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闻写作大全
24752400000020

第20章 深度报道

1、深度报道的概念和特点

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地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这个解释,笔者认为是言简意明的。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3年2月到8月揭露双城堡车站装卸工人勒索货主、野蛮装卸洗衣机的连续报道,1989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的《马路在呻吟》、《首钢启示录》(上、下)、《彩电问题》(上、下)、《瞩目的大草原》、《粮票交易面面观》、《虚假的证据及其对策》等七篇深度报道,都属于这类报道。

深度报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报道既要深入到新闻事件中去,详尽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内容,揭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和它的基本要素,向读者交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又要详尽地报道有关新闻事实的一切情况——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与周围事件及人物的联系等等。例如1983年全国报纸、电台宣传武汉军区空军某仓库副主任朱伯儒的感人事迹,还报道了受朱伯儒帮助的人评价朱伯儒和朱伯儒所在部队向他学习的新闻事实。它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运用多种新闻形式来完成整个典型的系列报道,不仅有宣传的广度,而且也有一定的深度。

②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有立体性。深度报道由于是一种多侧面、大跨度的报道,记者不仅要报道现场,还要注意地点的延伸与波及,必须运用立体思维方式,对报道对象作立体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反映。也就是说,在报道的时间和空间领域,深度报道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全貌及其各个不同的侧面,使读者产生“立体感”。例如《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事件通讯《为了61个阶级弟兄》,围绕着抢救工作,共报道了近20个与新闻事件有关联的人物,详尽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军民同心协力抢救山西省平陆县61个食物中毒的阶级弟兄生命的动人事迹。在时间跨度上,历时3天;在地点上,有公社医院到县邮电局。有平陆县到北京和卫生部,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地点的变化,采用“纵横交叉”的方式安排层次,正是时空跨度大,有立体性的深度报道。

③人物有主有从,但不强求专一。深度报道既要报道当事人,又要报道与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例如《光明日报》关于模范军医王国卿成长道路的连续报道,除了主要报道王国卿的事迹外,还报道了王国卿的父亲王华林、王国卿在新疆医院工作的同事杜献洲、王国卿在部队的战友张选杰、徐增鸿等人来介绍王国卿成长的经历。这样的深度报道,深化了新闻报道的主题。

④深度报道具有详尽性。这类报道内容丰富,背景翔实。在报道新闻事件的经过及变化过程时,不仅报道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情况和细节,说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还要揭示其发展趋向及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在一般情况下,它应包含以下12个指标因素:新闻事件、新闻背景、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建设性意见。

⑤题材具有重要性。这类报道所报道的事件和问题,无论就其题材、主题和对生活干预的强度来说,都是比较重要和重大的,它总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强点信息(热点、难点、疑点和工作重点)作宏观上的思考,以此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或者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重大社会事件)作整体上的解剖,使人们对这些事件有更深刻、更明晰的了解。

⑥对报道题材的开拓具有深层次性。这类报道不仅要写出五个“W”(五要素),还要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它要求记者深入采访、深入分析,深层开拓,力求分析和解释新闻现象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力求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清晰地展示出事物发展的因果网络,深入地发掘事物的本质,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2、深度报道的类型形式

深度报道分为单项类深度报道与集合类深度报道两大类型。详细分类是:单项类深度报道可分为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新闻、开拓性新闻、精确性新闻、调查性新闻、预测性新闻、复合新闻。集合类深度报道可分为立体综合式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问题讨论。

单项类深度报道是指针对一个中心话题,作一次性的集中报道。

分析性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前提下,对新闻事实进行较深刻的分析,指出其发生的原因、所包含的意义及发展趋向。一般用来报道比较重大的政治、经济或国际问题。

解释性新闻。这种形式亦称为解释性报道。这种报道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重点在“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上作文章,向公众提供比较充足的背景材料,着重回答这一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意义、影响及发展方向等问题。这类新闻的题材多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或国际问题。

开拓性新闻与精确性新闻,是当前世界上正在兴起的两种有共同之处的深度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是以一般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着重大新闻事件,侧重采用抽样检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社会现象进行精密分析、加工,让公众从一般事件中看出其潜在的意义。

调查性新闻。这种新闻又称调查性报道。它是一种比较系统、深入揭露问题的报道形式。调查性新闻报道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传统揭丑式;二是新型调研式。其重点是注重搜集已经公开的资料文件,加以组织、归纳、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借以促进社会的一些改革。

预测性新闻。就是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它要求以运动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细致的报道。

