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24

第24章 与难缠的孩子过招:面对孩子的坏习惯(1)

1.“宝贝,你能不能快一点”

——慢吞吞的孩子

刚刚上幼儿园的倩倩,做事总是慢吞吞的,这让妈妈很着急。

早上6点15分,倩倩还在睡梦中,倩倩的妈妈就开始“报警”:“倩倩,倩倩,快起床了,要来不及了,六点半了!”因为妈妈知道倩倩动作慢,起床总要磨蹭,所以每天都提前15分钟叫醒她,以便时间充裕些。可是倩倩呢?“嗯……”翻了个身又睡了。

“哎呀,你怎么还不动啊,真的来不及了!”5分钟后,妈妈第二次“报警”。

“噢……”倩倩知道妈妈可能又提前叫她了,所以她应了一声,但还是没有起床。

“倩倩。”妈妈第三次“报警”,音量显然大了一倍。“我的小祖宗,快起床,要迟到了!”并开始动手拖倩倩,这下倩倩只能睁眼行动了。此时已是6点25分,倩倩开始慢吞吞地穿衣、洗漱、吃早点。期间,爸爸妈妈多次催促倩倩:“宝贝,你能不能快一点?”在妈妈的拉扯、催促下倩倩终于做好准备工作,7点10分由爸爸负责送去学校,好紧张!

晚上7点,倩倩一家吃完了晚饭。“倩倩,老师留了什么作业啊?快拿出来,抓紧时间把作业做完再玩。”倩倩的妈妈说着。“让我休息一下嘛,才7点,”倩倩嘟囔着。爸爸妈妈知道倩倩的动作慢,一旦让她休息了,作业恐怕今晚就做不完了,于是态度坚决地让倩倩做好作业再休息。但倩倩即使是7点开始做作业,到了晚上9点也才全部做完。爸爸妈妈对这只慢吞吞的“小蜗牛”也很无奈。

当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时,他们并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因此并不会像大人那样整天忙忙碌碌,只生活在“当下”和“此时”。他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接下来要怎样或会怎样”的概念,没有关于“未来”的真正意识。所以,对于时间的概念,孩子不会过分放在心上,就像案例中的倩倩一样总爱慢吞吞的。如果没有看到这点,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战争”。

但是,很多父母都不会这样认为。他们有时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孩子们一天到晚不停地动,他们体能上既然能够这么积极和迅速,那么头脑和意识的反应速度也应该是很快的。所以,对于时间也应该抓得比较紧。

但事实证明,父母的如此理解并非正确。其实,对于年龄不大的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节奏是相当缓慢的。他们得不停地学习和吸收身边的一点一滴——这世界对他们来说太丰富也太神奇了,一切都那么新鲜,需要慢慢地观察并一点点地接纳。这个过程必然是安静、从容和缓慢的。

同时,父母还会发现,一方面,这些小家伙对于那些吸引他的东西能以无限的兴趣和耐心去把玩、去探究、去琢磨。就好比当他对你的口红很好奇时,他会把它转出来、转回去,转出来、又转回去,乐此不疲。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他们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就会毫不容忍。因此在面对那些事物时,他就会表现出慢吞吞的特点。

尽管孩子们看起来跟不上或无视大人的节奏和计划,但他们其实是很敏感于周围事物运行的速度的,他们自己的内置时钟也很容易被忙碌的父母所打乱。但是,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迫地去遵循或配合大人的时间表,而对自己的环境无法自主控制时,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就容易受到伤害。同时,他们会不自觉地采取一些自卫的行为,例如,他们会把不按时吃睡作为与父母争取控制权的一种方式。

所以,对待孩子的慢性子,父母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采取适合孩子的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做事效率。

许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苦恼:孩子动作太慢,做起事情来磨磨蹭蹭、慢条斯理,尤其在穿衣服和吃饭等生活方面,真是让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1.让孩子与自己比赛

要想让孩子明白时间的重要性,父母可以帮孩子设计一张“时间比赛”成绩表。记下原来做某件事所需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

当然,比赛的项目需要注意。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事情做起,再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止。

