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
24695500000022

第22章 智慧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1)

在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也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智慧,赞美着智慧,并渴望着智慧。可是在生活中,有的人知识丰富,而智慧不足,难有大用;有的人知识不足却无所不能,堪为大用。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

学会低头

有人问苏格拉底:“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很惊讶:“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尺多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人如何立于天地之间?”苏格拉底笑而言:“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呀。”无独有偶,被称作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年轻气盛的他,挺胸昂首迈着大步,进门撞在门框上,迎接他的前辈见此情景,笑笑说:“很疼吧?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的最大收获。一个人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说的“懂得低头”和富兰克林前辈说的“记住低头”,寓意深远,发人深省。“懂得低头”也好,“记住低头”也罢,实质都是告诫世人:“不论你的资历多深、能力多大、名望多高,在浩瀚的社会海洋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而已,无疑是非常非常渺小的。所以,你就应该在人生的舞台上唱低调,在生活中时刻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把奋斗的目标看高些。”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他不但“懂得低头”,而且能时刻“记住低头”的结果;富兰克林就是从昂首撞在门框上“懂得低头”,而且在前辈的启发下“记住低头”,并把它列入一生的准则之中,促使他后来大有作为。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人心高气傲,目空一切,习惯于装腔作势,横冲直撞,其结果,往往是到处碰壁,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就“懂得低头”的道理,领悟“记住低头”的真谛,所以,他就能事业有成,一帆风顺。而今最能说明问题的,则是关于待业人员求职谋生之事。特别是过去在国有企业当过干部的一些人,在今天下岗失业后总放不下“架子”,总不甘心做“劳力者”,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眼看快喝“西北风”了,“架子”还是放不下来。也有一些人本来文化不高,技术也不强,却把求职目标定得很高,工作要清闲,工资要高档,“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还在挑肥拣瘦。有些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想一步到位,可是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啊?相反,有些人就很现实,虽然本身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一开始却把目标定得较低,工作能适合自己就干,工资差不多就行。这就是“懂得低头”“记住低头”的智者。

“是金子总会闪光”,只要你能,只要你行,即使你总是“低着头”,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也会迟早发现你、重用你。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爬山,有的人在山脚刚刚起步,有的人正向山腰跋涉,有的人已信步顶峰,但此时,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请你千万记住: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时时警醒自己,时时记住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

“懂得低头”,不难;但能“记住低头”就不太容易了。有的人“懂得低头”的道理,但就是一到需要“低头”的时候就忘了。所以,我们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在事业上发展,就要学会“低头”,“记住低头”,且身体力行,坚持始终。

学会认输

一位年近不惑的女人,执意要成为作家。她初中毕业就开始写小说,写了20多年仍无只字见诸报刊。最近她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她不顾家里红红火火的生意,她不管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她不屑别人的议论和劝阻,她甚至抛家舍业跑到僻静的乡村去闭门创作。丈夫千般阻拦,儿子百般劝说,她却铁了心,“只要当作家,宁可不要家。”

儿时听奶奶讲过一个故事:一个财迷看见河对岸有一锭金光闪闪的金子,他不顾自己不会游泳,脱罢就向河对岸走去。到河中心时,水已经没到了他的嘴巴。岸上的人们劝他赶紧回来,他不听,心想,再坚持一下就过去了。他又向前走了几步,水就淹没了他,他一蹿一蹿的,眼看就撑不住了。岸上的人们大声呼喊:“快回来,再往前去就没命了!”他看看金子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心想,我再坚持蹿几步就能得到金子了。说话间他已筋疲力尽,又拼命蹿了两蹿,就再也不见了踪影。奶奶当时的用意,是告诉我游泳的时候,遇到深水一定要及时往回游,千万不要逞能。我想,这个故事是否也适合那位一心想当作家的女人呢?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开了许多课程,但就有一门课没有开,那就是认输。尽管这一课没有哪个学校开设,这一课却人人都应学会。学会认输,就是在陷进泥塘的时候,知道及时爬出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学会认输,就是在被狗咬了一口时,不去下决心也要咬狗一口,而是赶快离开它。学会认输,最简单明了的例子就是上错了公共汽车时,及时地下车,另外坐一辆自己应该坐的车。

这些事看起来都好懂,只是人们这样的行为,一旦不是在公共汽车上出现,自己就不太愿意下车了。如前面提到的那位一心要当作家的妇女,长篇小说正写得热火朝天,你让她立刻停下来,难!她不会承认自己上错了车,而是要极力说服司机改变行车路线,向着自己的正确路线前进。

