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精粹:
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班主任因何而精彩?
可以说,班主任因爱心而精彩,班主任因奉献而精彩,班主任因勤奋而精彩,班主任因人格而精彩,班主任因科研而精彩,班主任因读书而精彩,班主任因艺术而精彩,班主任因激情而精彩;可以说班主任因诗意而精彩,班主任因思考而精彩,班主任因生命而精彩,班主任因创新而精彩,班主任因追求而精彩;还可以说班主任因网络而精彩。班主任因后进生而精彩,班主任因终身学习而精彩……但是,我觉得核心之一是:班主任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精彩。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名人名言: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十分复杂的世界,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琴弦,要想真正拨动这根心弦,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外在表现探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为什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班主任工作性质要求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班主任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杰……
班主任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他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具有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他说:“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我们应该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班主任因何而精彩。是的,可以说,班主任因爱心而精彩,班主任因奉献而精彩,班主任因勤奋而精彩,班主任因人格而精彩,班主任因科研而精彩,班主任因读书而精彩,班主任因艺术而精彩,班主任因激情而精彩;可以说班主任因诗意而精彩,班主任因思考而精彩,班主任因生命而精彩,班主任因创新而精彩,班主任因追求而精彩;还可以说班主任因网络而精彩。班主任因后进生而精彩,班主任因终身学习而精彩……但是,我觉得核心之一是:班主任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精彩。
教师注定一辈子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为人作嫁衣,但教师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教师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他“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班主任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幸福。
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
班主任应该认真思考,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是理念上的走进,还是实践中的走进?是走近,还是走进?是持之以恒地走进,还是有时有会儿地走进?是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灵,还是只走进一部分学生的心灵?是浅尝辄止的走进,还是入木三分地走进?这里面大有学问,值得我们探讨。
讲一个典型性的故事一道激起心灵震撼的选择题――以证明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举足轻重的。
故事大概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座小镇,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毒,有人进过少年管教所,有一个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内堕过三次胎。家长拿他们没有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了这个班。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整顿纪律,先给孩子们一个下马威,而是出了一道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A 、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
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点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人类的人。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然而菲拉的答案却令人大吃一惊:“孩子们,我知道你们一定都认为只有最后一个才是最能造福人类的人,然而你们错了。这三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著名人物:A是富兰克林·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孩子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荣誉和耻辱都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的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一生中做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人才……”
正是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其中的许多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骄人的成绩,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的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个个子最矮的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今天已经成为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菲拉老师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突出的问题确实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像过去他们所得到的棍棒、皮鞭只能触及他们的皮肉。触及心灵的才有效。
(二)当今青少年的思想现状需要走进心灵 , 以切实解决心灵问题
不容置疑,当今青少年在思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1、缺乏远大理想,理想的异化。有记者问几位中学生,有谁崇拜雷锋、刘胡兰、张海迪,他们都摇头;记者又问,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呢?其中的一个中学生毫不迟疑地说:“他们太累了。我们学不了。”升学,考大学,找个好工作,能赚大钱,能享受生活……成了许多青少年的“远大”而唯一的理想。
2、不懂得感激生活、感激父母,情感的荒漠化。众多青少年不知父母的生日;双下岗职工的孩子不少佩带高档手机。我觉得有的青少年或是对地球上的动物,或是对自己的小伙伴,甚至是对精心呵护自己的母亲,乃至对自己的生命,多的是冷漠、仇恨、冷酷,少的是亲情、温情、同情、友情、爱情;他们的心中缺乏爱,缺乏美,缺乏善良,更缺乏生活的激情。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争鸣的百鸟,没有斗艳的鲜花,没有潺潺流动的小溪,没有清澈碧透的清泉 ……甚至没有一丝绿色,是一片寸草难生的荒漠。这就是亟待我们根治的青少年情感荒漠化。
日本道德教育专家金井肇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感染了一种叫‘无力感动’的疾病,他们对感人的故事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拒绝感动,更排斥流泪。”
