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明确,我们要给孩子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意识,而不是替他排除学习上的绊脚石。当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很多孩子会直接向爸爸妈妈请教,而这时候,爸爸妈妈也会为孩子认真学习了而感到欣慰,竭尽所能地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表面上看,这种互动是件好事,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加深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对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态度来说,这种做法并不值得称道。如果学习上的困难总会有爸爸妈妈帮着解决,孩子就会觉得,在学校里不认真听课也没关系,反正回家会有爸爸妈妈的指导。再遇到难题时,孩子将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而直接投向父母的帮助。因此,当孩子遇到学习中不懂的问题来求助时,我们不应该直接指导孩子,而应该问问“老师讲过了你为什么没弄明白?”如果一定要教,也应以启发为主,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其次,要减少孩子对学习的抵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我们更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在交流中,应该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确很辛苦,压力的确很大,这一点我们应该表示认同,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我们的认可。当抵触情绪大大减轻时,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我们的意见。
再次,要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教育。独立奋斗的精神非常重要,一个人求学的路上要始终依靠自我的努力去克服艰难险阻。坚持独立奋斗的精神除了给孩子自信外,还将使他对所学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使他前进的道路更加通畅无阻。每一次被自己克服的困难下次再出现时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虽然前进的步伐会很缓慢,但独立学习的习惯终将帮助孩子超越那些依旧听从教师教鞭指引的学生。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都不干也可以。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学习也不好。原因就在于,一个责任感缺失的孩子,不会真正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让他承担起来,家长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责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子女的应该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所以不能要求父母去承担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父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孩子有了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他会尽自己所能去搞好学习。
许多孩子不会主动学习,就是因为学习生活漫无目标。为了激励孩子学习,你可以根据其学习情况来帮助他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努力学习。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儿童不需要分数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儿童不需要分数,因为分数会阻碍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阻碍他们在学校快乐的生活。于是这位教育家在每学期结束时,不向家长送孩子的成绩单,而是送一只纸袋。这只纸袋里装了什么呢?
这只纸袋里会有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画的水彩画,写的作文以及一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单。这份评价单上有五百多字,却无一句套话、空话和训斥孩子的话。“她的字写得很漂亮,但我们建议她注意字母的间距,要写得更加均匀。”“我们建议他学会快速阅读,在暑假里多读一些书……”等。
可想而知,当家长收到这个纸袋后,会多么欣喜!他们会仔细观察孩子的每一样作品,从中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毫无疑问,和填着各科考试分数的成绩单相比,这个纸袋的作用要大得多。
而在当下,考试成绩为王的教育仍在中国的很多学校横行。考试分数是孩子学业成绩评定的重要手段。孩子从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要接受考试的考验了。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分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好与坏,学生要通过分数知道自己学习成绩的高与低,家长要通过分数分析孩子学习情况的优与劣。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考试,不管是老师的教学目标还是学生的学习计划,都可能会变得模糊。于是,考试就成了一个法宝,分数就成了孩子的命根。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化的过程,甚至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不管孩子对学习有没有兴趣,都得坐在教室里一遍遍地翻课本,这也是孩子对学习产生倦意的起因。
如今,学习成绩似乎成为了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气氛的重要因素。因考试分数低而引起的争吵,甚至孩子轻生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父母们必须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看待孩子的分数。除了分数外,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成绩,都是孩子综合素质的反映。要重视孩子的整体素质水平,淡化分数意识,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尽量保留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创造性思维。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也不要以分数高低为荣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最大的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上。
对孩子不要在分数上提太高的要求,不要太苛刻。有的父母在期末考试前就给孩子定了分数指标,一看孩子的成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不去分析考试卷子的实际状况,不看考试题目是否科学,便一味指责。不恰当的批评、训斥,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过严的要求甚至会引起孩子的焦虑、紧张甚至逆反的消极心理。客观上,每个孩子原有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我们应从自己孩子原有的素质水平出发看待取得的成绩,鼓励孩子进步。孩子的分数不理想时,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赶上去的办法,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孩子别灰心丧气,要正面鼓励孩子增强信心迎头赶上。切不可整天埋怨和唠叨,更不可因孩子考试分数差而打骂孩子。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孩子的教育不是家庭或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事业,而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担负的责任。在孩子求学阶段,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学业成绩。而老师也是“传道、授业、解惑”,争取早日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说,老师和家长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如果孩子追求上进,他也会主动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从而使三者达成一致的目标。三者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孩子才会学得舒心,玩得开心。
家长和老师之间多交流,对全面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才能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不断调整相互之间的目标呢?答案就是:多沟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你可能很难判断出原因,而通过及时和老师交流,则有可能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如果硬是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职责完全分割开来,老师的教育你一点儿都不去配合的话,那最后受影响的还是孩子,因为孩子将无法适应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形式。
其实,孩子平时白天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爸爸妈妈和孩子的接触时间就非常少,对孩子的问题有时会很难发现,因此家长平时与老师的交流就很重要,最好不要等到孩子有了明显的问题时才联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和老师多交流,及时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也把潜在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老师的教学需要家长的配合,尤其是当老师告知家长孩子出现了坏习惯时,一定要跟老师沟通。有些父母遇到老师因为孩子犯错误进行批评时,不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一起帮助教育,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找各种理由去和班主任辩解,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
好的教育是一种快乐教育,是家长和老师智慧的体现。只有让家长和老师回归教育常识,回归“人”的教育,将一切教育行为从尊重孩子的成长开始,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才会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乐趣。
减轻他的学习负重
在中小学孩子中普遍存在厌学、考试焦虑和作弊以及青春期烦恼的问题,甚至个别孩子选择了轻生,令人深思。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减轻和克服压力。保存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这将是孩子一直向前的动力。世界很大,人生很长,卸掉他的包袱,让他轻松起跑,孩子总有巨大的空间与时间,长成独特的人,长成自己。
为孩子减轻学习负重,父母们首先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你总是因为工作或生活的事情心烦意乱,那么孩子就会感到无助。你焦急不安,孩子的压力自然会升级,因为他无法从你身上学到如何减轻压力。故此,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家庭环境,尽量不要把工作上的事情带到家里来。
减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容易和爸爸妈妈抵触,有时即使心里有压力,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从孩子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判断他们的心态及其变化。孩子处于心理不平衡以至剧烈冲突而又渴望矛盾冲突尽快解决以达到心理平衡时,是教育的良机。我们应对孩子给予信任,站在朋友的角度和孩子坦诚沟通,对孩子提出有益的建议,如正确认识自己、减少自责、树立自信、学会宽容、自我振奋等,帮助孩子摆脱压力,远离心理疾患,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给孩子太多的约束。
还有一些家长只让孩子学习,其他课外活动也不许参加,家务劳动更是不让孩子插手,这样做的初衷虽然是好的,但往往适得其反,让孩子感到压抑。孩子在每次考试前的压力往往较大,这个时候,好多父母整天对孩子问这问那,孩子在自己房间复习时,总是进进出出,看孩子是否用功,这样总是在孩子面前晃,只会增加孩子的紧张心情。正确的做法是:做自己的事情,尽量不要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和节奏。
另外,要给孩子安排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最终使他感到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