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每天懂一点挖坑心理学
24814100000001

第1章 一俊如何遮了百丑:别让晕轮效应蒙了眼

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晕轮”本来是指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物理现象,而人们对事物及人的认知和判断也很容易产生类似的现象——从局部出发,之后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就如同晕轮一般。

然而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常常让人们走入误区。当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影响了你对这个人或这件事其他方面的判断,说明你已经走进这种误区,如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当我们的认知被“晕轮”所蒙蔽时,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不要被晕轮效应影响,以免被有心人利用或自己心甘情愿地掉入陷阱,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一俊如何遮了百丑

我们经常会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这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也可以说是一俊遮住了百丑。沐浴在爱河之中的人,常常因为彼此相悦,再加上隔着爱慕这层美丽的面纱,于是只看到对方的好处,却极少从对方身上找缺点。因为喜欢,即使对方有些缺点,在他们看来,也可能成为个性十足的“优点”,因为喜欢,所以变得宽容许多,所有无伤大雅的缺点也都能被包容。

一个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女孩被小伙子英俊的外表迷住了。在女孩看来,小伙子的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智慧和果断的魅力。女孩一相情愿地认为对方一定是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值得依靠的好男人,于是她苦苦倒追男孩,时时向他示爱。在女孩的不懈努力下,他们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可是此时女孩才发现,原来小伙子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相反的,他的品行还很恶劣,经过接触女孩才发现他不过是个只懂得坑蒙拐骗的小混混。这时,女孩才清醒过来:开始的时候是她把他的所有都看得太完美了,正所谓一叶障目,自己只不过看到了他一丁点儿的好,就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什么都好,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害了自己。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恋人在相爱的时候常常很难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从心理上一相情愿地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即使在别人觉得他的所作所为不对的时候,自己都会觉得无所谓,甚至觉得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感觉被称为“晕轮效应”,又被称之为“成见效应”或“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心理上对对方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印象,于是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就会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心理。

俄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普希金也被这种心理效应所“蒙蔽”,他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而让自己吃了很大苦头。年轻的时候,普希金疯狂地爱上了有“莫斯科第一美人”之称的娜坦丽。娜坦丽长得非常漂亮,于是普希金觉得她同时也是浪漫和优雅的女人,他认为和她一起生活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在普希金热烈的追求下,他们结婚了。可是在结婚以后,普希金才发现娜坦丽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类人。每次当普希金浪漫地把写好的诗念给她听的时候,她总是捂着耳朵拒绝听。而她喜欢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和舞会,也总是让普希金陪她一起去,为此,普希金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创作,最终把自己弄得债台高筑,最后甚至还为了娜坦丽和别人决斗,最终死于非命。

在普希金看来,娜坦丽曾是完美的化身,只是在真正一起生活后,他才明白他们并不合拍。只是因为她的“美”,让普希金没看到她其他的不足。晕轮效应会让人把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环从而不断扩大,人们往往难逃这种心理和束缚,也正是由于在社交中有这种心理的存在,人们常常会从他人所具有的某种特性、性格泛化到其他相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得到的局部信息扩大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我们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就会发现这种心理效应的存在。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好感后,就很难感觉到他有什么缺点;而当我们对某人产生成见的时候,则很难看到他的优点,会感觉他一无是处。

我们更没意识到的是,这种心理效应其实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它总是让我们一叶障目,极难分辨出人的好坏或事情的真伪,这种心理也极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设防意识,不要被一些人或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要因为一俊或一丑就忽略了全局。

以“貌”取人导致判断失误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先让一些人看另外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人形形色色,着装各不相同。最后让这些人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照片中的人。结果表明,被测试的人赋予了那些看上去比较英俊和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如沉着、冷静等。

