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朱厚熄1522年至1566年在位,在明代不是皇帝的儿子做了皇帝的只有他一人。朱厚熄即位,礼部制定世宗即皇位的礼仪,一是遵循皇太子嗣位旧例,遭到朱厚熄的反对曰二是以尊孝宗为皇考继承皇位,朱厚熄三次驳回。新进士张璁上疏,提出继统不继嗣之说,继嗣必须是父子,继统不一定是父子,这场争论历史上把它叫做议大礼”。“议大礼”的直接后果是官僚队伍的改组,首辅杨廷和无法与朱厚熄相处。嘉靖三年上疏离任,随后又有两个阁臣离任,这次变故是对老的官僚集团的打击和新的官僚集团的培植。
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嘉靖时发生的宫女叛乱。嘉靖崇尚道教,力求长生,1523年,他在乾清宫等处祷祀,曰夜不绝,从此开始道教活动。道家追求长生,主要手段是炼丹,为炼丹药,要取少女多人选用,1542年嘉靖选8至14岁少女300人入宫,这些宫女都是嘉靖宗教活动的受害者。10月21日,朱厚熄宿于他宠爱的妃子曹氏宫内,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几个宫女密谋趁机把他勒死,杨金英用绳子套住朱厚熄的脖子,用抹布蒙住脸,按住身子,两个宫女各拉一端,但由于过分紧张,绳套系成死结,朱厚熄得以不死。一宫女见事不成,报告了皇后,杨金英等16名参与此事的宫女都死于酷刑。经审讯,此案与端妃曹氏、宁嫔王氏有关,曹氏、王氏被处死,是年为壬寅年,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壬寅宫变”。宫女造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严嵩专权
严嵩专权是明朝嘉靖帝时的大臣专权事件。严嵩在嘉靖朝为官40年,入阁20年,担任首辅15年。1528年,严嵩担任礼部右侍郎。1542年,严嵩入阁,两年后严嵩担任首辅。严嵩子严世蕃任尚宝少卿,横行公卿间,父子操纵国事,吞没军饷,致使东南倭寇和北方鞑靼骚扰更加严重。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锦衣卫经历沈炼批评严嵩最严厉,两人先后被处死。1562年,严嵩年过80,日益昏聩。直接导致严嵩倒台的是一个叫蓝道行的道士,自称能请神仙,借神仙附体列举严嵩罪状,朱厚熄不放过代仙行道的机会,把严嵩罢官,严世蕃下大理司狱讯问,最后被处死,严嵩倒台。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条件。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农产品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推广。农业经济作物的推广,一方面为家庭副业和手工业提供了原料市场,另一方面缩小了粮食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同时,棉纺织业和丝织业都有很大发展,突出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脚踏纺车和轧棉搅车,其产量相当于元朝的几倍。有些地方纺织业已不是作为副业,如松江地区,所产棉布衣被天下”,棉纺织业已成为农家的主业。家庭手工业品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商品化。其次,民间独立的手工业发展。明朝手工业在冶炼、纺织、造船等方面都有提高。明朝中期以后,政府规定工匠征银,许多工匠可以不再服徭役,其技术和产品更多地投入市场。江南地区丝织业很发达,有些地区丝织业与原料生产业分化,丝织品和原料都已成为商品。再次,工商业城市繁荣。明朝的工商业城市,除北京和南京等大城市外,出现了许多以某种行业著称的市镇,如江西景德镇的制瓷、铅山的造纸、湖北汉口的商业等。特别是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五府地区,新兴的工商业市镇更多。另外,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商人数量增加,于是商人们便在各地设立会馆,组成各种商帮,从事转运贩卖各种农产品,出现了徽商和晋商。因为当时手工业作坊的产品要靠商人进行推销,商业资本的发达,标志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区一部分雇佣工人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也开始以白银计价。这一切变化说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萌芽的转化。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明朝中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地区尤为突出,这就为资本主义萌芽,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一方面必须出现较大的作坊主和商人,即拥有较多资金积累的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也要有和生产资料脱离,并在人身上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一方是把别人的劳动力当商品来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去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就产生了。当时在苏州地区有许多机户,有些机户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就要购买织机,并雇佣更多的工人。有的机户已有几十张织机,雇佣几十个工人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同时,在苏州还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就有几千个技工和几千个染工。