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危机就是商机
24697600000012

第12章 股票天使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Peter Lynch)是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连续13年复合收益率达到29%,基金从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

不能说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靠运气,是景气的市场助了他一臂之力,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全球的经济都不景气,严重下滑,他在这个时候还能够继续聚财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多年的投资生涯已经使他拥有了一套属于他自己获取财富的牢固方法。

金钱的主人

当下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拜倒在金钱之下、拜倒在权力之下,相当一部分人沦为了金钱的奴隶。正好比“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钱没了”,没有钱人们感到恐惧,感到痛苦。虽然人人都明白钱就是一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可是人们为了它手足相残的有、道德沦丧的有、背信弃义的有……仅有少数人能够支配金钱,成为金钱的主人,真正发挥金钱为人类的发展服务的作用。

财富有很多种,人的幸福是一种财富,人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当然,人手中的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名副其实的财富。在人们眼里,这位世界最著名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彼得·林奇就是财富的化身,因为他说的话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有史以来最赚钱。人们都说,如果在1977年投资100美元该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时间内会变为2.8万美元,增值28倍。

美国纽约的华尔街是金融恶魔占据之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很难感受到正常的心境,人们总是骚动不安、心神忐忑地盯着他们手中的股票。一夜暴富的和一夜一贫如洗的人他们的心脏都会经历人生最大的一次跳动,一夜暴富的疯掉,一夜一贫如洗的死掉(在美国的股灾中,每次都有很多人自杀)。林奇是股市大潮中一个少有的心态平和的人,大有“我笑他人看不穿”之意。在他看来股市调整的时期只是调整投资方略的一个时期,就好像走路要两只脚交换着走一样,只用一只脚走路,“走”不了多远就会跌跤,股市调整的时期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对股票、对金钱、对财富完全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总觉得该来的总会来。正是在这样平和的心态下,他才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而且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人到了巅峰时刻很难把握住平衡的感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时,洪秀全率领浩浩荡荡的农民军节节取胜。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他们不再斗志昂扬,而是享受在花天酒地之中,结果他们内部大乱,互相厮杀,仅仅几天,洪秀全一手建立起来的太平天国就失败了。林奇在处在他事业上的巅峰时刻的时候,他没有醉心于取得的成就,也没有趁热打铁继续前进的野心,他平平静静地选择了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面对外界的吃惊,他知道他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知道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但他却很理智,“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待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

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让别人也成为了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金钱的主人。

风波骤起

那样一个干干脆脆离场的人,曾经悄无声息地缔造了股市的传奇和神话,人们一度称他为华尔街最伟大的投资家。在投资之路上,他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平和的心态,在稳中求胜。他在纤毫小事中觅先机,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

当他进入麦哲伦基金工作的时,他得到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为了作出些成绩,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五六百家。即使少的时候,一年也至少走200家,至少阅读700份年表。他每天要在办公室工作12个小时,每天午餐都会见一家公司,每天要听200个经纪人的意见,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还要将2000家公司检查一遍。这样的工作量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而且要事必躬亲。这样长期的工作和研究,使林奇对投资掌握了一些方法,在他的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的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他成为华尔街股市的超级大赢家。

他退休之后,人们为他放弃巅峰的地位而惋惜,但他始终是人们心目中财富的化身。原本人们以为,他的离去会使他把英雄的形象永远的留给人们,事实却不是那样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收到危机的震荡的时候,林奇从1999~2004年,累计收受了证券经纪商价值1.5948万美元的门票,并且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经过三年持之以恒的调查后所披露。这件事在华尔街掀起了骚动,他的名声也因此收到了伤害。

这是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因为林奇拥有亿万的财富,并且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他在连续6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对慈善事业捐款500万美元,总共捐款总额3000万美元。这3000万美元和1.6万美元的差距是何其之大!林奇如此大方,却又贪图小便宜,明知道这些门票是经纪公司免费送的,而他还是向下属索票,这是不对的行为。

林奇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因此对这件事富达支付800万美元的罚款,而他则同意按照证监会的要求退回1.5948万美元(门票价值)并支付4138美元的利息。但这还不是最终结果,他的下属为了给他那些票违反了投资银行法,在被SEC查证之后,不得不离开富达,而且终结了交易员生涯。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很多大企业纷纷裁员来减小成本开支,林奇索票的事件致使他的下属离开富达,致使他的下属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虽然林奇的下属为他的贪图小便宜行为付出了代价,可是他们也应该进行反思,如果他们也能够像林奇一样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向金钱低头,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现在的林奇离开了交易大厅前线的工作,可他依然是富达的副总裁,负责着公司的业务。他的投资才华不能够否认,他就是一个奇迹,一个投资界中的奇迹。

他就是一个奇迹

1944年1月彼得·林奇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他的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从事金融行业。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林奇10岁那年,他父亲因病去世,他们全家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在家庭出现困境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的工作不仅使他挣到了钱,而且在高尔夫球场他还很有心机的学习到了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听来的关于股票市场的知识和投资之道。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加上家里贫穷的生活条件,就有了拿钱去投资股票,进行赚钱的意识。后来,他考上了宾州大学沃顿学院,并且也没有放弃球童的工作,因此他还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

人们的生长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能够专心学习,不惜三迁家门,后来孟子终于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儒家大师,至今孟母三迁的故事还广为流传。在沃顿商学院学习的经历对林奇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学校里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但是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看似与股票投资密切联系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选修了一些社会科学、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等课程。因为他觉得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这些也初步形成了林奇躬其一生的股票的投资之道。

大家都知道投资界从小就显示出投资才华的巴菲特和罗杰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进行买卖,进行投资。林奇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胆量涉足投资领域。直到大二的时候,他才决定用打工挣来的一笔不小的收入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在上学期间,他还曾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做暑假实习生。刚开始,他从高尔夫球场上学习股票投资知识,现在他亲自实践股票投资,这对他的投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两次进行环球旅行的罗杰斯在投资之道上形成了异曲同工之妙—注重在股票投资中实践调研的作用。

等到他毕业服完兵役之后,1969年,他作为金融商品分析师正式成为富达的一名员工。又几年,1974年,他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得以有机会接触到证券市场的最前线。他除了不断走访公司,收集情报,从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资领域之外,还注意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与实践相对应,为以后的真正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了8年的历练,他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进入了他事业飞黄腾达的时期、进入了使他名声远扬的时期。在他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里,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

财富哲学

“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心态平和,他注重实践,他取得了光辉的业绩,《时代》因此评他为首席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的投资之道在一个新的境界—把投资看成一门艺术,他看重的是个股的品质,以价值投资为根基,形成了实用投资策略。在投资比赛中他获得了极大的名誉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