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制造业复兴
24768900000010

第10章 封面故事(8)

显然,中国的制造商与创新领先者们正在逐步接受3D打印机,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打造出千奇百怪又令人惊艳的原型样品。当然,这不全都属于B2C,一些企业也着手把3D打印机应用到偏远的分支机构,以降低滞销存货。

定制为什么能改变中国制造业的面貌呢?

今日,就算是在线销售量庞大的制造商也并不甚了解消费者,因此往往会跟自己的分销商与零售商打起价格战,商品价格也自然一降再降。大规模定制正好改变了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缺乏直接关联的局面。只有制造商才能进行专门化的定制,因而迫使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产生直接、也希望是较紧密的联系。

对制造商来说,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商机。聪明的制造商必然会积极寻求如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定制,找出产品的一些部分交由消费者来决定。典型的中国消费者都喜欢在制造商的网页或如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向亲朋好友甚至其他人炫耀其私人定制品。

中国的中产阶级都是新技术的狂热拥趸。日新月异的IT技术将实体商店与在线商店联结起来,这也提高了定制的可能性,尤其对服装制造商来说更是如此。原本零售商们可以时不时去商场看看当下流行的商品,但未来可能转变为这样的体验:消费者用3D技术扫描体型后,以在线虚拟的方式试穿衣服,并获得一些定制方面的建议。

当然,零售商们可以将此种体验转化成一场游戏,把中国消费者对创造的热情与赢得奖品相结合,此举可激发出巨大的力量。虽然让消费者保持长时间兴趣不减是个大挑战。

近来诸如此类的讨论很多,而我期待着有更多能付诸实践。与此同时,一定还会有另一个,更可能是另外两个趋势的出现。第一个是有效实现定制所需的灵活生产系统,它将基于资本进行投资,而不是劳动力。制造业因此将会加速转型,以资本取代劳动力。第二个可能出现的趋势就是,在线零售模式会变成制造商与消费者直接建立关系,原本属于分销商与零售商的市场空间将受到限制,市场的作用甚至也或将被削减。

未来究竟会如何,且让时间来告诉我们吧。

Gordon Orr(欧高敦)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4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注 释

[1]详见2009年3月“The new normal”,McKinsey Quarterly,作者Ian Davis。

[2]详见“Manufacturing the future: The next era of global growth and innovation”,2012年11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关于五种制造行业经济与趋势的深入分析:研发密集和高度贸易型的全球科技 (例如,电子产品) ,研发密集但倾向于临近需求布局生产的、针对本地市场(汽车、机械设备)的全球创新,高度本地化、靠近需求选址、劳动力密集型的区域加工业(食品、金属制品),能源密集、靠近需求或资源的资源密集型的大宗商品(金属、造纸和纸浆),以及高度贸易型、位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的贸易商品 (服装、鞋类) 。

[3]以名义美元计算。

[4]详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Game changers: Five opportunities for US growth and renewal”, 2013年7月,mckinsey.com。

[5]详见李广宇和Jonathan Woetzel合著的“What China's five-year plan means for business”, 2011年7月,mckinsey.com。

[6]详见麦肯锡全球研究报告“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2013年5月,mckinsey.com。

[7]Wohlers Report 2013: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State of the Industry, Wohlers Associates, May 2013, wohlersassociates.com。

[8]越来越多的产品及设备系列嵌入了传感器和制动器。

[9]“Manufacturing's new era: A conversation with Timken CEO James Griffith”,December 2012,mckinsey.com。

[10]参阅“Agile operations for volatile times”,McKinsey Quarterly, May 2012,mckinsey. com。作者Mike Doheny、Venu Nagali和Florian Weig。

[11]请参阅Gordon Orr and Erik Roth,“The CEO's guide to innovation in China”,McKinsey Quarterly, February 2012; and “China's innovation engine picks up speed”,McKinsey Quarterly, June 2013. 在mckinsey.com上均可阅读。

[12]与“减材”技术(比如机器加工)不同,增材制造技术通过逐层增加材料的方法制造实体物件。

[13]欲了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完整报告,请参阅“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2013年5月,mckinsey.com。

[14]比如,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利用3D打印的髋关节模型(基于患者的CT扫描片)进行“实验性”手术。之后模型会寄送给制造商以生产定制的植入体。

[15]研究总结报告有: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scale-up across global supply chains, World Economic Forum, January 2014; 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Economic and business rationale for an accelerated transition,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January 2012; and 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nsumer goods sector,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January 2013. All are available on 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 三份报告均已在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网站上发布,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

[16]如果读者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循环经济的知识,我们推荐两本意义深远的著作: Michael Braungart and William McDonough, Cradle to Cradle: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 first edition, New York, NY: North Point Press, 2002; and Walter R. Stahel, The Performance Economy, second edition,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17]“梯级利用”是指材料和部件在生命周期结束或报废后,重新在价值流中和各行业间投入使用。

[18]Building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 Statistical Summary, 2009年4月22日修订版,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官网, epa.gov.

[19]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专家访谈。

[20]详情请看Towards the circular economy: Economic and business rationale for an accelerated transition,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January 2012, 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

[21]相关依据:美国汽车零件再造协会和废料处理公司(属苏伊士环境集团)。

[2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23]例如,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的循环经济100计划的目标是凝聚各地区企业和创新者,促进不同商业机遇的开发和加速发展。世界经济论坛也推出了大量类似举措,着重解决循环经济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