2.给孩子规定时间

如果让孩子自己与自己比赛的方法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孩子动作慢的目的。

首先,父母要估计出孩子在正常范围内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比如吃饭时,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3.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

孩子都喜欢游戏,所以,父母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改变孩子做事慢吞吞的习惯。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

例如,父母可以与孩子比赛看谁吃饭快,谁穿衣服快,等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但是,玩多了孩子就可能会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在某些时候,父母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以提高孩子的参与热情。

4.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安排做事的先后次序以提高效率,使孩子在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

5.用计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

计数法的好处,就在于这种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在开始之前,父母要与孩子讲明白,看数到几时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就应当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数了。“1、2、3、4、5……”,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

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可以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必须要抓紧时间才行。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应放慢计数的速度,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

当然,如果孩子顺利完成了任务,父母不要忘记表扬,可以对孩子说“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2.喜欢“顺手牵羊”

——孩子成了“小小偷”

子浩的姨妈开了一个小超市,7岁的子浩经常到超市去玩。有一天,姨妈发现子浩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店里偷拿巧克力,这让她大吃一惊。开始她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后来她发现子浩又拿笔、小刀和乒乓球,而且总是在环顾四周没人的情况下偷偷塞进口袋。等做完了这些,他还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俨然一个十足的“小小偷”。

姨妈觉得再不指出来会毁了孩子。有一次,姨妈趁店里只有她和子浩两个人时,用很慈祥的眼光看着他,将他抱在膝头。然后告诉他,她听说昨天有人从一个店里偷东西,被人发现之后让警察带走了。姨妈接着又讲了自己在五年级时,曾从店里偷过橡皮。她知道这是小偷行为,心里很害怕,这样做后,很长时间内都觉得很惭愧,有犯罪的感觉,所以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不应该,以后便不再这样做了。

子浩听得面红耳赤,他对姨妈说:“我知道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会偷拿别人的东西了。”姨妈没有简单地指责、训斥或对子浩进行说教,也没有使子浩感到自己的行为显示自己是一个“坏人”。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的家庭物质条件都比较好,人们再也不会为吃穿发愁,于是父母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偷东西的事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从当前的社会现象来看,却经常会出现孩子偷东西的行为。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他们对现在的生活还不满意吗?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必须要从他们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4种心理因素引起的:

1.强烈的占有欲

当孩子的年龄不大时,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感到非常好奇,并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而且企图马上占有。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有可能悄悄地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但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会认为“只要我喜欢就是我自己的了”,很少考虑拿回去的后果。

2.尝试冒险的感觉

还有一些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并非是因为有占有欲,而是有一种异乎常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的事情呀!

3.发泄心中不满,模仿他人行为

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缓解心中的紧张情绪,还有可能是对别人行为的模仿,等等。

4.换取感情或注意

有的孩子由于平时缺乏别人的关注和感情,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便有可能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此向其他人炫耀、吹嘘,或送给别人,以换取感情或注意。例如,许多家庭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相当好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偷窃行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长普遍对孩子感情投入过少,或整天忙于事业,或父母之间存在感情危机,结果促使孩子有意无意地通过偷窃行为来获取父母的感情关注。

另外,还有一些孩子想要获得所谓的心理平衡与自尊心,但因家长管教太严,他们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达到目的。于是,就会通过其他途径如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拿家里的钱,然后买东西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

再者,有些孩子希望自己变得引人注目、令人喜欢,于是也有可能运用一些欺骗手段和偷窃行为来达到目的。这些孩子常常把偷窃看做是“英雄”行为或“勇敢”的表现,把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没有被发现视为“有本事”。因此,这种孩子常将偷来的赃款、赃物分给其他小朋友,以换取当“头头”的机会,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友好与“尊重”。

虽然孩子的“顺手牵羊”习惯并不是好事,但是,他们的心里对“偷”没有任何概念,更没有意识到偷窃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因此,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出现偶尔的偷窃行为而紧张万分,就认定自己的孩子是个小偷。只要能够合理地引导,这样的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孩子有了“顺手牵羊”的毛病,那么,父母一定要帮助他克服掉,而且越早越好。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过偷别人东西的经历,只要改正了,并不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任何影响。

那么,父母该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克服这个习惯呢?

