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袁清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它的前身是1616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称帝,始定国号大清袁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袁开始建立在全国的统治。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清朝在18世纪中《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域西到今巴尔喀什湖、楚河、塔拉斯流域、帕米尔高原,北到戈尔诺尔泰、萨彦岭,东北至J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到西藏。在广阔的疆域内,中国各民族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并成为亚洲头等封建强国。之后袁由于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封建统治发生了危机。清朝共历12帝,包括努尔哈赤,其中鸦片战争前愿帝。咸丰帝1821年至1850年在位,是一位大清帝国历史转折时的帝王。清朝前期尽管仍是亚洲头等强国袁但与西方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袁已经明显落伍了,这时的大清王朝无论其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科技都落后于西方,只不过徒具庞大的身躯而毫无生机袁昔日领先世界的地位早已荡然无存袁中国近代落伍受辱的历史在这时已经注定了。
史学探究
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与变化
中国农民最早交纳赋税开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初税亩”是我国古代开始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征收田赋的开始,“初税亩”首创了按土地面积向土地的主人征税的新税制,从而开始了我国长达2600年按土地征税的历史。在这之后赋税制度历代都进行改革,其最主要的改革有四次:唐朝的租庸调”和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唐朝租庸调”以丁为收税单位,这种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方法,把田租、力庸、户调三种赋税结合起来,而输庸代役”由徭役征调局部转向实物征收,避免劳动力与土地脱离,有利于生产发展。第二次重大改革是两税法”。“两税法”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依据土地资产多少,按贫富决定等级‘,‘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口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以实物为主的两税法”比实物力役并重的租庸调”是一个进步,表明政府放松了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第三次重大改革是明朝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改按户丁派役为按地丁和丁粮派役,把一部分差役摊到地亩里征收,这是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无论田赋和徭役一律改为征银。“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赋役,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作为交换货币在明朝中《越来越重要。“一条鞭法”上承唐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制,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第四次重大改革是清朝康熙和雍正时期逐步实行的摊丁入亩”。从此,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人头税基本上被废除,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削弱。纵观四次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比以前有所进步,但始终逃不脱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过一段时期就反弹的这种被称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国农民长达2600年的皇粮国税”最终于180在2006年彻底结束。
入关后统治政策
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和统治中原地区,调整和采取了一些积极的统治政策。首先,大力笼络关内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清军一入关,就改变过去以明为敌的政治策略,采取各种手段,大力笼络关内汉族地主,联合北方旧明势力,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其次,宣布减免赋税,注意恢复生产。为了笼络人心,恢复生产,稳定统治,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即下令免除厉民最甚”的明末三饷”等项加派,宣布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再次,严明军纪。入关之前,清朝统治者已注意约束军纪,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就与诸将誓约野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这种三勿”政策收到明显效果。此外,严禁贪污。规定野此后官吏犯赃,审实立斩。”严禁宦官专权,革除明朝厂卫弊病。这些政策措施都受到人民欢迎。