我们在潜意识中总是这样认为:人的外貌和内在品质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比如,人们通常认为热情的人常常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容易相处,一般极富幽默感,爱帮助别人;而冷漠的人则较死板、不近人情。于是,人们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印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特征。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的现象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属于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以貌取人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形式之一。以“貌”取人的事情是很常见的,比如有些上司看到一些下属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中的穿衣打扮不认同,很容易把他们看成一无是处。再比如,我们看到某个人的字写得很好看,则会觉得他思路清晰,做事认真。总之,这种戴着有色眼镜去判断别人心理的行为正是陷入了晕轮迷宫的体现。且不说普通人,即使是历史上那些英明人物也难免被这种效应所左右。

三国时期,凤雏庞统本想效力东吴,可是在前去面见孙权时,孙权却因见他长相丑陋、举止傲慢不羁就心生不悦,虽然听闻其名,也依然把这位和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之门外,虽然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

本来,相貌和举止等与才华并无直接联系,可是孙权却仅凭庞统没有拿得出手的相貌和得体的举止而片面地断定他不过是一个沽名钓誉之辈,从而白白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孙权的错误决定便是被晕轮效应所蒙蔽的结果。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某些心理想法没来由地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是不自觉且不理智的。一旦我们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理智地进行思考,就很可能对人对事产生各种偏见。孙权和庞统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心理的存在,他们一个过于注重外表,一个过于不注重外表,因此双方没有达成合作协议。

可是现实中却有人精通这种心理,知道如何挖好外表的“坑”迷惑人们。比如在暑期中看到某些辅导班的老师多是戴着眼镜且穿着随和的,而事实上或许他们并不是近视眼,生活中也许穿得很新潮,这时眼镜和服装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工具,因为人们对老师的印象是“文质彬彬”的,所以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穿着打扮,为的就是符合人们心中的“标准”。

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印象,冷静、客观地对待别人的外貌,在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因为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会影响我们对以后信息的判断。如果让第一印象所左右,以后得到的信息通常只能扮演补充的角色。一定不要以貌或以某人的某个特征去判断他如何,否则我们会很容易走入误区导致判断失误。

一好并不等于百好

当我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形成了一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便会对我们的判断力产生影响,这是一种普遍的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错觉,人们常说的“一好百好,一不好,百不好”就是这个道理。可是这种心理却很容易被人利用,让我们掉入“陷阱”。

有一家专门销售药品的商店在某小区开业了。在开业的第一天就打出了本店的某某牌药膏销售价格为3元的广告。此时正好是夏季,这样的药膏需求量非常大,而这家药店的药膏价格比所有的药店都要低。如此低的价格吸引了大批的顾客前来购买,人们都觉得这家药店的药品比其他药店都便宜。

事实上,只有药店的内部人员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以后,药店的药膏成本始终都处于赤字状态,可是整个药店的盈余却并没有出现赤字,反而利润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原来,顾客在买药膏的时候顺便就会买一些其他的药品,而这些药品的价格并不比其他的药店低。可是顾客却常常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这种药膏便宜,其他药品理所当然也不会比其他家的贵,即使不买这种药膏,也愿意多走几步到这家药店里来买其他的药品。所以,这家药店的盈利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那支标价很低的药膏的利润早就被转移到其他药品上了,这样的转移不但没有让顾客察觉,反而还让人们对药店有了物美价廉的印象,自己也有捡了便宜的感觉。

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它让我们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把一些并无内在联系的东西莫名地联系在一起,见到一点好就全都肯定,见到一点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这种心理错觉常常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走入别人的圈套。许多时候,精明的商家会利用这种“一白遮百丑”的方法盈利,把一种商品的价格标得特别低,这样就无形中吸引了顾客的眼球。你甚至会觉得,既然这家商店可以卖这样便宜的东西,那么它卖的其他东西也不会很贵。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顾客的数量就会不断增多。