人生路上,我们常常被高贵而光彩的词汇弄昏了头,于是便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直至最后输掉了自己。其实,学会认输,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古代《战国策》中有句话:“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大意是: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寓意是:做错了没关系;错了,一段时间没明白也没关系;但一错再错不思改正,那就危险了。所以,人要学会认输,要敢于认输,而且要在哪儿摔倒了,赶紧在哪儿爬起来,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幸福的感觉

对于“什么是幸福?”一千人可能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凭自己的感觉。凭自己的感觉给“幸福”下定义,所以幸福的含义就林林总总。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感觉千差万别,而这些差别又取决于每个人身份的不同。平民百姓能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孩子能念得起大学,老了能看得起病,这就感觉到非常幸福了;而“富人阶层”追求的则是吃讲营养,穿讲名牌,孩子要出国,保健要一流,即使如此,他们也未必感觉到有多大幸福。

绝大多数人对幸福的感觉,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粮店里米面油不断,市场上鸡鸭鱼肉不缺,自来水清水长流,取暖期暖气不凉……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对幸福的感觉,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早上出去工作晚上按时回来,孩子健康成长,老人没病没灾……人的感觉真是很奇怪,饥寒交迫惯了,一温饱,就幸福得不得了;天天萝卜白菜,吃顿豆腐就感觉过年了。而另外一些人呢?又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住有豪华别墅,行有奔驰宝马,吃着山珍海味……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然而,这些人却感觉不到幸福,真是匪夷所思。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觉有天壤之别呢?原来这里有一个感觉幸福的起点问题。据国家社科部门以年度蓝皮书的形式对外发布的材料说,我国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指数还要高。显然,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注定与农村的农民不同,也就是说注定要比农民的“幸福感”的起点要高得多,在当前,这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既然农民们那么容易有“幸福感”,所以现在的农民工在遇到意外伤害所得的赔偿要比城里人遇到同样的意外伤害所得赔偿少得多,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已被农民们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这似乎已是没有办法的事。

人的感觉至关重要,但感觉也会随着感觉起点的变化而变化。如一个农民工因某种机遇而跃升为包工头,收入一下子猛增到一般农民工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财大气粗了,他的“幸福感”的起点自然就水涨船高了,有的便在城里买楼、买车,甚至包养情妇,此时他已完全融入了城里的“富人阶层”了。同样,一些位高权重的贪官污吏,一旦翻船落水,他们的“幸福感”的起点立刻就会一落千丈。一些身陷囹圄的贪官们不是在法庭上常常哀叹:“如果我能出去,就回农村好好种地,老老实实当个农民”吗?显然,此时对于他们,如果能获得自由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前不久,从书上看到一个外国故事,说一位老师在给学生讲课时,对学生说他比学生还要感到无知。他的学生都很奇怪,说老师你知道得那么多,怎么反而还觉得自己很无知呢?于是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个圈儿,然后对学生说,小圈儿好比你们知道的知识,而大圈儿就好比是我懂得的学问,圈儿越大,无知的外延也就越大,这样,我不就比你们感到更无知吗?

由此,我想到,如果用“幸福感”来比知识的话,那些“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大约也就相当于这位老师的学生了。我们的“农村居民”,自古以来始终处于“小学生”的地位,他们受传统城乡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对悬殊的城乡差别熟视无睹,他们的经济状况至今不容乐观。因此,他们的视野只能像那位老师的学生们一样,外延很小,所以,他们对幸福的期望值也就很有限。当然,那位老师的学生们总有一天也会像他们的老师一样,知道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也相信,我们的“农村居民”也不会总处于“小学生”的地位,总有一天他们也会把“幸福感”的起点提高起来,甚至也会像城里人一样不那么容易有“幸福感”。

留一手给自己

刘义守这个人,跟他的名字一样,为人处世总要留一手,给自己留条后路。

用他自己的话说,给自己留后路,等于给别人更多改正错误的机会。

刘义守忽发神经迷恋上股票,当他看见周围的人从股市里大把赚钱,心有不甘。便把部分积蓄从银行里取出来,直奔股市大厅而去。刘义守炒股票赶上了好时候,在股市中刚一试身手,就有不小的斩获。如果按此比例炒下去的话,不出两年时间,赚上一套两居室的商品房没问题。

无奈股市难料,大盘指数就像潮汐一样,有高潮有回落,其回落速度始料不及,两个月下来大盘历经几次暴跌,从6000点回落到3000点,可怜的刘义守不但把入市后赚的1万块赔进去不算,本金也缩水了8000多元。他想割肉逃离,却总是留一手股票,让他难舍难离。