复合新闻。也叫复活报道。这是一个引进的新闻学术语,其含义是:将一些有价值、有广泛社会影响,并在读者心中潜伏着“悬念”的旧闻、旧事,在具有新的动向、新的变化或发展的情况下,趁机“旧事重提”——复活为崭新的新闻,以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要。

集合类深度报道则是指当今正在兴起的诸多深度报道形式。它把各篇报道集合在一起,或多种事实排列在一起,使新闻的报道获得新的深度和力度。

立体综合式报道。是运用立体思维方式,运用大综合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地开拓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报道方式。它一般以单篇形式出现,但却集合了新闻评论和新闻通讯两种文体的特征和表现手法。从文体角度看,我们可以称之为评述性新闻通讯。

连续报道。它是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地进行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

系列报道。它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多篇成组的报道形式。

组合报道。它是将同一主题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来源的新闻稿件组合在一起,让读者从稿件的整体联系和对比反差中领略新闻背后的实质、探视其深处奥妙的报道形式。

问题讨论。它是新闻传播媒介对现实生活中正在出现并具有普遍意义、人们在认识上有争议的、或者需要加以解决的新问题,组织读者开展连续的、系统的、广泛的讨论或辩论的报道形式。

3、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①选择典型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近几年,在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的深度报道,其共同特点就是题材重大,反映问题典型。因此,记者只有选准那些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才能作为深度报道的题材。在此基础上,深入实际,作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工作,努力把采访过程变成专题性调查研究过程。只有这样,深度报道才有可能获得成功。1990年冬季号《新闻传播》中,刊登的周晓冰写的《我这样把握深度报道》,介绍了1988年12月9日《黑龙江日报》登他采写的《貉旋风之迷》深度报道的体会:

1988年末冬初之际,我省重点养貉区肇源,县政府从哈尔滨请来专家和记者,刚刚开完旨在推销貉产品的新闻发布会,貉价便从顶峰跌入谷底。昨天还是招财进宝的“小公主”,今天成了“丑小鸭”。瞬间万变的市场,不仅使养貉户茫然失措,也使县政府的首脑处境十分尴尬,难以对大街小巷传出的责难声浪做出合理的解释。

为了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他在采访中有意把解剖貉业大起大落现象做为专题,从松嫩平原养貉业的发源地——杜尔伯特县到三肇地区,并北折至绥化、海伦等地,和养貉户、貉皮小贩、貉笼加工业主、外贸部门、政府首脑进行广泛的调查,并且几次向省外贸公司有关专家、新闻同行讨教,终于搞清了这个省这场步“养兔热”和“康拜尔鸭风波”之后刮起的“貉旋风”的起因,是生产与市场失衡。这段介绍告诉我们:选准典型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度报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在纵贯横连中展示事物的立体画面。深度报道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把重大新闻事件或典型问题,放在历史与社会的网络中,作“纵贯横连”式的描述与剖析,从而再现事物的立体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为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握“纵贯横连”这一写作特点。所谓“纵贯”,就是要运用各种历史背景材料,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所谓“横连”,就是要运用各种社会背景,善于截取历史的某一个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态,从诸事物的联系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表述问题。

③用“蒙太奇”手法,强化组合效应。“蒙太奇”,在电影艺术中指剪辑与组合,即是指镜头与镜头的连接,产生出跳跃的情节与连贯的思维,形成特定的题旨与意念。在深度报道写作中,就是将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事实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给读者以全新的印象与连贯的思考。深度报道注重全方位地凝聚各类新闻信息,在纵横捭阖中,强化组合效应,即通过信息的完整与系统,在原有的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增殖新的新闻信息,优化单篇新闻报道的效果,表现出一种宣传效果上的创造性功能。在具体写作实践中,这种组合效应是通过“蒙太奇”手法来实现的。

④强化思辨色彩,揭示事物本质。深度报道与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之处,不只是提供事实,而且要提供意见。在写作上,不只是客观地叙述,而且要有主观的议论。通过启迪哲理性思辨,揭示事物的本质。没有思辨色彩的深度报道,是没有震撼力与生命力的。

怎样强化思辨色彩呢?一是质疑,即提出问题,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或即将出现的某种现象、某种思想作为问题提出来,引发读者与自己共同思考。二是析疑,即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剖析疑难。三是揭示事物本质,即指出事物的内在属性与内部联系。深度报道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更要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来解释重大事件或问题,用哲理性思辨启迪读者,进而启动读者哲理性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