许多顾客去一次商店,大多都不会只买一种商品,顺带着买一些别的商品是很多顾客购物的习惯。商家只要抓住顾客这种心理,将一种商品的价格降到最低,就会发现,即使其他的商品比别的地方稍微贵一些,顾客也会顺便买下来。更多的顾客就是被这种“一好百好”的心理所蒙蔽了。而实际上,这个特别低价商品的利润空间早已悄悄地被商家转移到其他的商品上去了。表面上看起来,顾客占了很大的便宜,但实际上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我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实惠或便宜,那些聪明的经营者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跟着感觉走,很可能掉到沟里

生活中有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想要分清还真不容易。事实上,在任何陷阱中都存在以假象迷惑人的情况,因为人们对这种假象的印象极好,所以常常信以为真,这也是欺骗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有句歌词是“跟着感觉走”,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却不应如此草率,感觉是会骗人的,如果太过相信感觉,则会被感觉蒙蔽。

某报曾有一则新闻:一个被开除的顽劣大学生以会说外国话和了解留学生的生活习惯为资本,冒充外国留学生行骗。这位大学生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有卷卷的头发和深邃的眼睛,不仔细看还真以为他是外国人。

一天夜晚,他与其他几个混混筹划好,他依然是一身大学生的打扮走在大街上,“恰巧”听到一个胡同里传出女孩的呼救声,他顺声跑过去,对准那个混混就是一拳,那个人怪叫一声,马上“落荒而逃”。

紧接着,他故作生硬地用中文说:“小姐,你受惊了!”

“谢谢你!”女孩整理了一下衣服,抬头感激地看着这个有些像外国人的男子,问道,“请问您是……”

他自我介绍说:“哦,我是英国人,来中国留学,你可以叫我大卫。”

“太感谢你了,你救了我……”

“不不,你们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叫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吗?我怎么能看你遭受不幸而袖手旁观,这是我应该做的。”

女孩此时对“留学生大卫”深有好感,于是,两个人便攀谈起来,双方做了自我介绍,他们就这样相识了。女孩是一家企业的白领。“大卫”说自己的父亲在英国有一家工厂,非常有钱,出国前父亲叮嘱他:回国带回一位中国女朋友,因为中国姑娘文雅、温顺。

女孩听后更加激动了,本来就对“大卫”有好感的她,此时又做着出国梦。于是两人相处没几天,她就与“大卫”同居了,后来听说“大卫”上学急需资金,而其父亲还未把钱打过来,于是就把1万元的积蓄都给了他。

可是某一天“大卫”却不辞而别,而这个做梦的女孩在警察找上她的前一刻还相信“大卫”是个留学生。

“大卫”以英雄救美的形象出现,再凭着自己的相貌和一点学识,居然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不是女孩傻,而是他出现在的时候太特殊,“救命之恩”让她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没去想富翁的儿子怎么会如此轻易地看上她,也没去想急需资金究竟是真是假。“大卫”以英雄救美的光环为资本,获得女孩的信任,随后即使出现一些漏洞,恐怕女孩也不会深究的。

利用光环效应取得别人的信任再有所图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应该有所警惕。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过于感情用事,而应该理智地思考,最好能多方求证、探询,事前查明真相,切不可跟着感觉走。因为一旦只相信感觉,极可能掉到沟里。

先从感官上“征服”你

我们识别一个人时很容易受晕轮效应的影响,当你认为他“好”,他就没有缺点,当你认为他“不好”,他就没有优点,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错觉。其实不仅是在识人方面,在商场中“晕轮效应”也存在很深的影响力。比如当人们把关注焦点放在商品的某一好的特质上,他们便可能忽略商品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亦然。已有不少商家已经采取了这种方法,从感官上征服我们,而事实上,也许他销售的商品仍然是原来的东西,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新瓶”让人们忽视了“酒”还是以前的“酒”。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十分喜欢奥特曼的孩子,即使原本不喜欢布偶,也会对奥特曼形状的布偶感兴趣。美国一家机车厂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征服”顾客。

