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表
2469600000044

第44章 明朝(1368年至1644年)(1)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袓朱棣迁都北京。明太袓朱元璋在位期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强化了皇权,推行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奠定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明成袓朱棣即位后,通过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往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明王朝出现了政治基本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的局面,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中国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明朝疆域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后退至辽河流域),西界初在河套西喇木伦河一线后退缩至长城),西北初年到新疆哈密后退至嘉峪关),西南包括西藏,东南至海及海外岛屿。中期开始走向衰落,宦官专权和土地兼并日益加剧,赋役征派不断加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兼之卫厂等特务组织进一步加强,统治日渐黑暗。这中间虽有张居正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社会矛盾暂时得到部分缓和,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始终不能解决。正当明朝内部矛盾交织尧斗争激烈尧国势衰落之际袁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崛起,构成了对明王朝的严重威肋、,进而向明王朝展开了攻势。为了对付女真的威肋、,明王朝加重了对人民的征敛,广大农民无法生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明朝共历16帝,276年。

明朝是我国在世界大舞台上由领先到逐渐落伍的一个转折期。明初国力强盛,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但由于封建专制的遏制,这种萌芽一直处于微弱状态,未能发展起来,相反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则迅速成长为幼苗“大树“森林”,先进的中国开始被西方赶上并进而被超越。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对人才也是极大的扼杀,禁锢了人的思想。闭关锁国政策、程朱理学的束缚、专制集权的空前加强,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我们这个古老帝国的政治肌体,走向衰落是必然的。在自然科学方面,明輒南现出如徐光启、李时珍、宋应星等一批科技巨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

史学探究

澳门问题的由来

澳门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有文字可考的建制始于秦代,明清两代属广州府香山县管辖。澳门古称濠镜澳,在葡萄牙人入侵以前,已是一个对外贸易港口。1553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而得以入居澳门,以后又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租居澳门半岛的一部分作为固定居留地。明清政府在澳门设置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课税,有效地行使主权,但对葡萄牙人管辖范围也给予高度的自治权。19世纪中《以后,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和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下,葡萄牙人乘机拒交地租,驱赶驻扎在澳门的清朝官员和军队,又侵占澳门半岛全部,强占凼仔、路环两岛,从而占领了整个澳门地区。1887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葡国永居管理澳门,但未经中国首肯,葡国永不得将澳门让与他国。1987年,中葡在北京签蓴中葡联合声明》,宣布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期收回澳门。

中央综地方行政机构

明朝中央机构最主要的改革是废除中书省和丞相。1376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各部最高长官是尚书,另设左右侍郎各一人,这一重大政治变化,使权力直接集中于皇帝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实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御史台为朝廷主要监察机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后来改为都察院,长官叫御史,其主要职能是纠察弹劾百官。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明朝御史等官的品秩较低,但由于地位特殊,极受重视,对百官有威慑作用,另外,刑部主审讯,大理司复审和驳正。都察院、刑部、大理司合称‘三司法”,三司法不能决者送请皇帝决断。

地方政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为布政使司最高长官,掌管全省民政、财政事务曰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全省刑法,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按察副使等曰都指挥使司掌管全省军队。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是三个互相单行的机构,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布政使司隶属于吏部和户部,按察使司隶属于都察院和刑部,都指挥使司则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分别置知府、知州、知县。

五军都督府和卫所制度

五军都督府是明朝的主要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共掌军事。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的军队,这与分中书省权于六部是一致的。五军都督府只管理兵籍和军政袁不能直接统帅军队袁武职的升免和军队的训练归于兵部,军队调遣和指挥权则归皇帝。地方最高军事机构是都指挥使司,各地军队通过都指挥使司,总于五军都督府《各省军政通过都指挥使司,总于兵部。都指挥使司与都督府一样,也无调兵的权力,战时,兵部奉旨调兵,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官,统帅部队,战争结束,总兵官归还将印,军队归还卫所。

