妈妈以为孩子只是在闹着玩,或是跟别的小朋友学的,或是比较爱紧张,并没有意识到口吃其实也是一种病,如果不及时带孩子就医,就容易耽误病情。
医学专家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口吃的本质是对说话的恐惧而形成的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它是由父母或者老师的训斥造成的。
如果长辈和老师因为口吃而严厉训斥孩子,那么这反而会加重孩子说话的恐惧,让口吃的孩子每次说话都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导致孩子脑部活动过于剧烈,正在发育的语言区经常处于混乱状态,而最终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可以说,在孩子的各种不良症状中,口吃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最为不利。患了口吃的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同,往往容易产生羞愧心理,引起心理障碍,并陷入越说越说不清楚,越说越结巴的怪圈当中,影响正常的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口吃的孩子要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因为,口吃的孩子往往会受到讥讽和嘲笑,这些压力会导致孩子再也不愿说话、性格孤僻、具有攻击性。事例中的冬冬,正是由于口吃,最后出现了孤僻的情况。
可是,就像冬冬的妈妈一样,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本来说话流畅的孩子,会突然开始口吃呢?
1.喜欢模仿
在孩子幼年期时,他的模仿性能力最强。此时的孩子不单单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动作,也喜欢模仿同伴、同学的动作。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孩子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若他们与口吃者经常接触,觉得口吃的人说话好玩而故意模仿,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口吃的习惯。
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孩子出现口吃,那就是孩子常年与口吃者一起生活或一起玩耍,时间长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染上口吃。
2.发展不平衡
当孩子的年龄处于2~7岁之间时,这个时候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因此,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孩子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句子的组织能力都在发展阶段。这使得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说话过于急躁、激动或紧张。
如果孩子急于表达自己想说的话,那么就可能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3.强行纠正“左撇子”
如果父母强行纠正孩子的“左撇子”,也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从而导致孩子出现口吃现象。
4.孩子受到惊吓
在幼儿园中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出现口吃,都是由于他曾经受过惊吓。对于此原因,父母具有不可规避的失误。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孩子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孩子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这会使孩子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
5.环境的刺激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有的时候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比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孩子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
孩子出现口吃,父母一定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要赶紧纠正他的这个毛病。但是,想要纠正孩子的口吃,父母切不可着急行事。
首先,父母应当认真分析孩子口吃的原因,搞清楚孩子口吃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并设法消除“罪魁祸首”。比如,如果孩子口吃与其内向、怯懦的性格有关,就要从优化孩子的性格入手。同时要注意当孩子表现出言语不清时,不要显得太在意,更不要挖苦、讽刺。如果孩子口吃是通过模仿习得,要告诉他们口吃是不能学的。但不可训斥,当孩子语言流利时可给予更多表扬,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喜欢良好的言语表达习惯。
同时,父母还要仔细观察、分析孩子的情况,看看孩子究竟在什么情形下讲话流利些,在什么情形下讲话不够流利。尽量避免在容易口吃的情境中要求孩子说话。如果孩子由于紧张、害怕而一时语塞,应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等孩子较为平静以后,再让他讲话。
除此之外,纠正孩子口吃,父母还可以选择以下这些方法:
1.让孩子听优美流畅的朗诵录音
如果孩子口吃,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内容合适的朗诵录音,比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
等到孩子听得比较熟悉后,父母要让孩子跟着一起讲,一起念。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不能有任何急躁表现,更不能让孩子觉察到你是在矫正他的口吃。
2.耐心、细心地与孩子交谈
要想纠正孩子的口吃,父母就需要多点耐心与细心,在此基础上再与孩子交谈。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就应给予鼓励和奖励。
要想纠正孩子的口吃,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父母不要逼孩子多说话,不要强迫他去做各种练习。当孩子的口吃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时,家长要尽量避免孩子受到刺激,顺其自然。不但不能训斥,还应尽量减少他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机会。3.送给孩子一个宠物
其实,对于口吃的孩子,最好的宠物就是鹦鹉,这是澳大利亚某语言矫正专家向家长提出的建议。
为什么要养一只鹦鹉?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孩子教宠物说话的兴趣。为了教会宠物说话,孩子会尽量使自己吐字清楚、一字一句地慢慢说。另外,宠物也能有效地改善孩子的心理状态。孩子与宠物说话时的感觉,和大人与小孩子说话的感觉相似,没有多少心理负担。这样,便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口吃会得到明显的缓减甚至痊愈。所以,养只鹦鹉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8.“我也想吃”
——贪吃
每次吃饭时,两岁半的儿子小光的食欲都好得不得了,每次都吃得十成饱他才肯下饭桌。可趁着妈妈到厨房干活不注意,小光又转回身来舀了一勺米饭放进嘴里。晚上吃完晚饭,小光还要吃零食。有时刷完牙了上床,突然想起妈妈给他买的第二天的早点,就嚷嚷着想吃,妈妈只能连哄带吓地把小光弄睡了。
有一天早上,妈妈给全家煮馄饨吃。当小光看到爸爸碗里的馄饨明显比自己碗里的多时,就大声地哭起来,还扬言不吃早饭了,甚至威胁说不当爸爸妈妈的儿子了。气得妈妈说:“你那么小怎么能吃得了那么多呢?要撑坏的!”
在外面玩时,妈妈更难为情。小光只要一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零食,就用眼睛直盯盯地看着人家,好像家里从来不买东西吃似的。有一次在公园,一个跟小光一般大的男孩子正在吃雪糕,小男孩的家长看到小光看得那么入神,就又为小光买了一根。这让小光的妈妈感到很为难,既不好意思接受,又没法拒绝。
妈妈很矛盾,小光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让他吃肯定不行,但如果任他这样吃下去,以后很可能会变成个小胖子。
现代家庭的生活待遇有了明显提高,这时候,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那么艰苦,就像让他吃好。因此,我们常听到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吃得太少,总想多塞给他些好吃的。但是,父母们可能会忽视一点,儿童对于食物的偏爱本身就难以满足,有了家长的诱导,他们就会更加贪吃。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肥胖,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