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闻写作大全
24752400000015

第15章 新闻评论(1)

1、评论文的概念和种类形式

新闻评论——是报纸言论的总称,是政论性新闻体裁。它评价事实,告诉人们怎样看待事实,指明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评论主要采用讲道理,发议论的方式,即直接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依靠充分的道理和事实的例证,来分析、说明、证实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评论文是以理服人,是说理的文章。它既可以对当前形势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议论,也可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议论。写评论文章,首先要抓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必须鲜明,不能含糊。其次,要注重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它在广大群众中间,起到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评论如同车轮,缺一不可,与新闻报道相互配合。评论在报刊宣传中占有显着地位。

新闻评论的种类是: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提示性评论。新闻评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形式有:

(1)社论——是代表编辑部意见的指导性的言论,是报纸的旗帜,体现报纸的方向。社论对当前重大事件、典型或问题表示报纸的立场和态度,阐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出今后的任务和奋斗的方向。

(2)编辑部文章——是以报纸编辑部名义发表的理论文章。它常就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作专题系统的分析和论述,篇幅一般要比社论长。

(3)评论员文章——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党的领导意图,就当前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代表编辑部发言。题目、评论范围,一般比社论、编辑部文章要小。有的和有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总结、推广典型,指导一般的作用。

(4)编者按——是对新闻所加的说明或批注。有时用以提示要点,有时用以交代背景,有时借题发挥。目的是肯定正确的观点、好的经验,批判错误的观点、坏的倾向。它可放在文前、文中。

(5)编后——编辑编完稿件后所写的感想或评述。它着重就一篇稿件反映的某一思想、观点、问题加以突出、强调和引伸。

(6)短评——小型评论文章,编辑代表报刊编辑部阐明观点与主张的简短评论,起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它常与典型报道配套宣传。

(7)小评论——是一种内容单一,分析扼要的小型评论。它针对现实工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种思想或一个典型事例讲清一个道理,具有短小精悍、尖锐泼辣、迅速及时、言简意明等特点。写小评论要题目定得小,问题抓得准,道理说得透。

(8)文艺评论——是对文艺现象、作者及其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的探讨、分析和评价。它包括文学评论、剧评、影评以及美术、摄影、音乐评论等。

(9)杂文——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带有文艺色彩的一种特殊政论。以精悍、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杂感、杂谈、杂论、随笔、书信、序跋乃至日记、对话,都可以写成杂文。

(10)随笔(偶感)——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它把文学手法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散文体裁,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见闻中,凡有所思、所感、随笔写出,给人以启发和教育。

(11)一事一议——前边是事的报道,后边是加以画龙点睛的评论。它是把报道事实与评论结合起来的体裁,要求事例典型、小中见大,形象具体,寓意深长。

(12)问题讨论——通过报刊上的群众性讨论某一问题,提高大家认识水平的一种宣传方式。

(13)随感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所感受,随手记录下来,就是随感录。它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14)读后感——它是人们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所写的心得、体会和感受。

(15)时评——就是时事述评。它一面叙述事件的发展,一面评论它的意义和是非曲直。

(16)国际评论——是报社评论员或有关部门人员评论国际时局的文章。

(17)大批判文章——通过驳斥反面谬论来阐述正面观点的政论文。写作时要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要讲求科学性和准确性,选准靶子,击中要害,扣准问题,触及时事,突出重点,充分说理。