这家机车厂的销量不好,于是生产商想尽办法提高机车销售量,像促销、赠礼品的方法都用过了,可效果还不是很好。

因为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私家车一点点普及的状况,因此这家公司虽然以“我公司的机车最经久耐用”为广告,但是仍然不能让机车的销售量迅速地提升上去。无奈的生产商向一位心理学家诉苦,于是心理学家便帮助他了解一般顾客的消费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这家厂商的广告太过片面了,他们只是强调机车的耐用性,这个广告的实际目的是在要求消费者放弃私家车而去选择机车,而当时正是私家车盛行的时候,客人怎么可能去理会这个小小的机车广告?这种宣传方式明显地与消费者的愿望产生抵触。

于是这位心理学家给机车生产商出了一个点子:在机车上装置一个私家车的喇叭,这样一来,消费者就会对这种新型的机车发生一点兴趣。因为很多人都对私家车喇叭感兴趣,而且私家车比起机车来确实贵得多,许多人想买却要考虑经济实力,所以,在机动车上装上喇叭势必会引起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他们会自动忽略机车是否盛行的问题,而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新型机车装的私家车喇叭上。结果这家厂商靠这个方法使其生产的机车的销售量大增,最后甚至超过了私家车的销售量。

而脚踏车的变速挡也采用了相同的原理。当人们对原来的自行车感觉渐渐冷淡的时候,精明的商家忽然在车上加了一个与机车相同的变速装置,这种从前没有见过的“新型”自行车当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新潮和个性成为这种自行车的一大魅力,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购买这种自行车。

人的心理是奇妙的,即使只是换汤不换药,一旦有某个点引起人们的兴趣,就常常使人们忽略了原本的需求。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正在向人推销一件产品,不妨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在某个细节上满足他的要求,这个细节也许成为你销售过程的“一俊”,从而遮住商品或你推销等方面的不足。

从“一俊遮百丑”到“一丑遮百俊”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俊遮百丑”,它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一丑遮百俊”,这两种心理很大程度上成了人们判断是非、评价优劣的标准。比如我们看哪位影视明星演技好,于是便觉得他什么都好,即使有些绯闻或不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而不见;或者在看到某品牌出了负面新闻时,无论它在其他方面做得如何红火,在选购时,我们也会一票否决,对它置之不理。这种心理常常成为我们判断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好坏对错的尺子,殊不知,它时常会误导我们。

00一个公认的好人,人们就因为他“好”,对于他所犯的错误可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至视而不见,一俊遮百丑便从这里体现出来了;而一个曾经有过污点的人,很可能因为污点而永远抬不起头来,如果此时他再犯错误,则常常被浓墨重彩一番,甚至被人为地扩大化,也就是一丑遮百俊。事实上,这两种论调都是很极端的,它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丧失了判断是非的标准,看问题时有失公允,它让我们忽视了“好人”的“丑”和“坏人”的“美”。

A先生是单位业绩优秀的员工之一,他每次考核的成绩都很好,也因此成了众多上司眼中的“好员工”。每位上司都很看好他,开会过程中时时表扬,处处维护,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让人看着很顺眼。用上司的话说,叫“业绩好什么都好”。在这耀眼的“俊”之下,似乎他根本没有“丑”的地方。

B先生与A先生同在一个单位,他则是出了名的马虎,因为失误,他曾经给部门抹过几次黑,所以成了人们眼里公认的“坏人”。有一次,一位上司让他到办公室去拿生产计划,结果他居然把其他公司传真过来的报价单拿过来了,这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真是干什么都不行”。在这“丑”的印象下,他好像没有一点优点。

有一次,上级部门发现他们部门递上去的材料有一处很明显也很严重的错误——把价位上的小数点弄“丢”了,这让上司感觉很没面子。恰好这次材料是A先生与B先生一起整理的,上司想都没想就怪罪到B先生头上,跟其他同事数落B先生的不是,并准备好好惩罚他一下,上司甚至把记大过的单子填好了,就等B先生签字。

