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的小世界
——独生子女的孤僻症
洋洋今年3周岁,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平时也没有时间照顾洋洋,就把他一个人放在家里由保姆看管。每次妈妈上班前都要叮嘱保姆:“看好洋洋,不要让他出去玩,外面不安全。”洋洋正处于爱玩的年龄阶段,总是耐不住寂寞,缠着小保姆带他出去玩,但每次都遭到拒绝。久而久之,洋洋便再也不要求出去玩了,每天就安安静静地闷在自己的小屋子里。
渐渐地,洋洋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把他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幼儿园就读。可每天还没到幼儿园门口,洋洋就会大声哭闹着不肯进去。老师告诉洋洋的爸爸妈妈,说洋洋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跟老师要玩具玩,就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到了中午睡午觉的时间,洋洋就很乖地躺在床上。可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他的两个小眼睛一直睁着,既不睡觉,也不说话,就那么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前两天打预防针,很多小朋友都哭了,就洋洋一声没哭。曾有个小朋友想拉着洋洋的手一起做游戏,洋洋表现得很吃惊、很畏缩,表情木木的。
洋洋的爸爸妈妈听完幼儿园老师的话后,心里很担心:这个只有3岁的孩子会不会是患上了孤僻症呀。
当孩子长到3岁左右时,就会表现出一种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心理需要:从依赖、依恋大人,到开始渴望与同伴交往。由于这种心理的形成,所以在这段时期内,孩子对周围小同伴往往是热情、主动的。即使是不相识的孩子,他们在共同交往的活动过程中,也能体现出彼此理解、相互照顾、共同分享、团队合作等行为。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社交的萌芽,它对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与同伴交往关系的深度会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长,逐渐超过同家庭成员的交往深度。
但在这个案例里,洋洋却不是如此。如今像洋洋这样的独生子女有很多,这类孤僻的孩子对周围的人存有一种反感、鄙视、冷漠的态度。他们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也做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凡事都装作漠不关心。
事实上,这类孩子的内心十分脆弱,他们害怕别人的伤害又害怕别人的不理睬。这种心态让孩子非常矛盾,它会让幼小的孩子难以应对,从而只好把自己“关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其他人交往。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越来越敏感,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略有缺憾的孩子。他们在参加集体活动时,很容易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捉弄或者嘲笑,于是他们就会慢慢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拒绝集体活动。采取以孤僻的性格和行为来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
所以,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性格,父母就应当格外注意孩子的孤僻表现,尤其是3~4岁的幼儿。在这个时期内,孩子的心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良好性格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某种兴趣过分地着迷,甚至对周围的人或者事采取不理睬、不参与的态度,而且较少与小朋友交往,那父母就要格外注意了。
那孩子的孤僻心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1.父母对孩子社交活动的过分保护和限制
在孩的子成长阶段,有的父母为了不让他招惹是非,就采取非常小心的态度来教导与照顾孩子。例如,有些父母会限制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及游戏,常常告诉孩子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理所当然,有很多小孩会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并因此对于自身之外的人或者事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会产生多疑、自卑、孤僻等心理。
2.周围环境的影响
除了父母的教导之外,周围环境也是使孩子产生孤僻心理的关键因素。例如,本案例中洋洋的生活环境过于单一、封闭,以致洋洋的性格最终变得孤僻、不合群。
3.父母情感的缺失
情感缺失即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千万不要小看这份“爱”,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孩子出生后,父母的爱,是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的第一途径。倘若此时孩子缺乏了这种爱,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所以,父母一定不能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对孩子感情的关注,这将导致孩子形成情感上的冷漠,逐渐走向孤僻。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日后自然会对社会和他人抱以冷漠态度,这一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心理、健全性格的形成。
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人们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其中,后者对事业成败的关系尤其重大。总之,交往对于健全人格、完善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与创造能力、成就事业是大有益处的。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能够获得成功,所以在孩子正值幼年时,就应开始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但是面对孤僻的孩子,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1.要鼓励孩子多串门
串门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促使孩子性格变得更为开朗、合群,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宽厚待人、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让孩子从小与成人交往,对其性格、性别角色的认同,行为规范及独立性、自信心、交往适应性、智力发展等方面大有好处,并有利于幼儿形成能屈能伸的心理品质,使他们长大后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但是,对于孩子串门的时间、地点和礼仪,父母都要给予及时指导。否则,孩子便有可能出现“人来疯”的毛病。
2.正面引导对于兴趣过分着迷的孩子
性格孤僻的孩子,通常会对某种兴趣过分着迷。所以,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家长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多与孩子交谈。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走亲访友,让孩子了解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或带孩子走近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美、社会的美,使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智商与情商同步发展。
3.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都在家里独居。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习惯与陌生人交往,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孩子,使其有孤僻倾向。
所以,为了改变孩子这样的性格,父母就必须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应设法使孩子与周围的同龄伙伴在穿着、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方面保持一致,避免孩子因为与众不同而产生不自在的感觉。
4.教孩子融入集体
要想让别的小朋友接受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让他明白什么是集体。在平常生活中,父母要多鼓励孩子把小伙伴和同学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积极参加幼儿园或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交际能力。
5.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
为了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父母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一些小客人来家做客。当然,小朋友来到家里后,父母要热情招待,为孩子做出榜样。另外,孩子早上到幼儿园时,可邀邻近的小伙伴同行。买了新玩具也可以提醒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以使孩子逐渐习惯并适应集体生活。
