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心(幼儿)
2481600000022

第22章 家有“讨厌鬼”:宝宝成长的烦恼(4)

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对父母作出的承诺非常重视,因此,只要父母作出许诺,那么一定要做到,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戒心,更加没有安全感。另外,如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父母两人对孩子管教行为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批评太多时也会引起孩子的焦虑情绪。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6个月时,只要有人能细心地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并不大。但是到了6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生害怕心态,并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的心理产生。

想要让孩子摆脱“分离焦虑症”,那么,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孩子:

1.设定一套告别流程

为了让孩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首先,父母可以设定一套告别的流程。每次父母离开的时候,都使用这套统一的流程。如果孩子的年龄还很小,这套流程可以包括:给他一个“玩具妈妈”让他装进口袋里,而你则将“玩具宝宝”装进口袋带走。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成为父母的“助手”。孩子一般都喜欢帮助别人,让他帮父母扣上衣服的扣子,将父母的公文包拿到门口,或者为父母打开房门,然后让他送父母出门,这会让他对父母的离开比较有掌控感。

2.试着向孩子传达父母的信心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在离开家时,父母不要表现得恋恋不舍,而是应当面带微笑地向孩子挥挥手。此外,还要说一些积极的话:“在我回家后,你可以给我看看你都用新画笔画了些什么。我真想快点看到它们,过得开心哦!”

3.尊重他的感受,帮他摆脱不安情绪

如果父母去幼儿园时,发现孩子因为没等到家长而哭闹,这个时候,应当让他安下心来,帮助他摆脱这些不安和恐惧情绪。

如果是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妈妈知道,我去上班的时候你很想我。妈妈也很想你,这是因为我们爱着对方并且希望可以总是在一起。但妈妈每天必须要去上班,而且我也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妈妈不在的时候,你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妈妈回来之后,你可以告诉妈妈你今天都做了些什么。”

4.带孩子参观父母工作的地方

不少家庭对于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症,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环境,这样他就能知道父母每天都在什么样的地方工作。父母还可以允许他坐在父母的座位上,用父母的电话或电脑,接触和父母每天相处的人们。如果可能的话,让他在某个特殊时刻和父母一起进去。父母可以向他解释,父母在哪里以及父母每天在做些什么。

经过了这样一次锻炼后,在孩子的脑海里,就会产生一些关于你的工作场所的画面。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对于父母离开家去工作,很多孩子会感觉好一点。

10.“小水杯哪去了”

——乱丢东西

铭铭的妈妈很苦恼,因为3岁的铭铭总是把东西丢得到处都是,只要他够得着的,就会丢得乱七八糟。对于铭铭的这个毛病,妈妈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告诉铭铭东西不能乱丢。可是,铭铭对于妈妈所说的话并没有记在心里,他总是不经意地拿起东西就乱丢,丢的速度比捡的速度快多了,幼儿园也常被他搞得乱七八糟。

在幼儿园里,铭铭经常乱丢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老师总是能在幼儿园不同的地方看到铭铭的小手绢、学习用品等。有一次,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哭着对老师说,他想喝水,可是小水杯找不到了。后来,老师发现那个小朋友的水杯让铭铭丢到小桌子底下了。

一般来讲,孩子从6~8个月开始就会出现丢东西的行为。孩子无意地将东西丢掉时,他会感到非常的兴奋,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然后就会非常高兴地重复丢东西的行为,与此同时,他们也渴望引起父母的注意,给他们一些赞扬。丢东西最初是婴儿的一种实验,他这样做只是想看看东西掉在地板上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例如,他把奶瓶丢在地上后就哭了起来,直到父母把它捡起来才罢休。但这很快就会变成他的游戏。

在婴儿阶段,乱丢东西可以帮助孩子的智力与心理的成长,在丢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观察到物体落地的方式和声音,学会心理期待,等等。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有过乱丢东西的经历。

因此,在孩子刚学会丢东西的时候,父母可以把他们的行为看做是学习,给予他们一些鼓励。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能给他太多的注意,否则就会强化这种行为,以至于孩子认为这种游戏相当好玩,那父母就会有麻烦了。当孩子乱丢东西的行为没有适时地受到阻止时,他会一直延续这个习惯,并导致年龄较大后还会乱丢东西,就像案例中铭铭的情况一样。

尽管孩子乱扔东西对其成长有好处,但是有些家长发现,有时孩子扔东西时会带着强烈的情绪,像是在发泄不满,有时却表现得兴高采烈,像是在自娱自乐。总之无论是玩具、衣服、食物,只要宝宝能拿到手的他都会扔个一塌糊涂。

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父母必须对他进行制止。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1.纠正其不良行为

如果孩子总把东西丢到地上,父母可以准备几个大纸盒,让他把东西扔到纸盒里。

2.不予理睬

对于孩子乱扔东西的劣习,父母可以不予理睬。父母可以任由孩子乱扔的东西散在地上,等孩子要用但又找不到的时候,再和他一起收拾,放回原处。使他有对比,知道哪种结果(散在地上或放在原处)是好的,从而慢慢地改正扔东西的习惯。

3.告诉孩子应物归原处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给他讲家里要有秩序(什么东西放在哪儿要有规定)的道理。物品用完了,要放回原处,下次再用,就能马上拿到。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教给他这个道理。

4.给予孩子适当的惩罚

父母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把餐具扔掉后就不能吃饭。一次不行,可以多试两次,他实在饿了,给他可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绝对不要心软。

5.家长要以身作则

父母要把家中收拾得干净、整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也就不好意思随处乱扔东西了。

6.表扬孩子的好习惯

如果有一天孩子主动收拾物品了,哪怕只放好一两件,也要大大表扬。表扬对巩固行为有很好的效果,受到表扬的行为非常容易再出现。

7.增加孩子音乐方面的玩具

有的孩子扔东西是为了听不同的声音,可以给孩子买小钢琴或敲击的木琴,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8.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

经常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整理好了之后与孩子一起欣赏,让孩子感受整洁的房间所具有的美感。

9.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乱扔东西是否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主要由父母的态度来决定。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孩子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孩子扔个够。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其养成不良的习惯。

11.“手指真好吃”

——爱啃他的“蜜”手指

婉婉2岁了,总喜欢把小手放在嘴里,有时候还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她吃起自己的小手指来特别兴奋,妈妈每次看见婉婉吃手指都会把手指从婉婉嘴里拿出来,并且告诉她吃手指头不卫生。可是趁妈妈不注意,婉婉又不自觉地把涂了“蜜”的小指头放在了嘴里,啃个不停。

不少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吃手指的习惯。与其他孩子的父母进行交流时,这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孩子也有这个毛病。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父母们都感到很意外。其实,这是孩子们的正常表现之一。

一般来说,当孩子刚出生时,口唇接触妈妈的乳头就会自发地作出吃奶的吸吮动作,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吸吮反射。当他们在饥饿时,无论口唇碰到什么东西,都会引起吸吮反射,甚至在熟睡中也会自发地出现吸吮动作。

等到孩子的年纪再稍大一点,大多数宝贝都会在饥饿时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爸爸妈妈不必太在意。

当孩子到了2~3岁后,渐渐地他们的生活开始有了规律。这个时候,孩子饥饿时会要求吃东西,因此,这种吸吮手指现象会逐渐消失。

但是,如果孩子进入4岁后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指甲、咬被角、咬衣服袖口等现象,这就可能是行为问题,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矫治了。

那么为什么孩子要吃手指?一般来说,吃手指是孩子对爱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