1.让孩子明白错误

想让孩子改正这种行为,首先,父母应该向孩子说明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偷都是错误的。要人家的东西、拿家中的东西要征得人家或家人的许可,否则就不能随便拿人家或家中的东西。钱也是如此,向父母要钱要告诉父母,偷是绝对错误的,是坚决不允许的。

或者,父母也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偷拿别人的东西是极为可耻的行为,它会使一个人身败名裂。所以,你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包括家里的东西,家里的钱,也不可以随便拿。”

2.培养孩子的羞耻心

如果发现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父母一定要让他将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最好让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肯自己去,就带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道歉。让孩子经受这样的不愉快经历,就能培养起他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3.诱发内疚情绪

如果发现孩子偷东西,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偷窃行为对“受害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通过对“受害者”处境的同情,使孩子产生内疚心理与同理心,从而主动改正错误。例如,发现小孩拿了别人的玩具,家长可对孩子称:某某小孩丢了玩具,为此他的妈妈把他痛打了一顿,一天没有让他吃饭……通过这一方法诱发孩子对其他人的同情以及对自己行为的内疚。

对于有偷窃行为的孩子,父母平时也可以经常有意识地给他们讲一些自己被他人偷了东西后的痛苦心情,如在商店里买东西时被小偷偷去了钱包,当时又气又急,都快气出心脏病了,等等。心理学研究证明,这种诱发孩子的内疚,使之对受害者产生同情的办法,十分奏效。

4.给予严厉的警告和惩罚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那么就可以对他进行言语的警告。告诉他如果再发现他偷拿别人的东西,包括家里的钱,就告诉老师和同学。如果情况更严重,就告诉他要把他送到派出所,请警察帮助管教。

另外,在必要时也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有许多人回忆,当初就是父母的一顿狠打“救”了自己,使自己没有发展成惯偷。因此,对于已有不止一次偷东西经历的孩子,劝阻、制止不再有效时,就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必要的惩罚措施。这样的惩戒,可以给孩子抛下一个“心锚”,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5.求教于心理医生

如果孩子的小偷小摸习惯屡教不改,那么,这就属于心理问题了,很可能是偷窃癖。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这些孩子的偷窃行为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内在的“驱力”和根源来自焦虑、抑郁和强迫症。

另外,患有偷窃癖的儿童多由祖辈监护养育,或生长于单亲家庭。他们的父母多离异、再婚,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孩子在学校多被孤立、排挤,这使他们缺少爱和理性诱导,因此也就难以建立自尊自爱的心理状态。当他们的快乐取向与某些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在潜意识中就成了一种自我精神补偿。指责、批评他们,就意味着压制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不但收效甚微,随着年龄增长反而还会导致他们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

3.“我真的是在说谎吗”

——宝宝谎言真真假假

一天,颜颜妈妈去幼儿园接颜颜回家,颜颜班上的小朋友告诉颜颜的妈妈:颜颜说自己家里有好多只小乌龟,下了许多蛋;周末妈妈带自己去动物园了;爸爸在法国开了一家服装店,店里的衣服特别贵。颜颜妈妈很奇怪孩子为什么要跟小朋友说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情。

还有一次,从幼儿园回来的颜颜有点咳嗽,妈妈担心颜颜发烧就追问她是不是冷,颜颜摇头。妈妈又问她是不是因为吃了很多糖果而导致嗓子不舒服,颜颜瞪大眼睛对妈妈大声地说:“绝对没有。”第二天妈妈送颜颜去幼儿园时,老师告诉颜颜妈妈,颜颜的同班小朋友丽娜从家里带了很多巧克力,老师发现糖纸时两个小姑娘已经各自吃了10多块了。妈妈听了非常生气,当着老师的面斥责颜颜:“为什么说谎?”颜颜委屈地望着妈妈说:“我怕妈妈打我。”

当宝宝两三岁时,父母会不经意地发现,孩子此时会说谎了。也许父母已经明白,对于2~3岁的宝宝,说谎并非完全是品德问题。但是,如果父母总是一笑置之,不分析、不教育,那么,孩子便得到了不断练习与强化说谎的机会,从而养成说谎的坏习惯,甚至积习难返,贻误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