卫所是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百户所设百户一人,共112人《千户所设千户、副千户,管辖十个百户所,计1120人《卫设指挥使等,下辖中、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共5600人。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大部屯田,小部驻防。各卫所分属各省都指挥使司,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五军都督府统领的48卫《另一是京卫上直卫袁实际是皇帝的亲军。上直卫不归五军都督府指挥袁外卫辖于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卫所是管理军队的系统。镇守地方和带兵打仗是另一职官系统,总镇一方,以总兵、副总兵镇守曰分镇一路,参将、游击将军分守曰某一城池,由守备镇守。

明朝的学校,科举考试

明朝国家最高学府是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明朝的学校分为三类院中央国子监,地方府学、州学、县学和民间社学。官学中一律以吏为师,进入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其来源或是官员子弟,或是府州县学生员,有希望进入国子监的生员,只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入府州县的学生称生员,即秀才。生员前途有两个:一是选入国子监,一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试,在京师及各省举行,三年一次,因在秋天考试称为秋闱,乡试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层次是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三年一科,因考试在春天,称春闱,中第者称进士,第一名称会元。进士由皇帝主持廷试,也称殿试,第一甲取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只有一甲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不直接授官的进士入各衙门实习。考试的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写空洞的八股文,一切有用的知识都不涉及,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之道之中,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内阁制度

内阁是明朝的官署名称。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挑选几名文臣担任华盖殿、英武殿、文渊殿阁、东阁等大学士,协助批阅奏章,充当皇帝顾问。朱棣时正式设置内阁,成为位于皇帝与六部之间的一个办事处,设内阁大学士5至7人在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草拟沼令。仁宗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内阁大学士,阁臣权力逐渐大起来,到世宗时,夏言、严嵩轮流专权,内阁首辅代批圣旨,俨然成为真宰相,压制六部,阁臣朝位班次,俱在六部之上。

藩王建制

藩王建制是明朝实行以嫡长子继承皇位为基础的降等分封制。朱元璋把24个儿子封为亲王,就是一字王,亲王嫡长子封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子为郡王,就是二字王,郡王子孙依次分封为将军和中尉。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二子朱楝为秦王,藩国在西安《三子为朱榈为晋王,藩国在太原《四子朱棣封燕王,藩国在北京《五子朱樯封周王,藩国在开封《六子朱桢封楚王,藩国在武昌《七子朱榑封齐王,藩国在山东益都《八子朱梓封潭王,藩国在长沙曰九子朱杞封赵王,早死曰十子朱檀封鲁王,藩国在兖州。亲王有一定数量的亲军,少者3000,多者两万,同时他们对驻扎藩国的军队有指挥权。此外,朱元璋还派藩王统兵征战。朱元璋制定分封藩王的指导思想是重亲亲之义”,但与裂土封民的古代分封制不同,藩王在王府之外,不得干预地方民政,与地方行政机构不形成辖制关系。

宦官制度

朱元璋对于宦官的破坏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后来屡次提到,宦官只可服侍宫禁,不可假以权势,纵其狂乱,对宦官的品秩和待遇,官职也多以压制,最高不超过四正品,但他的一些具体做法,却对以后宦官制度的发展影响很大。首先,明朝宦官数量不断扩大,在机构上不断严密。其次,朱元璋还开宦官参与政事的先例。洪武十年,他派宦官核实征税,这是内臣奉旨行事的开端。朱元璋时,在宫内立铁牌,严禁宦官干政。朱棣时对宦官委以出使、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司礼太监掌握内外奏章、内阁拟旨后,要由司礼太监代皇帝批阅,才能下达,批阅时用红笔,所以叫红批”,开了宦官干政之端。英宗时宦官又插手司法、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司法部门。正统以后,皇帝昏庸,宦官便乘机弄权。景泰时建立了精锐的团营”,归太监节制,开了宦官总领京军之例。