6.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孩子孤僻、不合群性格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因此,父母在进行纠正之时,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比如,有的孩子个人卫生较差,身上又脏又臭,因而小朋友都不喜欢他。对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搞好个人卫生,把他打扮得干净整洁,使小朋友转变对他的看法。
当然,还有的孩子是因为社交中受到挫折而形成孤僻性格。例如,他在一次与同伴交往中受了委屈,玩具被抢走了,甚至还挨了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再不愿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孩子是因为这样而变得孤僻,那么父母可以暂时让他独自玩一段时间,然后再帮他选择性情温和、懂得谦让的伙伴一起游戏,使他重新产生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要教育他能原谅别人的过错。
总之,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给予及时指导和提醒,使孩子能适度、有益地开展最初的人际交往活动。
2.玩具不给别人玩
——小气的宝宝
娇娇是个长相甜美又乖巧的女孩,嘴巴很甜,经常哄得父母开怀大笑。可是,娇娇有个毛病却让妈妈很苦恼,她从不愿把玩具、零食分给其他的小伙伴。
有一次,妈妈的好朋友带了孩子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娇娇带小客人去她的房里玩玩具,娇娇却说:“我哪有玩具给她玩啊!”妈妈告诉娇娇不能这么小气,可娇娇又哭又闹的,说什么也不肯把玩具给小客人玩,这让妈妈很尴尬。
之后,妈妈给她讲了很多道理,告诉她自己的玩具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可娇娇却总说自己舍不得,还说别人也没有把他们的玩具给自己玩。
很多孩子在有了自主想法后,都会表现出小气的特点,这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
当孩子出现小气的心态后,他们的心态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交流或分享的行为。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会认为:在“我”周围的一切物件,完全都是“我”的,比方说,“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布娃娃”……他们从不会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将过多的爱倾注给了孩子,即使是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也总是采取妥协的态度。例如,好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久而久之,孩子将父母的行为习惯看在眼里,他就会认为:“我才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情必须围着我转!”对于玩具,他们也同样以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玩具的“所有权”,他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爱。
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中,孩子的自私、小气会如此严重?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在孩子的眼里,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所以,要他为了友谊而放弃玩具的可能性很低。因为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会很难过、很生气。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则无法体会。
对于孩子的自私和小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孩子极强的模仿能力。对于此,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就会成为孩子的反面教材,这便是教育上的问题。
同时,孩子的自私和小气,有时还是因为父母放纵孩子的“以牙还牙”行为所造成的。比方说,在与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想玩却遭到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如果父母总是这样,那么,孩子的小气行为就会逐渐形成,并且可能愈来愈严重。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伙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那么这也会在无形中鼓励和加强孩子的小气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了自私、小气的倾向,家长也不必因此过分恐慌,更不要感到束手无策。与成人的“自私”不一样,孩子年幼时的不良表现多数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虽然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父母同样不能一味地忽视。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私的倾向,就应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父母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
要想改变孩子的自私,首先就要创造分享的家庭氛围。在这方面,父母可以从孩子最在乎的零食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零食拿过来公平地分给每个人,不能再放任不管。
当然,在开始之初,孩子有可能会因此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孩子“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让孩子学习赠与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大方的宝宝,就要让他学会赠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让他知道:自己的东西应该拿出来与更需要的人一起分享。
想让孩子学会赠与,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父母可以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
对于孩子的赠与行为,父母应正确、及时地给予适当的鼓励。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那孩子就会努力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3.不要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孩子自私的内在原因,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可以适当满足。但对于不合理的或不能及时满足的要求,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能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决定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余地。
如果孩子一哭闹,父母就心软,就对孩子妥协,那么孩子就会更加错误地认为“世界是围着我转”的。就会更坚定地把自认为属于“我”的东西牢牢抓在手里,不愿与他人分享。因此,要想让孩子不再小气、自私,父母要有狠心、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4.引导孩子懂得体谅他人
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通过一些事情让孩子深刻地明白自私的坏处。比如,可以故意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尝一尝“碰钉子”的感受,让他体会自私自利带来的“苦果”。这时,父母可以再趁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明白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大家在生活中应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太自私了就会交不到朋友。自私的孩子不会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欢,只有友善和互助的孩子才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5.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家庭之外,最重要的活动地点就是幼儿园。可以说,幼儿园是孩子唯一的生活集体。
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自私、小气,可以在集体活动上下工夫。由于在幼儿园里,很多集体活动需要小朋友之间团结互助、互相合作,所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自私的最好方式。让孩子感受为集体做事情的成就感,让他体会到这种团结互助的快乐,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大方、共享的心态。
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对孩子的实际行动进行指导和支持。比如,让孩子拿一盆家里的花草放到学校,并让孩子关照它的成长。这样,既美化了教室,又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孩子就有了责任心和集体感,自然就会为他人着想。再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关爱、帮助他人的愉悦。这些行为,逐渐就能让孩子感觉到:人不但是家庭中的一员,将来也是社会的一员,要学会与大家友好相处。
6.家长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