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也要选择恰当方式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您太胖了,我们这里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
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实老了还是胖一点好。”
这位妇人气得不知如何发作才好,此时老板娘从后面走出来,这位太太马上告状:“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是二度伤害,因为她说:“您别见怪,我们这店员是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说的都是真话。”
说话直来直去的人说自己说的是真话没有坏意,繁华落尽见真淳。然而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则是“非常诚实有点毒”,太容易伤人。
不要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说的是真话,所以自己没错。没有选对说真话的方式,就是你的错。《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为人过于直率,说话过于直爽,就显得粗俗野蛮。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有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你怪他吧,他是无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屡次让你恼火。这样的家伙真是让人头疼。
你会犯这样的错误吗?
吃喜酒时,个个都说新娘子打扮得真漂亮,可居然有人说化妆师用假发刘海掩盖了新娘美丽的真发,有点画蛇添足。在场的人都说,你不懂,这是目前最时髦的发型,是最美的。后来,他才知道自己失言了,说了不该说的话,因为办喜事是要全说好话的。
有这样一个人,在办公室,有些年轻的女同事美容回来,问他怎么样。按理,一般应该说,不错,很好。而他却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比如,他就曾经直接地指责过同事的眉毛不该描,描成假的,没有原来真的好看。弄得人家心情大坏,半天不说一句话。又比如有一次,一位女同事买了一件新衣服回来,非常高兴地问他好看不好看。他实事求是地来了一句:“衣服颜色与你的皮肤不般配。”害得人家衣服穿在身上也觉得不舒服。
你有过类似的做法吗?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很微妙的“化学反应”,也许一件小事就能让你和对方的关系很好,也可能很坏,关键是在于把握一个度。因此,千万不要因为说话像把利剑而伤人伤己了。
也许你会说,我本来就性格直爽,实在讨厌拐着弯说话。那么现在教给你一个办法: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这是善意的吗?
这是有必要的吗?
这三个问题叫“开口的三扇门”。提出这些问题至少能在开口之前给自己一点暂停的时间,而这短暂的时间足以给你省掉很多麻烦。
◎ 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很大的深思空间。比如说,“真实”仅仅是指字面上的真实吗?当你蓄意扭曲或否认事实的时候,当然知道自己在撒谎。那么,轻微的夸张也是撒谎吗?如果你省去了虚构的一部分,那么这还真实吗?
在你好朋友的眼中,她的男友是个聪明、风趣的男生;在你眼中,他却是个自命不凡、骄傲自大的人。为何即便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人也能产生根本不同的想法呢?这就是个人评判带来的虚构空间。
就自己而言,你可以允许自己说点小谎。但是当你在以一种权威人士的语气说话时,一定要试着问自己:“我对这件事情肯定吗?”通常,你会不得不承认自己经常是不确定的。
◎ 这是善意的吗?有些评论明显是友善的。但是当善意与真相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因为有些真相令人难以承受(即使是善意的)就不应该说出来呢?是不是掩盖一个你知道会引起痛苦的真相就是怯懦的表现呢?如果你的语言会毁掉一段友谊、破坏一段婚姻、毁灭一个人的生活,你还会说出来吗?
◎ 这是有必要的吗?一位朋友说他经常让一些话语停留在口里不说,他的理论是:当真相和善意相冲突的时候,最好的选择是闭口不言。但有时候,即使我们知道自己的话语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也必须将真相和盘托出。比如你知道公司的会计在做假账,即便会计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作为职员也有义务向老板报告。但是,告诉你的朋友你看见他的女友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有必要吗?在办公室里讨论流言飞语必要吗?