迁都北京,两京制度

迁都北京是明成祖时的一项重大措施。朱棣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立有根基,迁都在政治上和心理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永乐以后的明朝和整个清朝一直在北京定都。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国都北迁,军事中枢与防卫的重点地区相近,便于加强和协调北边防卫曰从军事上考虑,从上古开始,中原地区的防御重点就在北方,长城的修建就是证明,迁都以后保证了北边形势的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江南地区经济处于领先地位,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朱棣解决这个矛盾采用两京制度,以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留都。迁都以后,各行政机构自然也迁往北京,同时又在南京保留了一套机构,在各机构前加南京二字。

锦衣卫和东西厂

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帝的亲军,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护卫皇宫和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实际是皇帝直接指挥的特务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设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北镇抚司专治刑狱,南镇抚司则专理军匹。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司法部门管辖。朱棣时设特务机构东厂,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立,镇压人民及官员中反对派,其长官称提督,宦官为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他们侦探到的情况,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设立西厂,也由宦官为统领,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诸王府边镇及南北河道所在,这样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通过这些特务组织,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员和百姓的控制。

司礼监

司礼监是明朝宦官十二监之第一监,也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明成祖时设宦官二十四衙门,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管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当差、听事各一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职曰设掌印太监一名,掌握内外奏章及御前勘合,内阁礼拟旨后,要由司礼太监代皇帝批阅,才能下达《秉笔、随堂太监无定员。从武宗时刘瑾监专权,批阅时用红笔,所以叫红批”,司礼太监开始专掌机密,批阅奏章,专制朝政,实权往往超过首辅。由于司礼太监权力重大,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司礼监的设置开明朝宦官专权的先河。从朱棣开始,宦官制度的发展,加强了对官僚行政权力的控制,是专制皇权发展的象征。

胡蓝之狱

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时期的一大冤案。明朝建立后,皇权与相权矛盾,使朱元璋深感不安,最初,跟随朱元璋的文臣武将多是淮西人,开国功臣,特别是淮西官僚集团,依势犯法,横行乡里,使尚不稳定的社会制度更加不稳定。为了限制权臣,1380年,朱胡元璋便以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伏诛,同时宣布废除丞相。其后,明太祖借此大兴党之狱,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杀韩国公李善长等,先后诛连和被杀3万余人,史称胡之党大狱”。1393年,以谋反罪杀蓝玉,死一公、十三侯、二伯,因蓝玉案被杀的人数达1.5万人,为蓝党大狱”。史称两狱为胡蓝之狱”,胡蓝党案前后达14年之久,诛杀4.5万人,勋臣、权臣被扫除殆尽。由于杀人过多,造成朝中无将的局面,对以后的政治斗争产生了不利影响。

空印案

“空印案”是1376年朱元璋针对文职系统官员的案件。明初,每年布政使司、州府县吏官员进京到户部核对钱粮、军需诸事,户部审核时,如发现钱粮不符,便驳回所报表册,令有关衙门重新填造,但有些地区因为道远,一些官员赴京师前,预先准备加盖官印的空白文书,遇户部驳回即改,以备不时之用。用这一方法解决了地方官的困难,但产生了欺瞒和不负责任的后果。后来,朱元璋发现这个情况,疑有舞弊,下令严办,凡携带空白文书的衙门,主印者处死,其他官员杖一百,发戍边区,实际上被杀的不止掌印官,稍有牵连者,就会被处死。宁海人郑士利上书讼其冤,复杖戍边,史称空印案”

郭桓案

郭桓案是明初惩办贪污的案件。1385年,有人告发户部右侍郎郭桓与北平布、按二司官员李或、赵全德等勾结贪污,遂兴大狱。朱元璋下令治六部左右侍郎以下京官及有关地方官员罪,死者达数万人。郭桓被杀,礼部尚书赵帽、刑部尚书王惠迪、工部侍郎朗麦至德皆因此案而死,朱元璋兴郭桓案,不但使官僚阶层,而且使整个地主阶级感到震惊。郭桓案是朱元璋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兴起大狱,用刑残酷,暴露出朱元璋的尖刻和狭隘。

建文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