当上司象征性地把A先生和B先生同时叫到办公室对质时,结果却出乎意料,出错的部分居然是A先生整理的,上司开始庆幸没有直接拿出抽屉里的记过单,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不过,A先生得到的处罚仅仅是警告,显然,他幸运多了。

当人们认为一个人好时,常常不会关注他的负面消息,相反的,认为一个人不好时,看到的则都是他的不好,对于其长处则会视而不见。这种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的心理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常常会这样对待人或事,殊不知,这种心理扰乱着我们的视线,影响着我们对某些人或某件事的正确评价,且不说这种心理有失公允,也极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比如他会先给你一个好印象,即使做些出格的事,你往往也会轻易原谅他。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摒弃这种心理,同时,也应学会恰当地利用别人的这种心理,巧妙地运用晕轮效应,多展示自身的优势,来提高自己人际关系的质量。

谁在借助名人的光环

生活中经常发生这种情况:每当我们看见某个名人爆出丑闻后,都会感到非常惊讶,仿佛这个名人与我们想象的有天壤之别。对于名人,他的一切也许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而已,因为加上媒体的宣传,名人的形象便笼罩了一圈或好或坏的“晕轮”,我们心中有关这个名人的印象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他。不要忘记,名人也只是个凡人,他只不过比平凡人稍微出名一些,他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的。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了这个事实,而被“名人”所左右,甚至喜欢一个名人,对于他所推荐或正在使用的东西,我们便可能不假思索地做相同的选择。其实可能连我们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用名人用过的东西感觉可靠。可是商家却明白人们的这种心理,于是借用名人的光环晕染自己的商品。

天津自行车厂可以算得上是自行车界的老字号,他们制造的“飞鸽”牌自行车在中国销售得很火,可是在开拓国外市场时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1989年2月,当自行车厂的领导听说刚刚当选的美国总统布什将要访华时,他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机会来了。

原来,自行车厂的领导早就听闻布什夫妇是一对自行车迷,非常喜欢自行车运动。他立刻想从这一点找到打开海外市场的突破口。于是,他们开始找路子,后来经过国务院批准后,天津自行车厂把刚投产的飞鸽QF83型男士自行车和QF84型女士自行车当成礼品送给布什夫妇。布什夫妇非常高兴,当场表示第二天就要在公共场合骑一次。这一场面被国内外上百家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通过新闻的传播,飞鸽牌自行车开始被全世界所熟知。没过多长时间,造型新颖、性能更强的飞鸽牌自行车便开始源源不断地“飞”到美国,并慢慢赶往全球市场。

飞鸽的领导人果真聪明,他让布什夫妇无意中为自行车做了代言人,如今这种做广告的手法很常见,但在当时广告稀缺的年代,则能引发更强的广告效果。当然,在现代,这种方法依然不过时,想要打开销路,让自己的产品迅速为人们所熟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名人帮你做广告,正如许多知名品牌都请过很多当红的明星做代言。

其实深究起来,名人和产品并没有必然联系,然而由于人们都存在一种由主观推断形成的夸大的心理印象,所以请名人来做广告是很好的方法,借助名人的光环,也就同时增加了产品的光环,这样一来,此产品就很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对商家而言,这是一种妙招,对我们而言,这却是一种“心理陷阱”。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美国一位名叫凯利的心理学家为了验证晕轮效应的科学性,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级的学生为试验对象,精心设计了一个心理试验:凯利向两个班的同学宣布,因为自己有事会离开一段时间,不过他已经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凯利对第一个班的学生说:“这位研究生是个非常勤奋务实、热情且果断的人。”而在向另一班的同学介绍他时,把其中的“热情”一词变成了“冷漠”,其他介绍完全相同。

虽然只是一词之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一天的课程下来,第一个班的学生和研究生相处得非常好,他们好像一见如故,学生都愿意和他亲密攀谈;而第二个班的学生对这位研究生却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冷淡回避。

