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每天的主要学习任务和用脑时间都集中在上午,因此一定要吃早餐,而且早餐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上课时间先试验一段时间,找准孩子吃早餐的时间,然后每天早餐时间基本固定,并且也固定孩子每天的食谱。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保证学习效率。午饭要吃饱,一般在十一点四十左右吃,孩子休息一个半小时继续下午的学习。晚饭不宜过饱,一般安排在五点半到六点半比较合适。太迟了孩子会因为长期饥饿而营养不良,或者在饭前吃太多零食而致肥胖等。孩子良好的定时吃饭习惯离不开父母的示范与训练。
5引导孩子平衡膳食
告诉孩子每一种食物都要吃一些,避免不爱吃的食物吃得少、爱吃的食物吃得多。进食时要细嚼慢咽。不要一边进食一边玩,或者一边看书报、电视。多喝白开水。少吃盐,少吃糖,少吃洋快餐。
讲卫生,做个健康好宝宝
家有宝贝一年级
鹏鹏与小朋友们蹲在地上玩打弹珠,玩到高兴处,双手拍打着地面,显出暂时领先的得意劲。碍事的鼻涕流出来,鹏鹏也顾不上拿纸巾,就着袖子一抹,又投入到游戏中。
妈妈喊鹏鹏回家吃饭,指着鹏鹏脏兮兮的手和袖子、裤腿一个劲地数落:“看看你的手。哎呀,袖子上怎么有这么多鼻涕,口袋里装的餐巾纸干吗不用?裤子上这么多泥巴。天天都是这样,你这孩子这么不讲卫生啊。”
鹏鹏还沉浸在刚刚获胜的喜悦中,小手摸着口袋中的弹珠,根本没有把妈妈的唠叨听进心里。
一回到家,鹏鹏闻着桌上的鸡腿香,小黑手就伸出抓住鸡腿啃起来,急得妈妈一边夺鸡腿一边直嚷嚷:“小祖宗,快洗手,黑乎乎的手抓东西吃,要生病的呀!”
教师分析课
不讲卫生,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孩子整天趴在地上玩,饭前便后不洗手,会将细菌吃进肚子里,所谓病从口入,会引起孩子拉肚子等疾病。不讲卫生,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别的孩子就会疏远你,不跟你玩,这样孩子就会失去伙伴,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在一起上学,个人不讲卫生,别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冲突。仔细分析有些孩子不讲卫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讲卫生的“榜样”。有些父母,自身就是个不讲卫生、邋里邋遢的人,自己都做不到饭前便后勤洗手、贴身衣服常换洗,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变得不爱干净。
孩子贪玩顾不得讲卫生。有些孩子玩心重,经常出去疯玩,回家后也顾不上洗手,就拿东西吃。衣服脏了也不换下来,头发湿了也不让爸妈帮其洗。特别是有些男孩子,让他洗头,跟砍他的头一样。贪玩是孩子不讲卫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孩子的卫生习惯差。有些孩子从小就缺乏卫生习惯的训练,没有及时养成饭前洗手、经常换洗衣服的好习惯,根本没有讲卫生的意识,身上脏了别人嫌他也不在乎。
互·动·论·坛
父母如何培养出爱干净的孩子呢?
