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语智慧名言故事
24733700000010

第10章 大事必以众济

【名言】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也,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周语上·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要义】

济,成功。祓除,古代的一种消灾祈福的仪式。“祓”(fu),就是福的意思。这段话的含义是:民众最关心的是祭祀、战争等大事,先代的贤明君王知道要成就这样的大事,必须有民众的参与才能成功,所以他们在做大事之前必须先屏除心中的邪念,使之归于纯正,并以此团结、施惠于民众。

周襄王二年(前650年),晋献公之子夷吾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称为晋惠公,周襄王派邵公过和内史过赐给惠公侯爵的命圭等物品。惠公在接受册封的时候言行傲慢无理,对天子的使臣相当不尊重,内史过根据惠公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推论,说晋国即使不灭亡,晋惠公也一定会没有后继之人。

内史过的这段话指出,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他认为国君必须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和作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依靠民众。他在理论上初步论证了古代的民本思想,也就是执政者为了达到本固邦兴的目的,应该尊重民众,依靠百姓,通过采取让老百姓能得到实惠的措施来团结民众。这种重民、爱民、保民的思想在后来的思想家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孟子曾经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还说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唐太宗李世民也用“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来说明老百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古代的圣贤明君都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注意搞好君民关系。内史过在那时就提出治国要重视并依靠民众的观点,无疑是进步而有现实意义的,而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番话确是远见卓识,晋惠王仅仅在位五年就成了秦国的俘虏。

【故事】

古代,在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在尧舜的时候,跟禹一起治理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很快,武力也比较强盛,到夏朝末年,商部落的汤做首领的时候,商部落已经很强大了。

当时的商部落属于夏王朝的管辖。夏王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是个出了名的暴君。人民生活困苦,他却还在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有个大臣关龙逢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夏桀却勃然大怒,把关龙逢杀了。

商汤看到夏桀很腐败,就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服从夏桀,暗地里却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在部落中扩大自己的影响。那时,各部落都是信奉鬼神的,把祭天敬祖看成是很重要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小国叫葛,葛国的国君葛伯不按时祭天,商汤派人去责问他,葛伯回答说:“我们部落很穷,没有牲口做祭品。”商汤就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做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还是不祭祖。汤又派人去问他,葛伯说:“我们没有粮食吃,拿什么来祭呢?”于是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儿童每天给耕作的人送饭,不料葛伯却把助耕的人和送饭的儿童都给杀了。葛伯这样做,自然很不得人心。’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部落消灭了。他的势力又有所发展,却还是没引起昏庸的夏桀的注意。

商汤结婚的时候,他的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叫伊尹的,伊尹开始在商汤家做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发现伊尹与一般的奴隶不一样,就和他交谈起来,才知道他是有心化装成陪嫁的奴隶来找商汤的。

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听后很欣赏,马上把他提拔为助手。

伊尹给商汤出主意说:“现在夏桀还很有力量,我们先不去给他朝贡,试探一下他的反应。”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果然,夏桀大怒,下令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还有夷部落的人服从夏桀的指挥,就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又过了一年,九夷中有一些部落也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此时汤和伊尹决定大举进攻夏朝。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商汤和伊尹商量了一下,决定召集所有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商汤在誓师大会上说:“我不是要叛乱,而是夏桀实在作恶多端,上天要我来带领大家消灭他,我不能不听从上天的安排。”接着他又宣布了赏罚严明的纪律。商汤借上天的旨意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夏桀的军队打败了。最后夏桀被汤流放在了南巢。

夏桀之所以被消灭,是由于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商汤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想人民所想,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这条语录和这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群体的支持。一个国家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兴旺发达;对个人来讲,我们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所以我们必须与周围的人团结一致,才有可能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