与其看跌堵心,不如索性不看,也好让自己浮躁的心稳下来。不过事情难料,突如其来的变故,总是让人不及躲闪。刘义守在股市中杀跌,总想在工作中追高,万万没想到,多干了工作也能出错。

本来他负责的数控机床一个小时能出20个零件,经过他的技术改造,一下子一小时内就生产出40个。心中窃喜的他还扬言,这是毛毛雨、撒撒水,一点小意思,特意留的一手,如果要是完全放开,至少每小时出成品100个。

企业领导知道此事以后对他大加赞赏,在充分肯定他发挥技术成果的同时,拿出5万元资金作为技术革新增产奖。不过奖金数额是否兑现,要依增产的数额来定。最终,刘义守虽没拿到5万奖金,但他的技术发明还是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可关键的问题是,起初人们并没在意什么,到后来随着工作量不断成倍增加,劳动强度愈发明显,工友们这时都醒过闷儿来,一起找刘义守算账……挨打后的刘义守回到家中,怎么都想不明白,他的发明和技术改进,目的是为了让工友从劳动强度中摆脱出来,多拿薪水,怎么就变昧自己成了挨打的工具呢!

转天,凡是由刘义守革新后的机床,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量直线向下,量缩得很厉害。当问题摆在刚看完股市大盘的牛厂长面前时,牛厂长立即大怒:“这是谁干的,这么不讲纪律,敢在对外商交货的关键时刻‘跳水’!”

查了几天,也没查出所以然来,可大家心里明镜似的,这个不讲纪律的人,就是刘义守本人,他把操作程序偷偷改动了。不管干什么事,游戏规则由人掌握着,那就存在着人为的变数。也难怪刘义守“跳水”,厂领导承诺给人家奖励,大半年时间过去,就是没动静。

不过对于刘义守来讲,他这一手留得不算好,企业完成任务却误了交货周期,生产的大量产品没人要了。企业无法归还银行贷款宣布破产,他成了失业者。

一帆风顺是另一种挫折

靠海边有一个村子,村子里的人们靠出海打鱼为生。有一户人家,男人在10年前出海遇难,只剩下母子俩相依为命。生活要继续,儿子长大了就必须去出海。母亲每天都在替儿子祈祷,祈祷儿子每一次出海都能一帆风顺,平平安安。

或许是母亲的祈祷感动了上天,果然,只要是他儿子出海的日子,真的是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福星,所以都纷纷打听他要在哪天打鱼,然后便跟着在这一天出海,因为他们相信他能为他们带来好运。

时间长了,他也自认为自己是福星,但是险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他碰到了一次风暴。由于一直都没有遇到过风浪,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甚至,他连救生圈都忘记了带上。除了祈祷之外,他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蜷缩在船舱里,任凭风浪把他吞噬。好在一起出海的人把他救起,才幸运地拣回了一条命。

太多的顺利让他失去了警戒之心,疏忽了对灾难的防范,而灾难一旦降临,便会使他措手不及,差点使他丧命。

所有的人都认为,最好的人生是没有挫折,一路坦途。上大学,分配到好工作,不停地升官加薪,顺风顺水。但这可能吗?行船的人都知道,一年平均下来,有多少顺风,就有多少逆风。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总体平均下来,有多少成功,就有多少挫折。你想成功吗?那么就别怕挫折。你怕挫折吗?那就不要期待成功。一家公司招聘职工,一位高才生去考试,发榜后,见没有自己的名字,便跳河自杀。后来发现他考的分数是第一名,公司在抄分的时候抄漏了。高才生跳河被人救起,闻知自己是第一名便去报到,老板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要,高材生很不理解,老板说:“这么一点挫折便要跳河,到公司遇到更大的挫折时,你怎么办?”

那位高材生之所以要自杀,就是因为他曾经的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从小就活在让人羡慕的环境里,他想要得到的几乎都能得到,一帆风顺养成了他与生俱来的骄傲,而这颗骄傲的心也是最脆弱的,哪怕仅仅是从手中不小心的掉落,也会使他粉身碎骨。

生活中往往都是这样,从贫苦和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比那些温室里长出来的花朵们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在苦难中摸爬滚打,在苦难中注射了钙针,所以他们筋强骨壮,意志坚定,能适应种种恶劣的环境。

一帆风顺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但有时候,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挫折,甚至是更大的挫折。

玉树的阿爸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