1请孩子帮忙
在家打扫卫生时,父母可以请孩子一同帮忙,如搓洗抹布、擦桌子,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当完成后,父母可以说鼓励的话语,如:“宝贝,你真棒!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房间变得干净整洁,住在这样的房间里,真是件幸福的事!”让孩子感受到住在干净的环境中是件愉快的事,从而会主动地收拾屋子、讲究卫生。
2讲故事、看视频
可以给不太讲卫生的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讲述其中的一些情节:灰姑娘前往王宫参加宴会前,换下做家务的衣服,在仙女的帮助下换上礼服。注意自己着装、讲究干净整齐的人,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愿意有更多的好朋友吗?如果讲卫生,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的。除了讲故事,也可以给孩子看有关不讲卫生的动画视频,如《幼儿画报》配套光盘中的红袋鼠讲卫生的故事。
3讲一讲科学的卫生常识
在小学生的作业本封底经常印着这样的语句:勤洗手,勤剪指甲。幼儿园时期老师就让孩子们朗读这样的生活习惯童谣,到了小学仍然有这样的提醒,这是为什么呢?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些要求背后的科学卫生常识。比如,指甲不剪的话会很容易让细菌躲藏。要知道1克指甲中大约躲藏着40亿个细菌呢!当吃东西时,这些细菌常常会进入口腔,得病的概率会上升。不爱洗手很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比如腹痛、腹泻、肠道寄生虫等疾病。饭前洗手可减少手部的细菌,预防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4正确认识,有针对性地矫治
咬指甲或啃咬其他物品(如衣袖、红领巾、铅笔、橡皮等)是儿童较为常见的不良习惯动作。有关教育专家指出:儿童咬指甲是一种内心紧张的发泄。这一常见问题,一般发生在情绪紧张或抑郁的时候。这些儿童大多是活泼、好动、情绪不稳定、易于分心、不太顺从的孩子。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对别人行为模仿、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教师严厉等方面有关。
矫治行为的建议是,父母应弄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调节好孩子的情绪,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平时勤给孩子剪指甲,并注意防止孩子与喜好咬指甲的儿童接触。
遇人点头微笑——有礼貌的孩子人见人爱
家有宝贝一年级
因父母工作繁忙,小然出生后就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抚养。胆小、腼腆的她不爱与人交往。上了一年级后,爸爸妈妈把小然接到身边。为了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妈妈经常在周末陪孩子外出游玩。可每当遇到熟人或朋友时,小然依然不愿与人打招呼,这可让妈妈着急了。
妈妈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是否与人打招呼。老师反映说:“小然不敢看老师或同学的眼睛,也不愿打招呼。别人打了招呼,小然依然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
而与小然性格截然相反的是天天,天天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但遇到老师、同学,天天从来不问候与打招呼。与小朋友有冲突,向老师或父母反映情况时,没有称呼,直接就嚷嚷着说哪个同学打了他。
教师分析课
生活中,如果遇到熟人而孩子不礼貌是让父母感到很尴尬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应该冷静思考孩子行为背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上两个案例中不打招呼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
小然心理上有不安全感,不知所措更多些。小然在学龄前时爸爸妈妈在身边较少,与社会、与同伴的接触较少,因而内心世界较封闭。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不要着急,更不要呵斥、指责孩子,父母应多鼓励,并耐心地引导孩子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做,逐步让孩子在与人交往的经验中成长。
而天天的行为有可能是爸爸妈妈在平时教育中没有关注礼貌方面的细节,有可能是溺爱孩子,所以孩子没有礼貌的行为表示。父母首先应该思考,从细节入手进行礼貌教育。如果孩子养成霸道无理的行为时间较长,若执意不愿改变不礼貌行为,父母在正面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对不礼貌行为很生气,甚至可以适度的惩罚教育。
互·动·论·坛
如果孩子上了一年级,礼貌方面还有所欠缺的话,下面的一些做法可以尝试一下。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低年级的孩子有强烈的模仿倾向,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待人接物时做孩子的榜样,成为孩子学习良好与人交往行为的示范者。
2心平气和,说出感受
生活中,发现孩子遇人不打招呼、不礼貌,不能因自己的面子挂不住当众发火、批评,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不仅不能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还打击孩子的自信。可以回家后或单独相处时,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谈,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情与认识到自己没有尊重他人的行为。
3场景再现,换位思考