由此可见,两个班的学生对热情和冷漠这两个形容词的反应非常敏感,研究生是同一个人,可是当学生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他的时候,这位研究生就分别被罩上了热情和冷漠两种不同色调的晕轮。这种晕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

其实,不只是试验,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常常会以偏概全地对别人进行判断。比如人们习惯从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他在其他方面的成绩:人们常常会觉得漂亮、活泼的孩子更聪明;成绩好的孩子一定在品德方面也优秀;漂亮的女人都是富有教养的;风度翩翩的男人在事业上一定比较成功,家境殷实;看到发脾气的人,一定认为他是个脾气暴躁、难以相处的人;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会“爱屋及乌”,喜欢上和他相关的人或物等。晕轮效应最容易发生在不是很熟悉的人或较感性的人身上。外貌通常是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晕轮效应还表现在以行为举止判定对方的才能与品德,以服装评判对方的品位和地位,或者以偶尔的行为判定一贯性行为等方面。

人们常常是根据人或事物的某一个特征,便开始对其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非常片面的。晕轮效应带给人们认知最大的错误就是容易形成偏见。有时我们因为看到某人或物的某个特征,便开始主观地臆断,牵强附会地推断出其“本质”是好是坏,这种片面性的错误导致了一种情况: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于是也就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

熟知这种心理后,我们则应尽量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以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晕轮效应挖个“坑”,让其为自己加分。

李眉是一位刚毕业的专科生,毕业一个月后,她就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有一次,她到一家公司应聘,却发现其他应聘者大多是本科生,甚至还有研究生,她顿时傻了眼。

李眉心想,假如按照正常程序投递简历,自己一定不可能入围。于是,她趁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的时候,拿起一张全英文版的报纸在他们面前阅读。李眉的举动果然引起招聘人员的注意,他们都被这本彩色画报吸引了,于是探过头来向李眉询问。这时,李眉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口语功底,用流利的英文给招聘人员介绍画报里面的内容。

下午,李眉去投递了简历,招聘人员都对眼前这个擅长英文的女孩很青睐,于是从众多高学历的应聘者中录用了仅有专科学历的李眉。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刻意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就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和认同,从而获得交际上的成功。我们应时刻记住,在人际交往中,也许无意中的一个粗俗的举动,就会让你的形象在别人的眼中大打折扣;也许一个善意的举止,就能让你光彩倍增,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应用些心思,给自己带上“优秀”的光环。

“老实人”更能赚你的钱

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外表从某方面传递着他的性格、品质等信息,据心理学家研究,在人的第一印象中,行为表现占38%,才学占7%,而外表却占了55%。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的外表决定了人们对他的印象。可是这种印象常常是不真实的,有些人正是利用人们对第一印象的看中,“伪装”出一种人们喜欢的形象,从而得到人们的信任,大获其利。

我们习惯性地按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经会对某一类人的普遍特征进行归类。比如我们在心中认为商人通常是“奸猾”的,尤其是那些侃侃而谈的商人;也会认为老实人通常表现得比较“傻”,不太爱骗人,于是大多数人对老实人有好感,尤其是对“老实”的商人有好感,因为不用担心上当受骗。

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老实”也是可以伪装的,别因为看到“老实”这个优点,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生活中的我们也许没少落入老实人的“圈套”。

一位富翁购置了一套房产,有许多装修公司都自荐为他的新房子装修,并且都保证自己的用料是上乘而且相对便宜的,还有几家号称自己是装修界的首领。

可是富翁对此均不做回应,他有自己的想法:房子一定要找最实惠的装修公司来装修,用最低的价格买最好的原料,一定不能让人品有问题的人为他装修,因为那种人难免会糟蹋了自己的房子。所以他必须先了解一下这些装修队伍的所有举动再决定用哪一家。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富翁对一家实力中等的装修公司产生了兴趣。因为这家公司不像其他公司那样大力吹嘘自己的实力,富翁在和装修公司老板对话的过程中,觉得对方的负责人看上去一副忠厚老实的模样,而且还不够懂礼节,听到富翁可能与他们公司合作后,那个责任人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敬他酒。

