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告诉父母的100件事
24795900000023

第23章 告诉孩子:管好自己就能飞(3)

互·动·论·坛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反省能力呢?

1试着接纳孩子

我们常常能够接纳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好成绩,却很不容易去接纳孩子的缺点和坏成绩。而反省,必然是犯了错误或者做了不好的事情才需要反省。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反省能力,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全部,好的与不好的都要心平气和地接纳。

试想当一年级的孩子考试考得很差,战战兢兢地回家时,孩子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安慰,可未曾想迎头就是一顿责备:“你怎么考这么点?你在学校怎么学习的?是不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孩子除了哭和慢慢消磨了自信,还会去反省吗?我估计不能。况且,孩子本身就是从错误中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

2心态要摆正

既然不是责骂,难道就是安慰?当然不是,遇到困难了,犯了错误了,父母如果一味地安慰,我想这样的孩子容易娇气,耐挫能力也会差。

我讲的淡然处之,是指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考好或者遇到了困难,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觉得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当孩子考试成绩很好,或者其他方面取得成绩时,也不要过于欢喜,当着孩子的面又是给钱,又是买玩具,又是请孩子出去大吃一顿。我向来不提倡这样的做法,然而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父母这样做,好时晴空万里,坏时乌云密布,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患得患失,反省能力得不到丝毫培养。

3和孩子一起反思

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简单回顾和反思一天的活动,把它作为每晚睡前的例行任务,并鼓励说说自己的得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父母也要积极反思,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积极的自我反省是避免重犯错误的好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做事效率的好方法。

不做毛小子,不做小马虎——教孩子做事有耐心

家有宝贝一年级

李老师班上有一批小毛孩,做事情特别积极,但就是做不好。比如说这个小马吧,老师说:“小马,把黑板擦干净。”小马一听,立即拿着盆去端水了,他要用抹布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多好一孩子啊!可等了许久,还不见小马的身影,李老师跑到教室外一看,好家伙,一盆水洒了半盆,其他每个班级的走廊都跟着沾了光。小马就是做事毛毛躁躁的典型代表。

再看小张,虽说是女孩子,可细心与她不沾边。2加2能看成3加2,老师让下课订正,她可坐不住,哗啦啦,糊弄一下赶紧走人。小张就是做事没耐心的典型代表。

教师分析课

李老师常常在办公室提到这两个孩子的问题,只要一说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办公室里讨论得可热烈了,因为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些做事没耐心的代表人物。对此,一年级办公室特意进行了原因分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父母没有做好榜样。父母纵容,对孩子缺乏要求,没有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觉得做事差不多即可。老师常常有这样一个体会:父母做事粗心,孩子一定不会细心到哪儿去;父母性格急躁,孩子绝对不会太温柔;父母缺乏耐心,孩子做事也会毛毛躁躁。这看似是孩子遗传了父母的基因,其实,倒不如说是父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学校和父母太看重结果,忽略过程。比如父母要孩子改正错题,孩子可能在慢慢思考,可父母想催孩子吃饭,于是会催促孩子:“快点,要吃饭了。”或是老师在下课时为了把作业问题处理完,催促孩子快些改正,于是有的孩子为了满足快,就无法保证质量。久而久之,做事就图快不图好,或者应付现在即可,不能静下心来把一件事真正地做好。还有的父母太容易让孩子满足,以至于孩子缺乏耐心等待。

互·动·论·坛

针对这一分析,培养孩子做事有耐心、不毛躁就能够对症下药了。

1父母做事不要急躁

有些父母做事很急躁,缺乏耐心。譬如给孩子辅导功课,孩子一时听不明白就急了。第二遍再听不懂,就河东狮吼了:“你怎么回事,我都讲两遍了,你还不会啊,你刚才听没听啊?你怎么那么笨哪!”孩子以后还敢问你题目吗?他大概以后做题也不会耐下心来好好审题了。因为父母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呀!所以,要培养孩子有耐心,父母自个儿得有耐心。

2延迟满足孩子

有人提出,婴儿喂养的时候,不要孩子一哭,立马就喂奶给他,而是等他不哭了,再给他吃,否则他以后就形成了一没奶就哭的毛病。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如果孩子在写作业时,要喝水或者吃零食,父母要告诉孩子,写作业时不要一心二用,想喝水要等作业完成再喝,这样才是好孩子。等孩子写完作业后,主动给孩子喝水。这样的延迟满足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学会等待。

