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艺恩的一些行为有明显的自恋倾向。从她的事例中可以发现,这显然是因为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注。尤其是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妈妈,未曾给予她应有的关怀。妈妈曾在艺恩6个月的时候就抛下她,被迫与她分离了一段时间,看来,这段分离就是艺恩自恋的根基。她对妈妈的那种渴望也应该是从那时就产生了。而后艺恩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争吵当中,缺乏温情和关注。后来父母离婚了,艺恩更是感到自己没人关怀。“牵手事件”更是伤透了她的心。对外界触碰受到的打击使她转向一种封闭式的自我关注,从而慢慢形成了上述的种种自恋特征。
独立个体感觉的停滞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则将自恋视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他认为,对自恋者来说,唯一完全真实的东西是他们自己,是情感、思想、抱负、愿望,是他们所有的一切或属于他们的一切……凡与他们有关的一切,都光彩焕发,实实在在。身外的人与物都是灰色的、丑陋的、黯淡无光,近乎虚无。任何形式的自恋都存在着一个共性,即对外在世界缺乏真正的兴趣。在这种心态支配之下,很容易将自我当做整个世界的中心,将个人生存视为唯一目的,从而形成强烈的自恋倾向。
孩子的这种自恋心态,与父母的日常所为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断累积的父母之爱会支撑孩子的一生,可是如果太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信念: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家人的过度宠爱是有害无利的,往往造成孩子对他人傲慢无礼的态度。他们觉得自己是父母眼中最漂亮、最棒的,因此在别人眼中也应该如此。失去高高在上的地位就意味着失去父母的认可,随后失去社会的认可。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自恋症的问题上曾提出了两个概念:“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
在生命之初,婴儿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对他来说,外部世界就是自己的延伸,他确信自己的想法能够主宰外部世界。他觉得母亲也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看到母亲毫不延迟地跑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会觉得自己对母亲有无限的控制力,就像自己能自如地控制手和脚一样。这就是“原发自恋”。在这一阶段,婴儿只爱自己。
随着婴儿长大,爸爸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迅速地回应他的需要,这让他逐渐意识到:爸爸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己不能左右的现实世界。这一发现让孩子建立起“现实原则”,让他能够按照外部现实采取行动,也能够从外部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因而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依恋他人或依恋物品等。他的心理能量开始发生方向性转移,从自我转向外部世界,并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来继续爱自己,另一部分用来爱他人。而弗洛伊德提出的“继发自恋”,即是指婴儿在发现外部现实之后,将朝向外部的爱折返回自我,将本该用于爱他人的力用在了自己身上。
从“原发自恋”阶段到“继发自恋”阶段中间的转折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时期,家长要逐渐取消对孩子的关注,并且对孩子控制父母、依赖父母的各种行为不做出反应,不予满足,从而促进孩子独立个体感觉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响应性失效”。这种“响应性失效”行为是适度的、善意的、非创伤的。此阶段,如果父母仍然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的种种需求积极响应,会使孩子继续处于一种“原发自恋”的状态,不利于孩子独立个体感觉的形成。
子女多的家庭需要众多家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处理小孩儿之间、与大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会吵吵闹闹,但也为手足之情奠定了感情基础。这是独生子女不能体会的,他们没有机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年幼的时候缺少与外界的互动,他会慢慢将对别人的关注转移到自己身上,容易形成一种孤芳自赏的自恋型性格特征。
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们经常做又常常忽视:孩子一哭,就把他抱在怀里,以至于孩子不能够独自躺在摇篮里,容不得和你哪怕一刻的分离;孩子有什么需要,你会马上做出反应,孩子饿了要吃奶,不给孩子任何“等待”时间,立即给予满足,以至于孩子每天要不断喂奶七八次以上;母乳喂养超过一岁半仍不断奶,有些孩子可能吃母乳到3岁;孩子一岁左右开始学步,你怕孩子摔跤跌伤,不让孩子独自走路,看到孩子爬得太高就惊慌失措,直接终止孩子的各种“冒险”尝试;孩子已经满一岁了,你还是不放心,注意力一刻不离开孩子,常常为孩子哪怕一丁点的身体不适而焦虑万分。这些看似是对孩子的呵护,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独立个体感觉的形成。
别让孩子有分离焦虑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心理学领域里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形成原因往往根植于一个人的婴幼儿时期,要预防孩子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就要在这一时期给予孩子足够而正确的照料和指引。