虽然家人都认为富翁是不会看上这家装修公司的,但是富翁的决定却让他们意外,他正是让这家中等公司来为自己的新房子装修。

当家里人问他为什么用那家装修公司时,富翁狡猾地笑笑说:“用那家公司我比较放心,老板看上去没那么多心眼儿,我想我是不会被他骗的。”

可是这个富翁也许不知道,在他和这家装修公司达成协议的当天,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装修公司的老板正在开庆功会,他的下属对他说:“恭喜您又以‘装傻’取胜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刚与一个人开始交往的时候,对方的一言一行都会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经过一次短暂的接触,你心底就会对这个人产生或好或坏的看法,这便是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的好坏对你们以后的合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好像是演员初次登台,如果“第一炮”打响了,他可能从此就大红大紫,反之则可能被人喝倒彩。于是,窥视出人们这种心理的聪明人便对此加以利用,伪装成你所希望他成为的样子——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老实人”的形象,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你看到对方的这一形象,在脑海中自动将之与品质优秀、不易骗人等特点联系在一起,这一“美”便让你觉得他“完美”了,从而落入他设计的圈套中。

自造的“人才”陷阱

把梦露的鞋子拿到市场上去展示,参观者出100美元就能够摸一下。结果出人意料,前来摸鞋子的人居然络绎不绝,排了很长的队。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可以说这就是爱屋及乌的心理。有些人正是利用了我们这种心理,集中火力放在一“美”上,让人们因为这一“美”而不去计较其他方面的瑕疵。

张老师任教于某重点中学,他可是学校里的大红人,工作了20余年一直担任高三班主任,而且每学期开学时挑选搭班教师都由他先挑选,这在任何学校里都是绝无仅有的。

平时校领导都对他敬重有加,高三的把关老师轮班换岗了一回又一回,但张老师却总是岿然不动。也许有人质疑张老师是不是有什么后台,可事实上,他既没后台,也没靠山,他这么吃香凭的就是教学成绩。每年他的班级一定有好几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可以这么说,张老师就是学校的“金字招牌”,这样一来,校领导们怎么会不礼让他呢?

于是,学校每年都安排一些老师跟张老师学艺,想再培养出一批“高手”。可是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学习,其他老师都没成为他这样的人物,虽然大家都觉得张老师的确教学认真,对学生也非常关心,的确比自己付出的精力多一些,可是却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地方,同样是教学,人们就是搞不清楚为什么每年高考张老师任教的班级成绩就好。

后来,张老师的“秘诀”终于被一位同事发现了。原来他每接一个班都要反复考试,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经过十几次的考试,班里的前几名基本都出来了,张老师把“优等生”筛选出来以后,便把大部分教学精力和教学时间放在这十几个学生身上。当然,对于班里的其他学生,他也是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的。而其他班级的老师大多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整个班级的学生身上,而张老师则用了70%的精力在优等生身上,其余30%的精力放在其他学生身上,由于“火力”相对集中,这十几个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塑造”,则远比其他班级的学生优秀,高考的“中奖率”自然也就明显了。

其实如果拿张老师历年任教的班级总成绩来比较,他的总成绩也不过是中等而已,可是他班级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却总是全校中最多的。正所谓“一俊遮百丑”,张老师抓住了人们关注“高考状元”的心理,集中火力放在这一“美”上,而这个光环足以让他的人气大增。

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固然是好事,如果暂时不能,别忘了,人才也可以是“自造”的。故事中的张老师可谓制造“人才”陷阱的高手,虽然他的确比别人付出的精力多,但他也的确利用了光环效应对人们的影响提高了自己的声望。人们对于人才一向比较“宽容”,于是很多精明人开始为自己的某一项特质增加光环,成为“自造人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让他的眼光落在你想让他关注的地方

