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养护实用通络按摩
24731000000002

第2章 序2

一、健康养护的意义

人的机体总是处于不断地新陈代谢中,细胞衰老、死亡,又不断地产生,新陈代谢的进程影响着机体的健康水平。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时常对机体进行养护。这就好比是一台机器,需要经常地加油、检修、维护,以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

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类的寿命有了明显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珍爱生命,更加关注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显然是促进健康的理想方式。但无论是大众健身,还是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我们总是会遇到运动性疲劳、伤病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人们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影响健身、训练的效果。

(一)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强度的训练造成运动肌中部分肌纤维痉挛,肌纤维的弹性和伸展性下降,肌肉变得僵硬,肌肉的初长度变短,导致肌肉的舒缩功能下降。

肌肉等软组织的僵硬,弹性下降,压迫肌肉内的神经、血管、淋巴管,致使神经的调节功能下降,微循环障碍,氧气和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供应,乳酸等代谢产物不能及时地排出,使运动肌疲劳进一步加重。

(二)运动性伤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影响

1.运动器官伤病产生的主要原因

运动肌的疲劳、僵硬,导致肌纤维的初长度变短、肌肉的做功能力下降,不能完成预定的负荷,一旦运动负荷超出肌肉的承受能力,必会导致肌纤维进一步痉挛甚至断裂,或导致肌腱断裂、疲劳性骨折的发生。

2.运动性心肌供血不足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影响

心脏、血管内的血液循环离不开肌肉的唧筒作用。因为肌肉中有丰富的血管(每一根肌纤维周围有3~5条左右的毛细血管)分布。正常情况下,肌肉收缩,挤压肌肉内的血管,协助血液回心,将运动肌内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及时带走;肌肉舒张时,牵拉血管,使血管开放,有助于心脏射出的血液向周围灌注,运动肌可得到及时的血液供应。

当运动肌疲劳、僵硬、肌肉的做功能力下降的时候,肌肉的唧筒作用大大减弱。当心脏收缩,血液向前推送时,前方阻力加大,运动肌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灌注;当心脏舒张时,毛细血管内的血液经静脉重新送回心脏时的速度减慢,回心血量减少,每一次心脏射血量减少,进入冠状动脉内的血量就会减少,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长期的慢性缺血缺氧,引起心脏的做功能力下降。

心脏射血量减少,血液循环速率和效率下降,身体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各器官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下降甚或疾病的发生,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机能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

3.运动性疲劳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与影响

(1)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射血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神经中枢疲劳。运动员表现为头昏、头痛、嗜睡、反应迟钝,动作不到位甚至严重失误,竞技能力和健康水平均下降。

(2)因肌肉僵硬、血液循环障碍,压迫肌肉中的神经纤维末梢,神经的传导速率和效率下降,运动肌的做功能力进一步下降。

(3)肌肉等软组织的僵硬若发生在脑神经、脊神经发出部位,可压迫相应部位的脑神经和脊神经,使受其管辖范围内的运动肌的工作效率进一步下降,使相应部位的内脏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下降,甚至引发疾病。

神经系统的传导与调节功能的下降,是导致运动员健康水平下降、运动竞技能力下降、运动器官劳损和伤病发生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甚至可缩短或断送运动寿命。

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优异成绩的取得,必须及时消除运动性疲劳。消除疲劳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养护肌肉。对于优秀运动员,在每天的训练前后应给予运动肌充分的放松,使肌肉恢复其原有的弹性和伸展性,改善微循环,恢复神经的传导功能,提高肌肉的做功能力和运动员的整体健康水平。

通过下队服务,我们感到,一方面运动队急需大量的、高水平、高素质的运动按摩师;另一方面,我们的队医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师到竞技体育的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用通络按摩法的基本观点

(一)实用

按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的价值在于实践。通络按摩法的手法操作均比较简单易行。

(二)形态结构与功能统一

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结构的改变导致功能的紊乱。人体的每一组织、器官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位置和特定的结构,伤病的发生根本在于结构的改变,位置的改变。骨伤或筋伤,如骨折、脱位、扭伤、拉伤、挫伤等,均是因为结构、位置的改变,而导致气滞血瘀,经络受阻,临床表现为肿胀、疼痛,功能障碍。“通络”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解除阻碍,纠正这些错位的组织结构使其回位,促进受伤的组织结构的恢复,然后才能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按摩是通过调养全身的气血,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使组织器官能够得到濡养,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最终达到修复、改善组织结构的目的。

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结构位置改变均会引起伤病,通过理、推、捋等手法将其捋顺理直,便可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疼痛得以缓解或祛除。

要充分发挥按摩疏通经络的功效,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使气血周流、调和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按摩后当使受术者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疲劳消除而精神振奋。长期坚持,则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

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互相影响的,表里之间、各器官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局部的阻滞必然会影响到人的整体。因此,强调手法的实施应注重局部与整体调节的辩证关系,局部畅通才能实现整体的畅通,而整体的气血运行顺畅又可以给局部带来更多的营养,促进局部功能的改善。

三、实用通络按摩法的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一)刺激脑神经、脊神经发出的部位,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二)调动内脏器官血液进入血循环,增加运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三)刺激运动肌内的血管、神经末梢,保持运动肌的物理性能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利用人体某些部位的特殊结构关系,如头皮帽状腱膜内的静脉与颅骨板障静脉和颅内静脉窦相互之间有交通支,头皮的厚度反映出颅内的压力和颈静脉的回流状况。通过观察、触摸,了解颅内压和颅内血液循环状况,确定适宜手法改善脑的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运动能力。

四、实用通络按摩法的手法特点

(一)按摩的手法都强调从拨理骨面上的肌肉附着点开始,并沿肌肉走行方向梳理肌肉,使肌肉较快地得到放松,改善肌肉的工作状态。

(二)在神经、血管的走行之处施以适当手法,软化梳理神经、血管的外周环境,改善神经的传导和调节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三)吸收人体经络学知识,沿14条经络线的分布,找出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敏感点即经络穴位,并筛选出人体各部位特定功能的“强壮穴”,进行手法点穴,以打开人体内部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通道,达到除邪、扶正的目的。

(四)在按摩手法的选择上,采用局部按摩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提高按摩效果。在实施手法时,对局部运用手法的同时要兼顾全身,并配以相应的手法,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