2、评论文的三个要素

一篇评论文章,通常由论题、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构成。

论题,也叫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歌颂,还是批判。评论的题目,好似箭靶,设了箭靶,才能“有的放矢”。论点有两种,一是总论点或中心论点,一是分论点或小论点。说论点是评论的灵魂,指的是总论点;它在评论中处于主导地位。分论点是总论点派生的,并服务于总论点。例如1980年好新闻评选中得奖的《北京日报》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篇具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评论。它的中心论点是: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进步的社会制度。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有以下几个小论点:社会主义社会中,全体人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有共同的法纪,保证了人们行动的一致,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快得多。总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的是主从关系,有的是因果关系。分论点之间,则可以形成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也可以形成另一层次的主从关系、因果关系。有时分论点是总论点的论据。一篇评论文章能否写成功,关键在论题。论题选准了,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题的根据。它是评论文的基础。任何一个论题,只有当它被充分的根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被认为是正确的。论据必须充分、可靠,并且与论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或是因果关系,或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是相似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哪些东西可以作为论据呢?第一,事实是最确凿的论据。引用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事实作为论据有极大的说服力。第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是最有力的论据。因为这些经典理论都是在实践中经过长期检验的普遍真理。第三,科学的原理、原则也可以做为论据。科学的原理原则深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可辩驳的。评论要求论据充分,是以能够说明问题为限度。选择论据要做到准确、真实、典型、新鲜。例如1980年4月20日,项南在《中国农民报》上发表的《假如都象徐永山》一文,就是一篇运用事实论据的好评论。此文只六百多字,一连用了十六个数字材料作论据。

论证,就是运用和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题的逻辑推理过程。论证好象纽带,把需要的论据围绕着论点贯串起来,组织起来,使得论点突出有力,真实可信。

根据论据和论题间的特定关系,在论证过程中,通常交相采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归纳,是从许多个别具体事物的分析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一般的结论。演绎与归纳恰好相反,它是以一般的理论或原则为依据,在说明和解释一个具体事物或问题中,推断出一个个别的结论。

除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推理方法以外,在评论写作中,经常运用的还有下面一些论证手法:

①假设,就是逻辑学上的所谓间接证明。即在论证某一个论题时,不去正面地、直接地加以论述,而是假设一个与它相反的论点进行论述,通过对假设论点的否定,达到肯定自己论题的目的。运用这种假设手法,可以使论证更周密、更深入。

②对比,就是把正反两面的论点加以对比,进行论证。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地揭露反面论点的错误,从而衬托正面论点的正确。

③类比,为了论证自己论题的正确,或者批判对方论题的错误,有时列举同一类型,而且又是已经证明是正确或错误的事物加以比较,这种论证手法叫做类比。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显得丰富、扎实、有说服力。

④引申,逻辑学上叫“归谬”,就是设假为真,把对方的论点合乎逻辑地加以引申,引出一个违反常识的极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和不能成立。

⑤并列论证和递进论证。如果所论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面较广,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并列论证,就是确立和组织若干个既可独立又相联系的小问题,并且分别加以分析,共同说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递进论证,是在论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因为很难一下子把问题说深说透,于是便分成几个步骤,逐层进行分析。层次之间,一定要注意一层深入一层,这样才能达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目的。

3、怎样写评论文章

由于论证的角度不一样,论证又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立论,即从正面论述自己论题的正确;二是反驳,即用正确的观点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论点,从而达到进一步阐明和树立正确观点的目的。立论与反驳,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立就得破,破是为了立,立论与反驳往往结合在一起,只是不同文章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那么,评论文该怎么写呢?

①准确提出论点。对于同一个典型、事物或问题,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论点。选择哪个角度,确立什么论点,有个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问题。如果站错立场,就会选错角度,认识片面,甚至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得出错误的论点。怎样才能选好角度、立好论点呢?

一要面向群众,有的放矢。立论,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宣传对象,注意针对性。对象不同,角度、论点也要有所不同。我们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群众,注意力的着重点应该放在和群众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上,从这样的事物上去选角度,立论点。报刊电台的议论文,是面向群众讲话的,应该从思想角度去立论,论思想认识问题,论作风问题,论一切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从小事入手,去讲清大道理。政策性的问题评论,要着重评论对政策的认识问题,针对实际情况,指出贯彻落实中所要掌握的主要环节,解决执行政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使议论文不要等同于领导机关的文件和各个部门的工作意见。即使是对于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发表议论,也不能成为主管部门文件压缩或摘编,不能只对各级党政领导说话,应该尽可能地向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讲话。这是因为,我们党的很多工作都有群众性。离开了群众的创造性活动,党的政策是无法贯彻落实的。

