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常识悦读
24697000000057

第57章 科举制度对普及教育起到了什么作用

科举制度对推动文化进步、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促成了中国历史上世世代代的"读书热"。历朝历代从上到下都劝学向善。宋真宗赵恒亲自动手写了尽人皆知的《劝学歌》:"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从,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神童诗》中也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自少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些劝学诗,固然利禄当头,但它在客观上促使人们读书学习。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交通闭塞、幅员辽阔的大国,要想推动文化教育该有多么困难。但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无论通衢大邑,还是穷乡僻壤,凡有人烟处,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读书。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不也是科举催生推动的吗?几千年来中国人从小就学习,背诵道德文章、诗词歌赋,练习书法。盛唐时曾出现过"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的世代延续、潜移默化,提高了中国人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养成了中国人宽容、高雅、平和、自尊、幽默、睿智的民族性格,不能说与科举制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