家是人生的驿站、心灵的港湾,是孩子成才的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健康心理人格的发展之端。父母忙碌、家庭关系不和睦、经常性的搬迁等,这些都会让孩子生活的世界不稳定,导致他缺乏安全感,从而失去对家的依恋。同时,这些因素通常也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有规律地、稳定地、细致地关注。因而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自卑补偿式自恋。孩子如果远离父母,年龄越小伤害越大,终身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出现,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6岁之前经常陪伴他。工作实在繁忙,起码要确保孩子的一日三餐按时就餐;再大的冲突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也不要带着孩子四处漂泊,这样会让孩子心无所系,也交不了固定的好朋友。
孩子从出生起就自然地走向独立,这是每个生命固有的渴望和能力。而稳固的依恋关系和安全感是独立的保障。很多父母的育儿观念其实是很先进的,但借培养独立性之名,孩子哭的时候不抱,不哭才抱,批评孩子认生,强迫孩子和人玩,孩子很小就全托寄宿等行为,也于事无补,只会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作息不正常,只得将孩子寄养在自己的父母家。这种寄养或交由多人照料的情况,会让孩子,特别是婴幼儿,产生和父母的“分离焦虑”。父母的稳定照顾是孩子建立基本安全感的前提,也是他心理成熟的必要前提。孩子如果在婴幼儿期失去了和父母的亲密互动,产生“分离焦虑”,会把这种能量转化到自己身上,形成病态的自恋。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爸爸妈妈们应尽量亲自照顾孩子。实在无法做到,也要定期去看望孩子,打电话给孩子,记住和孩子的每一个约定,不能失约。看望孩子时,要耐心地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事和想法,不能只是给予一些物质需要就匆匆离去。很多时候,孩子缺失的是一种感情的呵护与陪伴,而非物质。
他是一个独立个体,请给予尊重
在婴幼儿阶段,父母会倾向于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总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幼年的影子。这个现象通常发生在同性别亲子关系当中,也就是“母女关系”或“父子关系”当中。“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的孩子多是受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养育孩子的责任通常由母亲承担,所以,在自恋型依附关系中,最常见的是“母——女”模式,然后是“母——子”模式。
妈妈们,如果你仍然持有这样一种观念: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是我今后唯一的希望和依靠。那么,我希望你能尽快将这种的想法抛在脑后,将孩子当做一个和大人一样的独立个体给予尊重。父母的经验只是父母的,而孩子又是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只需记住,在孩子人生的初期,我们给他的应该是最简单的东西:尊重、关怀、包容、鼓励,然后让他用这些能量来创造自己的人生。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当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要首先肯定孩子的独立性,然后鼓励他积极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你越早地把他看做一个独立个体,他就能越早地走出自我的圈子,长成独立的人。
反复强调的教育原则依然是:让孩子多多与人交往。与外界的互动,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互动对孩子建立“现实原则”非常重要。通过与外界的接触,孩子会了解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还有一个现实世界是不受自己的想法控制的,并逐渐形成独立个体感觉。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通过共同的游戏和共同的活动也能逐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彼此友好相处。这个过程,也是孩子走出自我的小圈子,接触他人、集体,逐渐懂得无私、利他和奉献的过程。
我们要尽量鼓励孩子与同龄人接触,自信大方地与人交朋友。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体会真善美,学会去爱别人。要让他渐渐懂得,为人,当自爱、自珍、自惜、自信,这是不可缺少的品质。但不能极端化,走向自持、自矜、自负、自大,最后发展成自恋癖、自恋症。自爱,但不唯我独尊。自惜,却不孤芳自赏。自信,但不妄自尊大。
托马斯·戈登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际关系研究上有着突出成绩,在此,与所有的父母们分享他的人际交往信条。这些信条,同样适用于您和孩子之间的相处。
你和我建立了一种关系,我珍视这种关系并希望它能够持久。然而你和我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满足这些需求的权利。当你试着满足你的需求却遇到问题时,我会真诚地接受你的行为。
当你和我分享你的问题时,我会用接受的态度倾听,并用我的理解来帮助你寻找你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不是让你依赖我的解决方案。当我的行为干扰了你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为你带来问题时,我鼓励你坦诚地告诉我你的感受。在这些时候,我会倾听你的感受,然后试着改变我的行为,如果我可以做到的话。
然而,当你的行为干扰了我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我对你感到无法接受时,我会与你分享我的问题,并坦诚地告诉你我的真实感受,相信你会尊重我的需求,会倾听我的感受,然后试着改变你的行为。
当我们两个人都无法改变我们的行为以满足对方的需求,并发现我们的关系中发生了需求冲突时,让我们自己来解决每个冲突,不使用任何一方的权力,以对方失败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胜利。我尊重你的需求,但是我也必须尊重我自己的需求。因此,让我们用不懈努力来为我们不可避免的冲突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你的需求将得到满足,而我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这是双赢的,没有人输,我们都会赢。
这样,你可以通过满足你的需求来获得发展,我也同样可以。我们将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因为它能让我们都感到满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我们的潜能,可以将相互尊重和爱作为对方的纽带,友好而和平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