清军入关后也采取了一些消极的统治政策,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效果,因而受到人民的抵制和反抗。首先是剃发令”。清朝统治者认为,汉人只有剃法,改从满俗,才是真心归顺《‘剃头之令’不遵者斩”,表示异议的杀无赦”,大大激化了民族矛盾。其次是圈地”。清军入关后,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凡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往往弄得人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被圈的土地,分配给皇室、王公、八旗官员和旗丁,这些圈地都叫旗地。再次是强迫汉人投充”和严申逃人法”。为了补充田庄的劳动人手,清朝强迫当地汉人投充”,凡在京城300里内外,满洲贵族任意逼迫汉人投充其旗下,成为满族官员的庄丁,成为他们奴役剥削的奴仆,这些新庄丁没有人身自由,甚至可以被任意买卖。因此,出现大量逃亡《‘入主以来,逃亡已十之七”。为了防止逃亡,清政府一再严申逃人法,对逃亡者严加处分‘《所属官员从重治罪,窝逃者置之重刑”,右邻不行首告者,也要治以重罪。清政府的这些掠夺、奴役、高压政策,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引起人民强烈的反抗斗争。
南明福王政权
南明福王政权是明朝灭亡后明朝皇族建立的第一个偏居江南的政权。1644年5月15日,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菘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这个政权一开始就充满矛盾,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极力拥戴福王,东林党人则认为福王行为不端,不愿拥立。南明小朝廷一开始就仇视农民军,以农民军为敌,以马士英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对史可法等人持排斥态度,史可法无奈,在朱由菘即位的第二天,自请督师,朝政有马士英把持。史可法积极准备抗清,他派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率十余万军队驻扎在庐州、泗水、淮北、临淮等地,以保卫南京,这就是江北四镇”,但这个小朝廷在阉党马士英操纵下,十分腐败,搞得人心浮动。1645年正月,史可法准备北伐,派高杰出兵开封,以收复河南失地,睢州总兵许定国杀死高杰,黄德功乘机袭击扬州,互相火并。3月,清军从归德分两路向南进攻,总兵李成栋降清,引导清军向江南进攻。这时,镇守武昌,拥有七八十万军队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兴师东下,进逼南京,马士英急调刘清泽、黄德功等部截击左军,又调史可法回南京防守。史可法刚到浦口,左良玉病死九江,左军停止进军,史可法进驻扬州。4月15日,清军围扬州,史可法传令各镇兵马援守,竟无人响应,扬州总兵李棋凤、监军高歧凤投降。史可法孤立无援,坚守孤城十余天,清兵以大炮轰开城池,史可法拔剑自刎未成,为清兵俘获,以身殉难。清兵进入扬州进行野蛮屠杀,清兵屠城十日,被杀居民数十万,扬州成为一座空城,历史上把这一浩劫称为扬州十日”。5月,清军占领南京,朱由菘逃到芜湖被俘,押到北京被斩首,弘光政权灭亡。
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
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军入关后由于采取高压政策,强迫人民剃发而引起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1645年6月,多铎派方亨到江阴任县令,方亨刚到就清查户口,强迫人民三日内剃发,又有沼书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语,引起城乡人民的强烈反抗。四乡农民十余万纷纷来到县城示威,群情激愤,齐呼头可断,发不可剃”,群众杀掉知县方亨,公推本县典史陈明遇为城主,原典史阎应元为将,部署城防,准备迎敌,降清将领李成栋率兵10万及降清的刘良佐部共20万,列营数百,围城数重。江阴人民在阎应元等领导下袁坚守三个月袁英勇作战袁击退大批清军几次进攻袁也粉碎了清朝的屡次诱降阴谋,击毙清军7万多,给清军从来未有的重创,给清朝统治者沉重打击。清军运来大炮二百余尊,集中轰城,8月21日城墙崩塌,江阴失陷,陈明遇、阎应元等率众巷战,全部壮烈牺牲。凡守城81日,无一人投降,城中死9万余人,城外清军死7万多人。清军占领江阴后,对这个拥有20多万人口,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城镇进行屠城三日,杀人17万之多。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惊心动魄,可歌可泣。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是嘉定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强行推行剃发政策而遭到清政府的三次血腥屠杀。1645年,清朝嘉定知县张维熙强迫人民剃法,激怒了城乡各地人民,他们迅速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起来,赶走了知县张维熙,烧毁前来镇压的清军船只,打退了清军,共推举进士黄淳耀和明左通政侯峒曾为领袖守城,周围乡勇来援者10余万,全城人民坚决坚守嘉定城。清军李成栋领兵围城,人民千方百计守御,死守12日,后因连下大雨,土筑城墙倒塌。7月4日李成栋乘机攻进城内,侯峒曾赴池死,黄淳耀自缢而死,李成栋纵兵在城内进行第一次大屠杀。清军退出后,一个叫朱瑛的抗清义士重举义旗,再占县城。7月下旬清军攻破嘉定,进行了第二次大屠杀。8月中旬,一支明军反攻嘉定失败,清兵进行第三次大屠杀。清军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一个半月内进行三次屠城,被杀者不下20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鲁王政权