在家里,爸爸扮演刚刚在外遇到的熟人,妈妈扮演孩子,孩子当观众,把刚才发生的不打招呼、不礼貌的行为再重现一遍。接着问孩子:“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妈妈说什么?”接下来由孩子扮演熟人,爸爸扮演孩子,妈妈旁观。演完问孩子:“爸爸不和你打招呼,你什么感受?”让孩子学习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感受、思考。以上两种扮演不是规定一定这样做,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选择或修改。
4表扬孩子要具体
当孩子遇人开始打招呼、表现出有礼貌的行为时,对孩子礼貌行为的表扬要具体。“你勇敢地和叔叔打招呼了,我为你感到高兴!”“你刚才主动与阿姨打招呼了,真是太懂礼貌了!”“你刚才看着小朋友的眼睛说话,真是懂礼貌的好孩子!”“你刚才在和奶奶说话,忍不住要打喷嚏时,快速转身用手遮住鼻子打喷嚏,做得真好,这么懂礼貌呀。”这样可以把许多讲礼貌的方法体现在具体的表扬中,孩子能记得住,并能因得到表扬而不断地巩固。
5大声朗读,自我暗示
可以找些国学书籍中关于礼貌的诗句,让孩子大声朗读,如《三字经》中“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弟子规》中的句子也朗朗上口,如“德有伤,贻亲羞”“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我要看猪猪侠——家有小电视迷
家有宝贝一年级
下午三点半,学校一年级放学。回到家的小帆对外公说:“外公,我先休息一会儿再写作业好不好?”外公点点头:“好吧!”小帆一边端着水果,一边打开电视。20分钟过去了,忙着做晚饭的外公在厨房喊:“小帆,休息好了吗?该写作业啦!”小帆两眼紧盯电视屏幕答道:“再休息10分钟。”
等外公把饭菜端上桌,客厅的钟显示17点时,小帆还在看电视。外公催促他吃晚饭,小帆仍不肯关电视,外公没办法,只好同意他边吃边看。吃过饭,直到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小帆的作业才勉强写了一点。
教师分析课
电视有画面、有声音,比起书本内容更加立体、形象、生动,往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沉迷于电视,有时要从幼儿时期找原因。
孩子两三岁时,有的父母就给孩子看电视了。有的父母比较忙,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就哄孩子看电视节目。有的孩子由老人照顾,而老人身体不好,不能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为方便做家务就让孩子看电视。有的孩子所住的小区没有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父母又不愿意陪孩子玩,孩子只有和电视做伴。
不管是什么原因,均与父母对待孩子看电视的态度、行为有关。其实,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有人陪伴的,在有同伴玩耍的情况下,孩子是不会去看电视的。在有良好亲子阅读环境的家庭中,孩子是不会成为电视迷的。父母不应以任何理由不负责地把孩子交给“电视保姆”。
美国人形容久坐电视前面边看边吃零食的人,像是种在沙发里的一颗土豆,不仅导致体重增加,还容易患上高血压和关节炎。实际上,看电视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华盛顿大学儿童行为学研究专家克里斯塔基斯教授发现,经常看电视会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还会造成儿童近视、远视、斜视、注意力不集中,并剥夺他们的思考力,甚至让他们忽略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不愿和他人交流,出现“电视自闭症”。
并不是说电视不能看,电视可以看,优秀的电视节目可以提高孩子的欣赏水平、增长知识、强化批判性思考、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等。关键是,控制看电视的时间。对于父母而言,还要知道长时间看电视对孩子身心的影响。眼睛容易疲劳、干涩、近视,严重的还会使眼睛出现失明。长时间看电视,画面多,影响大脑的生长、智力的提高,会影响学习。边吃边看电视,容易导致肠胃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父母要采取行动,控制看电视的时长,引导孩子不沉迷于电视。
互·动·论·坛
如果孩子不能自我控制而沉迷于电视节目、无休止地看电视,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限制看电视的时间
1969年,生活在美国底特律贫民区的桑亚·卡森是位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她的教育程度只有小学三年级,她的工作是帮一些富有的家庭做家务或照顾小孩,有时甚至必须同时做两三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她拿着成绩单,孩子的学习成绩让她伤透了脑筋。她发现,只要两个孩子在家,家里的电视就从来没有关过,于是,有一天,她告诉孩子们:“从现在开始,你们一个星期内只许看3个电视节目!”
2想办法用其他乐趣吸引孩子
上文中的卡森太太,告诉她的孩子们:“你们要去图书馆借两本书回来读,每个星期都要交给我一篇读书报告。”后来,原本在小学五年级时还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小儿子本·卡森,在35岁时成为全美国最年轻的主治医生,大儿子也成了工程师。
我们大部分人受过的教育程度远远超过这位卡森太太,我们更可以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远离电视。如:全家人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朗读、各自阅读、下棋、玩亲子游戏、一起做家务、一起做体育运动等,坚持与孩子聊天、交流,在亲子共处时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父母以身作则
平时晚餐时间,电视必须关掉。且在孩子上床睡觉之前都不再打开电视。父母带头少看、不看电视,与孩子多阅读、多运动。
4亲子选定电视节目
孩子在平时的晚上可以选看一个电视节目,前提是须先经过父母的同意,且先完成家庭作业和自己的那份家务,不耽误上床睡觉时间。有了选择就有了动力,孩子会为能看到喜欢的电视节目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