二要抓准问题,解决焦点。抓准问题,就是抓迫切性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人们都非常关心,议论得也比较多,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焦点。抓准了这样的问题论点,就能解决矛盾的焦点。例如198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登的《扬长避短才能多快好省》一文,就抓住了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问题。又如1977年12月18日《解放军报》登的《评“老实人吃亏”》一文,就抓住了普遍性的问题。说这话的,有许多人。普遍性的问题是具体的,不抓住具体的问题,理论文章就不能把话讲到人家的心坎上去。抓方向性的问题,就是要抓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方面带有政治性的大问题。例如197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登的《从择优录取谈消灭差别》,批驳了“四人帮”用倒退的办法“缩小”(实际上是扩大)差别的谬论,阐明了大学招生承认差别、实行择优录取,是通向消灭差别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肯定了这项改革。这篇文章抓住了教育战线上的新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要以小见大,小题新作。在议论文中,重要问题不一定要出大题目。题目太大,论点涉及内容太广,势必面面俱到,不易讲深讲透。题目小些,论点涉及内容窄些,容易从一个侧面说清一个问题。小题目可以做出大文章。小题新作,就是要有特色,要有新颖,从普遍性中找出特殊性,立新的论点。能不能选新题目,立新论点,关键在于作者有没有政治敏感性,能不能发现新鲜事物。例如《人民日报》登过的一篇《今日谈》,批评一些同志违背事实要求修改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许锦根同志看了这篇议论文后,紧接着写了篇《节骨眼上见精神》的《今日谈》。他在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事例:“上海新闻战线有一位经历坎坷的老同志,1980年调资时,报社同志一致要求给他调一级。他当然知道,这是长在‘节骨眼’上的一级,调了,就由中层干部进入高干行列,还在生活待遇方面会与原来有一些差别。可他却给党委写信,坚持要把这个名额让给一位工资较低的青年同志。后来,这位老同志身患癌症,由于级别差一级,没有能住进设备和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他逝世以后,同志们谈起此事,都怀着敬意赞叹说,节骨眼上见精神,佩服!”许锦根同志就是从这一事例中得到启示,立了“节骨眼上见精神”这个新论点的。在我们身边,这类事情并非没有,但由于政治敏感性不强,身在宝山不识宝,没有写出这样好的议论文。可是,一经作者点穿,我们也感到茅塞顿开,信服他的论点。

②透彻分析问题。论点找出来之后,接着就要进行分析。分析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直接关系到评论文章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缺乏分析的文章,不能使人信服。毛主席说:“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就可以把问题的内部矛盾和本质揭示出来。”评论文章如何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要抓实质,抓要害。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九页)这里的“根本”,也就是实质或者要害。分析是不是中肯,是不是深刻,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抓住实质,抓住要害。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一些同志的文风受到影响,沾染了浮夸、虚假、华而不实的习气,甚至迷信脱离实际的“笔下生花”。针对这种文风,《脱离实际岂能“笔下生花”》(刊1977年11月12日军报)的文章,抓住了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没有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指出了这种文风的危害,并回顾战争年代的传统作风来帮助这些同志端正认识路线。这篇文章,就“笔下生花”的问题论清了认识路线上的大道理。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大道理管着小道理。不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就能言而及义,把大道理讲深讲透。批判文章同样如此,抓不住论敌的实质和要害,也就不能把它批倒,肃清它的流毒。比如《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法西斯专政?》(刊197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一版)的文章,批判张春桥的所谓“全面专政”的谬论,根本不去纠缠一些枝节问题,单刀直入,抓住这一谬论的要害就是鼓吹法西斯专政,一层一层地展开,批驳得很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