他们多数是因为贫困破产,失去生产资料,自己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他们完全与生产资料脱离,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了。他们与机户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技工出力”,所得报酬是计日受值”。这说明机户与技工的关系已经是商品货币关系了,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总之,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还是比较脆弱的,同时资本主义萌芽本身也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气息,雇佣工人一般不能摆脱封建行会和封建国家的控制。另外,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也很缓慢。因为它要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和摧残,而且处于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所以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发展,只是参天大树下的幼苗”对社会影响不大,更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使中国富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几乎同时,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长成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形成浩瀚的森林”,这就是欧洲近代后来居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近代则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张居正改革和明朝中期的农民起义
张居正改革和一条鞭法
张居正改革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场重要的改革。张居正1567年入阁,1572年任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由他主持,前后当政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在历史上的作用超过明朝任何一位阁臣。政治上主张以尊主权,得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借此加强君主权力。他强调用人唯才”,官吏的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裁减了许多冗官。用名将戚继光驻守蓟门,用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颇见成效。
“一条鞭法”是明朝中《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当时赋役繁苛,豪门大户隐丁瞒丁,权贵享受优免,农民大量逃亡,阶级矛盾激化,国家税源枯竭,为稳定封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开始改革赋税制度‘《一条鞭法”是这些改革的总结。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内容是: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将均徭(杂役)、里甲正役)与两税夏粮和秋粮)合而为一征收,改按户丁派役为按地丁和丁粮派役,把一部分差役摊到地亩里征收,这是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无论田赋和徭役一律改为征银。“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赋役,减轻了劳动人民的负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作为交换货币在明中《越来越重要,简化了赋役征收程序。“一条鞭法”,上承唐两税法,下启清摊丁入亩”制,是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
土地失额,人口脱籍
“土地失额”人口脱籍”是指农民失去土地和人口脱离国家掌握的户口,封建国家是否强大,中央集权是否巩固,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土地和人口的掌握。从英宗正统到宪宗成化的50年间,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使朝廷掌握的土地失额”《‘人口脱籍”,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物质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手段和财产形态‘《土地失额”使封建国家失去对土地的控制,土地被大地主占有,失去土地的农民或者逃亡他乡,或者成为大地主的佃户,脱离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造成人口脱籍”。由于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在籍人口受到的赋役剥削日益加重,他们无法忍受,继续逃亡,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叶宗留起义