3重过程,轻结果

不少父母做事常常会陷入一个不自觉的误区: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比如检查孩子作业时,发现他有一个字写错了,于是你让孩子订正。孩子第一遍订正错了,你让他重新订正,第二遍依旧错的,这时,你会写给他看。也许,我们并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合适,其实,就是这些小小的细节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却轻易地错过了。因为我们以为,孩子知道这个字怎么写的就可以了。

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一本字典,交给他查阅的方法,不要担心他查得太慢而放弃,也不要催促他。熟能生巧,他熟练了自然就快了。让孩子自己去查这个字应该怎么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耐心,还有获取知识的方法。

4有趣的引导方式

孩子的好奇心强和忍耐力不足,会导致孩子做事没耐心、持久性不强。如果父母硬要孩子做一些事情,会损害孩子的积极性。因此,在引导孩子做事有耐心时,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方式。比如,跟孩子商量,每天洗碗一次,爸妈奖励一元钱,作为一个月的零花钱,这样既可以把零花钱给孩子,又能让孩子开心地洗碗。孩子不喜欢画画,可以跟孩子讲,如果画得好,就把孩子的画印成明信片,送给老师和同学作为礼物,可以增进孩子的积极性。想要训练孩子朗读,跟孩子商量,如果读得好,把录音上传到网上,跟其他小伙伴分享,让自己的声音有更多的人听到。这些小方法都可以激励孩子积极行动,变得有耐心,能够专注地做好一件事。

我有最牛的变形金刚,你没有——孩子喜欢相互攀比

家有宝贝一年级

有一天,王老师在办公室和我谈起了他无意间听到的一次谈话。他们班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在谈论铅笔。

7岁的小伟说:“我的铅笔颜色很黑,不像你的淡淡的。”

小强接道:“为什么呀?”

小伟得意地说:“我妈给我买的铅笔都是迪士尼的,你呢?”

小强声音弱弱地说:“我妈妈就在学校外面的小店里给我买的,我也不知道。我下次也要妈妈给我买迪士尼的。”

说实话,听到这一段对话,我们大伙都笑了,觉得孩子真有意思,蛮可爱的。于是大家又谈论到自己班的孩子。嘿,这攀比现象一说还真不少。

李老师说她前阵子接到学生家长的电话,父母很苦恼,孩子看到他们班秦乐乐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非要嚷着妈妈也给她买一件,可是家里条件也不是非常好,一生气,爸爸就揍了小姑娘一顿。这不,早上来学校还抽抽搭搭的,一脸委屈地进了校园。妈妈不放心,让老师劝劝孩子,再关照一下,防止孩子想不开。

丁老师也说他家的侄儿是看到人家有什么,他就要什么,不给就撒泼。有些东西其实他家里都有好几个了,可他觉得没人家的好看,还要买。

教师分析课

三位老师说的“盲目攀比”现象其实在很多一年级孩子身上都有表现。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一心理状态呢?父母其实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爸爸爱,妈妈疼,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要什么给什么。有时候是宁愿苦自己,也绝对不能苦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孩子盲目攀比,看到好的要好的,看到别人有的我也要,完全不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

另一方面,一年级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面对孩子已经出现的盲目攀比心理,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同时,相互攀比也不利于孩子过集体生活,既会造成孩子与同学交往的困难,也会让孩子失去在集体生活的信心,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互·动·论·坛

针对上述种种情况,父母如何做才能很好引导孩子不盲目攀比呢?

1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合理与不合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首先父母要弄清楚孩子需要什么、缺少什么,这样才能判断他的要求是否合理。否则改了这个缺点又会犯上另一个缺点。面对孩子不合理要求时,不要心软,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暗示:他这个年龄哪些应该有,哪些不应该有。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不把他的要求当回事,慢慢地孩子又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了,或者他感受到你的冷淡,碰壁几次,自然就不再总是提攀比要求了。

2引导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有很多孩子要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真的需要,而是因为别人有,自己也应该有。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要求你给他买东西时,不一定要立即拒绝他的请求或是马上同意。你可以问问孩子是否真的喜欢这样东西、真的需要它。当孩子告诉你真实的想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比如建议孩子不如存钱给好朋友或者爷爷奶奶买份生日礼物,或是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好事还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长期这样引导,孩子慢慢明白,钱应该花在需要的地方,而不会为了攀比而花钱。

3告诉孩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年级的孩子当然不明白什么叫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需要父母引导。有的孩子看人家穿什么,他也要穿什么,看人家吃什么,他也要吃什么。父母应该告诉他这么穿更适合他、更好看,人家吃的那个对身体不好,他现在正是感冒阶段,吃了会加重病情。孩子是讲道理的,他会明白父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