在2007年3月间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十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代表委员们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该包括感恩教育,诸如“孝敬父母”、“记取他人对自己的奉献”“了解自己对社会的责任”等,代表委员们提醒说,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冷漠的一代”,否则我们的社会可能失去起码的良心。
3、缺乏信念支撑,精神的软化。每年的中考前夕、高考前夕,一些中学生到大悲院烧香许愿,祈祷神灵保佑,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4、性格脆弱,心理的贫瘠化。青少年自杀事件屡屡见于报端,我们要说现在的青少年怎么啦?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上,有学者就指出,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最小的仅9岁。
二、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理解了,都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的心灵对老师封闭了吗?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敞开心胸,知学生“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每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着各方面的个性差异。班主任要有容人之心,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要在心底树立坚定的信念: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学生的可爱;也只有这样,才会平静地接受学生的缺点,耐心而又热情地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
走进学生,了解关心学生,从其兴趣、爱好中捕捉其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并给以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完成自我价值的体现,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为他们找到不断进步的支点。
走进学生,用班主任的博学开启学生求知的大门,用班主任的善解人意去打动学生柔弱的内心,用班主任的语言和行动感召学生认认真真做事,扎扎实实做人,用班主任的热情和激情点燃学生求知的梦想。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班主任的多重角色,那就是:良师角色、益友角色、慈母角色、伯乐角色、保健员角色、指导员角色、文艺家角色、演讲家角色……演绎好这多重角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自己心灵的大门。
(二)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
有句话说的好:“让所有的云朵都见阳光”,而笔者在教育在线网上明确提出自己的教育理想是“让每一片叶子都翠绿”。笔者的处女作书名是“没有孩子是”困难学生”。仔细想想,这三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明确化,蕴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是——赏识。
周弘的“赏识教育法”明确提出:永远坚信孩子能行!
有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其实就是,学生行与不行,是否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都需要教师积极的鼓励和欣赏,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一句“你能行!”、“你真棒!”看似简单,但是学生时不时地从老师那儿听到这看似简单的“欣赏”,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从中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快乐感觉,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班主任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就不能吝啬于夸赞、表扬、激励;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应该每天微笑着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而不是动辄用食指去指责学生。大拇指,塑造好学生;食指,制造出“困难”学生。
(三)在理解中管理
好学生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爱”出来;优秀的班集体不是靠单纯的“严”出来的,而是靠“理解”。班主任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身处地,就能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见解、问题、缺点,甚至是错误;班主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严爱相济,用真情、真爱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
“严师出高徒”中的“严”是有前提的,必须以师爱为前提,而这师爱又应该是为学生所认可的,这严厉是偶尔为之的。缺少了师爱的所谓严厉,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考试分数,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厌倦学校,厌倦老师,而这种“严”无疑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隔离和封冻起师生沟通的最优渠道。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在《幼儿潜能开发》一书中写道:“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班主任如何把每个学生巨大的潜能挖掘出来?需要用师爱——智慧的师爱去理解去点拨每个学生。切记不要做喋喋不休的班主任,不要做失去本真的班主任,不要做打骂学生的班主任(哪怕是带着“为学生好”这一类美丽的借口),不要做自以为是的班主任,也不要做保姆型的班主任。
一味地去管理学生,少了理解,就是用一种无形的力量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又谈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综上所述,走进学生的心田并不难,只要对学生心胸开阔一点,师爱博深一点,欣赏多一点,理解多一点,与学生心灵的距离就会近一点,再近一点,直到实现零的突破——那是每位班主任最美好的愿望。
(四)排学生之“忧”、解学生之“难”
主要表现在:学生成绩上的忧,担心学习跟不上,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能力差异上的忧,如别人的能力强,自己不如别人等。这些忧长期闷在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因此,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心谈心,说出自己的心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从思想上确实感受到:班主任的心中有个我。
此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习上、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品行上的性格上的孤僻等。因此,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注意微小的变化,给学生献计献策,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产生行为上的优势:班主任的心中有个我。
总之,班主任工作只有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实现课题实验研究的最终目的——让每个学生都热爱学习,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基础和能力。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怎么办
名言: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巴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