叶宗留起义是明朝中期的矿工起义。1442年,叶宗留聚众千余人,潜入福建境内的仙霞岭地段封禁”山区采掘银矿,遭官府追捕。1444年,福建参谋竺渊追捕矿工,反被矿工们抓住打死,这样矿工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叶宗留聚众商议,起义造反,《宗留称王,率领起义队伍进攻江西永丰镇。明朝调集一卫两所的官军和六县地主武装前去镇压,被起义者打败,但是叶宗留队伍中出现了叛徒,损失很大。1447年,叶宗留再次起义,队伍很快壮大,起义军转战各地,控制了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叶宗留与福建的邓茂七起义军相呼应,兵分两路,一路复入福建,一路攻占车盘岭今江西铅山东南),并以此为根据地,从者益众,浙、闽震动。1448年,官军镇压福建邓茂七起义,叶宗留部在黄柏铺阻击官军,展开激战,官军死伤过半,叶宗留冲锋在前,在作战中牺牲,部众由《希八率领,继续战斗。
邓茂七起义
邓茂七起义是明朝中期发生在福建的一次农民起义。1448年,邓茂七在福建领导农民起义,队伍万余人,又与尤溪炉主蒋福成率领的起义军会合,攻克沙县,在陈山寨建立政权,邓茂七称铲平王”。官军分两路镇压,一支由江西入闽,一支由浙江入闽,由江西入闽的官军,遭到叶宗留起义军的阻击而失败,郑茂七乘机打到泉州,活捉了泉州知府,数月之间队伍发展到几十万。1449年正月,官军加大了镇压力度,起义军中的一些不坚定分子投降,并引诱起义军下山,邓茂七在进攻延平时,被官军伏击,起义军大败,邓茂七被流矢射死。失去首领的起义军余部拥邓茂七侄子邓伯孙为盟主,邓伯孙在沙县附近被俘,起义失败。
刘通、李原起义
刘通、李原起义是明朝中期在荆襄山区爆发的一次流民起义。1464年,荆襄流民在刘通领导下在湖北房县起义,自称汉王”,以石龙为参谋,建年号德胜”,起义军攻打襄阳、邓州、汉中等地,各地流民群起相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1465年,朝廷发动军事围剿,但刘通看到官军势大,打算突围进入陕西,由于官军阻击,没有成功,刘通等将领被捕,起义军遭到重大损失。石龙率领1000多人突围西走,转入四川开县以北、陕西紫阳以南的大巴山区,最后被镇压下去,荆襄流民第一次起义失败。1470年10月,以李原为首的荆襄流民再次起义,自称太平王”,依附起义军的流民达百万。地方官府多次派兵围剿都未能奏效,朝廷派项忠主持湖广、河南及荆襄地区军务,项忠采取招抚政策,李原起义军逐渐孤立,然后,项忠以二十五万大军分八路发起进攻,李原在竹山县与官军作战时因山洪暴发不幸被俘,起义失败。
杨虎、刘六起义
杨虎、刘六起义是明朝中期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1509年,杨虎在北京以南霸州、文安等地领导农民起义,第二年10月,文安人刘六、刘七兄弟也在霸州领导农民起义,他们与杨虎领导的起义军联合,推杨虎为首领,把明朝中《农民起义推向了高潮。起义军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他们组成以骑兵为主的队伍,一昼夜行军数百里,势如疾风,迅速攻占北直隶和山东二十多个州县。1511年,起义军兵分两路,西路由杨虎率领挺进河南、山西,杨虎在河南东部牺牲。东路由刘六、刘七率领在直隶、山东与明军激战,曾三次进逼北京,威胁明朝统治中心,使统治者发出丧乱之惨,乃百十年来所未有者”的哀鸣。次年5月,刘六死于湖广。7月,刘七牺牲,起义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因发生在京城附近,对明朝统治者的打击是相当严重的。
海盗之患
海盗之患是海盗勾结倭寇在中国沿海武装走私形成的祸患。1540年,福州人王直等占据浙江东南海面的双屿岛,引日本人走私,在海上抢掠,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海盗。倭寇和海盗勾结在一起,成为明朝的一大祸患。1547年,朱汍巡视浙江、福建,严令禁海,朱汍心怀禁海决心,在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打了几次胜仗,一次就杀海盗头子96人,结果,他却被指控擅杀,嘉靖也相信这一指控,朱汍感伤之极,后服毒自杀。朱纨死,对朝廷内外大臣震动极大,不敢言海禁事。总督兼江浙巡抚胡宗宪指挥官军平定海盗,海盗徐海战败,投海死,王直被海盗奉为盟主,离开双屿山后,聚众松江附近,松江成为倭寇、海盗最主要的据点。胡宗宪招抚王直,王直投诚,但有人诬告胡宗宪接受海盗贿赂,胡宗宪自顾不暇,王直被处死。1563年,胡宗宪被罢官自杀,成为江南总督任上第二个死难者。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来表达自己决心消除倭寇之患的志向。1555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任参将,抗击倭寇,他深感明军战斗力缺乏,在浙江金华府义乌招募3000多人,加紧训练,加强部队的纪律,这支军队被人们称为戚家军”,成为抗倭斗争的劲旅。1561年,倭寇一两万人乘几百艘船进犯浙江,戚家军在浙江九战九捷,倭寇惨败,闻风丧胆,扫清了浙江境内的倭寇。1562年,福建告急,戚继光率军赴援,先攻横屿,破倭寇老巢,全歼倭寇2600多,再攻牛田、兴化倭寇,戚继光连夜追击,一连攻下60营,此役,扫平三处倭寇,斩首4000多,福建倭寇所剩不多。1563年,又一批倭寇到达福建,攻占兴华城,总兵俞大猷和戚继光共救兴化,戚继光首先破城,斩杀倭寇2200多人,戚继光升任福建总兵。1564年,福建境内的倭寇都被戚继光消灭和驱逐。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在广州潮州歼灭准备逃往海外的倭寇。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大小80余战,杀倭万余人,基本上荡平倭寇之患。
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