美国是个信息发达的国家,曾有三大电视公司,分别为美国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它们运用无所不在的强大电视网络覆盖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这三大电视公司垄断了美国的电视网络市场,任何想从电视网络中分一杯羹的人,最终都败在了三大巨头的联合进攻下。所以,很多年都没有人敢打美国电视网络的主意。不过,一个叫做泰德·特纳的人却成功地把三大广播公司的垄断局面彻底地瓦解了。

当时,泰德·特纳深知如果直接向这三大电视公司进行挑战几乎是没有胜算的,所以他另辟蹊径,用电缆电视打开一片天地。他在亚特兰大开发了一个小型超高频电视台,这个电视台可以通过17频道向观众播送电视节目。不过因为它太小了,信号也非常微弱,有时即使是在亚特兰大当地,也很难接收到这个电视台的节目。并且他的电视台的宗旨是:只传递生活娱乐节目,不涉足新闻制作。

人们都知道,这样的经营方针会让这个小电视台没有什么收入,因为新闻的覆盖面比较广泛,电视台的广告费用也会特别高,而只经营娱乐节目的亚特兰大电视台无疑是将自己的“地位”摆得非常低,加上它的经济实力弱小,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个小电视台根本没有和任何一个同行业者一决高下的想法。其实,他真的没有扩张的野心吗?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这个宗旨不过是他挖好的一个“坑”,他想让大家的关注点都落在这个宗旨上,从而忽略弱小的他。

特纳的电视台奉行的这个策略,让许多人都忽略了他的野心,三大巨头更是没把“只做娱乐节目”的他放在眼里。因为在美国有很多这样小型的电视台,在三大巨头看来,特纳和这些小电视台一样不值得一提,因为他们早已垄断了这个行业,而且特纳打出这样的宣传,显然是“不敢”与他们争锋。被这样忽略正合了特纳的心意,他一面继续这样的行销模式,一面悄悄地筹措资金扩大经营范围。

直到亚特兰大市举行有名的棒球赛那年,这个棒球赛在美国一向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特纳以高价买到了棒球赛的转播权,美国的国民只好将他们的电视频道调到了特纳的电视台上。

大家都不知道特纳如何负担得起这昂贵的转播费用,只是在一时之间,美国的电视业又知道了一个名字“泰德·特纳”。特纳拥有的亚特兰大电视台因为转播了一场很棒的电视比赛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三大巨头这才意识到特纳已经壮大了,他们派了很多人对特纳的电视台以及他的出入账目都进行了仔细的查探,可是他们什么都没发现。所以,三大巨头再次对特纳放松了警惕,毕竟特纳只赚了这一笔,他的规模太小了。而特纳继续进行自己的计划。

当时有线电视网络被三大巨头控制,特纳避开这些利用无线电视网络,他转播球赛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节目,而且还放映黑白电影,很快特纳的电视台在美国就渐渐有了名气。通过转播了几次热门的球赛,他已经为人所熟知,这时又有一个“光环”出现了,人们也因此对他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慢慢产生了兴趣。而且特纳用无线电波传播电视信号的做法也获得了成功,他最终完成了这个创举,成功地跻身于美国的电视行业,分了电视行业的一杯羹。

特纳故意用“示弱”摆了一个迷魂阵,让对手的眼光落在他“没有能力也不想”与之争锋上,这个“缺陷”显然迷惑了所有人的眼睛,尤其是迷惑了强大的对手,所以对手放松了警惕。那么多小电视台却只有特纳成功了,可见他是非常精明的,他“掩藏”得很出色,用“弱”的晕轮让对手忽视他,又用转播热门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进而让观众喜欢上他的电视台,他可算是把人们的心理猜透了。如果我们身处商战中,也不妨试试采用特纳的方法,也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