鲁王政权是明朝灭亡后又一个南明小朝廷。1645年6月,浙中义士公推张煌言等人去台州迎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组织政权。鲁王政权以张国维、孙嘉绩、熊汝霖为阁臣,拥有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但鲁王政权与唐王政权互争真伪,不能合作。在鲁监国的旗号下,钱肃乐率领的义军向南收复了福建的长乐今闽侯)、永福今漳平西南)、兴化、海口、福安等地,朱以海一度进驻福宁州。清兵南下,鲁监国政权的地盘相继失去,1646年6月,清军进攻绍兴,方国安望风而降,温州、台州、金华相继陷落,鲁王在张名振保护下浮海南逃。1649年9月,张名振等迎鲁王北上,占据舟山岛,1651年,舟山被清军攻破,张名振、张煌言护卫鲁王南下金门、天台。1653年,大臣张煌言劝说朱以海去掉监国名号,接受永历政权的辖制。
唐王政权
唐王政权也是一个南明小朝廷。1645年6月,弘光朝镇江总兵郑鸿逵、南安伯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建元隆武。唐王政权得到各地义军的拥护,明湖广巡抚何腾蚊招抚了李自成部将李过、郝摇旗、袁宗第等及左良玉的旧部,号称荆襄十三家军,这时也投靠唐王政权,在隆武的旗帜下,各派抗清力量却无法联合起来。唐王政权的军权完全掌握在郑芝龙手里,而郑芝龙则无心抗清,他之所以拥立唐王,只不过是借其旗号为自己争夺权力,他拥有20多万军队,既不主动出击敌人,也不支援各地义军的抗清斗争。首辅黄道周挺身而出,请求督师北伐,由于郑芝龙的百般刁难,不给军队,又不给粮饷,黄道周在进军途中兵败被俘,不屈而死。1646年秋,福州失守,唐王逃到汀州,被清军俘杀,隆武政权倾覆,郑芝龙降清。
桂王政权
桂王政权也是一个南明小朝廷。1646年11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魁楚、湖广总督何腾蚊等拥立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改元永历,永历政权的主要地盘在广西,由于先后得到大顺军和大西军的支持,坚持时间最长。李自成牺牲后,大顺军尚有40余万,分为两支,一支由郝摇旗、刘体纯率领《一支由李过、高一功率领,在荆襄地区继续坚持斗争。1645年秋,大顺军与唐王政权结合起来,后来与桂王政权结合,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孙可望也归附永历政权,永历政权是明朝官府和明末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的体现袁然而由于不同派系的农民军之间袁官兵和农民军之间,矛盾重重,大大削弱了抗清的力量。1651年,桂林丧失,永历政权在广西无立足之地,朱由榔依附孙可望、李定国,辘转于贵州、云南。孙、李两人争夺权位,1655年李定国奉朱由榔至昆明,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功绩,由贵州进攻云南,被李定国打败,孙可望向清军投降。1657年,永历政权由昆明退到保山,又退到腾冲。1659年,朱由榔又逃到缅甸。1662年春,缅甸当局把朱由相皎给清军,吴三桂在昆明将朱由榔用弓弦绞死。李定国得到这个消息悲愤而死,坚持了十几年的永历政权灭亡。
李自成余部的抗清斗争
李自成余部在李自成牺牲后仍坚持抗清斗争。李自成的将领郝摇旗、刘体纯率领的十余万人抵达湘阴归明将何腾蚊指挥《由李过、高一功率领的三十余万抵达常德归明将堵胤锡指挥。1646年春,何腾蚊与大顺军英勇抗击清军,多次打败清军,使清军一时不敢南进,唐王政权覆灭后,他们又支持桂王政权。1647年,何腾蚊率郝摇旗等部退守衡州,又转移到桂林,李过等部退守川东。同年11月,郝摇旗等部在全州大败清军,清军被迫退守湘南袁逐渐形成全国性抗清高潮袁后清军大力围剿袁形势逆转。1650年袁大顺军的战斗力大受损失,原40万农民军只剩下几万人,李过病死,高一功由广西进入贵州的途中袁受到孙可望的袭击而战死袁余部在李来亨等人的率领下向巴东进发。1651年冬,李来亨、郝摇旗、刘体纯等率领的大顺军先后转移到巴东一带,重建抗清根据地,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夔东十三家
夔东十三家即川东十三家。在大顺军抗清斗争失败后,李自成余部荆襄十三家仍在坚持战斗,与南明联合后,抗清形势迅速好转,后由于南明王朝的排挤和牵制,农民军连遭挫折,李来亨、郝摇旗、刘体纯、袁宗第等转移到川东以后,与当地农民结合起来,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组成为夔东十三家军,拥立明韩王坚持抗清,抗清队伍从几万发展到几十万,活跃在巫山山区,不断打击清军。桂王政权覆灭后,1662年,清朝集中兵力围剿夔东十三家军,袁宗第战死,当清军大举进攻云南时,刘体纯、李来亨等率军由水路进攻重庆,以牵制清军,全蜀为之震动。李定国失败后,清军集结重兵向大顺军扑来,刘体纯、李来亨等率农民军浴血奋战,给清军以沉重打击,终因寡不敌众,郝摇旗被俘不屈身亡,刘体纯在与清军苦战中力竭自杀,李来亨退守茅麓山九莲坪。1664年8月,李来亨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大西政权的抗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