如果在开口之前,你真的思考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你的“刀子嘴”伤人的可能性将会变得极小,你会发现身边的人对你友善了许多。
切记,说话是一项艺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和见识,大到一言可以兴邦,小到会把周围的人都得罪。说话的诚意与文饰并重才不至于太野或太假,才称得上文质彬彬。这其中的道理,值得仔细斟酌。
贵人面前,恰当地表现自己
想要出头,光低头是不行的,也要偶尔露脸,这样才有出头的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看对时机,然后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出头的机会是要靠自己去把握的。如果当一个现成的机会摆在你面前时你都没有珍惜的话,你就只有空留遗憾了。要知道,当机会来临时,也正是最需要登台表现自我的时候。
杨澜的人生转折点来自应聘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可以说,她正是抓住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而扬名的。
当年,正大集团结束了与几个地方台的合作,转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正大综艺》。双方决定要挑选一位有大学经历的女孩子做主持人,杨澜也被推荐参加试镜。说实话,最开始,杨澜并不被人看中,只是因为她的气质较佳,所以才能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后来,据一位导演透露,虽然杨澜被视为最佳人选,但是被有的人认为还不够漂亮,所以是否用她尚不能确定。
最后确定人选的时候到了,电视台主管节目的领导也到场了。他们要在杨澜与另外一位连杨澜也不得不承认“的确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中间选择一人,这将是最后的选择。杨澜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了,她想:“即使你们今天不选我,我也要证明我的素质。”
这次考试的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主持人;二、介绍一下你自己。
杨澜是这么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否有强烈的与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喜欢旅游,人与自然亲近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自己的这些感受讲给观众听……”
在介绍自己时,杨澜是这样说的:“父母给我取‘澜’为名,就是希望我有像大海一样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没有一点文字参考,她的语言流畅,思维严密,富有思想性,很快赢得了诸位领导的赏识。人们不再关注她是否长得漂亮,而是被她的表现深深吸引住了。据杨澜后来回忆说:“说完后,我感到屋子里非常安静。今天看来,用气功的说法,是我的气场把他们罩住了。”
当杨澜再次回到那个房间时,中央电视台已经决定正式录用她了。
如果不肯登台表演,你所熟知的那些明星绝对不会星光闪闪。如果登台了却不肯卖力表演,伯乐也不会选中她。就像杨澜,如果她没有抓紧这个机会表现自己,那么也不会有后来家喻户晓的知名度。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表现是最重要的。
机会就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要靠眼明手快去捕捉,而不是坐在那里等待或者拖延。对每一位职场或商界的人来说,徘徊观望都是大敌。很多人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错过了。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让自己站到舞台中央去。不要等到错过了再去后悔,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的。
杰夫曾是阿穆尔肥料厂的一名速记员。尽管他的上司和同事都有着偷懒的恶习,但杰夫仍保持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重视每一项工作。
一天,上司让杰夫替自己编一本阿穆尔先生前往欧洲用的密码电报书。杰夫虽然每天都不辞劳苦、勤勤恳恳地工作,但是他也像世界上任何一个员工一样,希望自己不会永远都停留在速记员这样的位置上。所以,这一次,当上司像往常一样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交由杰夫来做的时候,他心里在想,自己为这个懒惰、糊涂的上司白白干活的日子到头了。
这一次,杰夫不像其他同事那样,随意地编几张纸完事。而是尽可能详尽地搜集各种相关资料,用电脑很清楚地打印出来,编成了一本小巧又方便翻阅的书,然后又仔细装订好。做好之后,就交给了上司,上司很快便送到了阿穆尔先生手里。
“这大概不是你做的吧?”阿穆尔先生问。
“呃……不是……是我叫杰夫做的……”上司战栗地回答。阿穆尔先生沉默了许久。
过了几天之后,杰夫接替了以前上司的职位。
如果你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错过机会,看了杰夫的故事,会感到羞愧吗?没有机会的时候,你必须创造机会,这样才能得到关键人物的赏识。
在机会没有到来之时,你要低头,冷静沉着,不露锋芒,就像云雷蓄而不发,其实都是在暗中观察、谋划,静待最佳时机的到来。而一旦时机成熟,万事俱备,就要及时出手,以迅雷之势,拿下目标,出人头地。
成功更多的是靠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要明白,很多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个人的成功。从表面上看,成功是源于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分析,这偶然的机会却是必然中的偶然。
掌握“哭”的艺术
哭人人都会,但眼泪还是一种厉害的武器。这个道理,知道的人有很多,比如孩子和女人。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哭泣并非表明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他们更多时候是把眼泪当成对付父母的武器。通过哭,他们可以引起父母的关怀和注意,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可以逃避许多惩罚。而女人的眼泪是女人常用的最好武器,遇到困难时、反抗时、有所求时,女人更善于用眼泪来表达,并作为最锐利的武器将对方,特别是男人击倒。所以,她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哭”的艺术。
这些情形都比较常见,但你知道吗,并不是只有女人和孩子才可以运用“哭”这一招。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说男人的眼泪是最无能的信号,但现在这话需要辩证地看待。男人是不应该动不动就流眼泪,但在必要的时候,流下眼泪,其杀伤力比女人的眼泪更大。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哭的手段被他发挥得几乎是淋漓尽致。所以有人评论说:“刘备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依曹操、依吕布、依孙权、依袁绍、东蹿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且生平善哭,写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人痛哭一场而扭转局势。”这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诋毁,老百姓常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让我们看看刘备是怎样演绎“哭”的艺术吧。
一开始,他哭出了领地。我们都知道,赤壁大战后,刘备按诸葛亮的安排,用诡计夺取了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决心起兵与刘备决一雌雄,经鲁肃劝说才罢兵言和。但周瑜不甘心,便命鲁肃去向刘备讨回荆州。鲁肃说明来意之后,等待答复。哪知刘备无话可说,却用双手蒙脸大哭不已。哭得天昏地暗,地动山摇。鲁肃不禁惊慌失措,急忙问为什么,那刘备依然不说话,只是大哭,鲁肃被刘备哭得胆战心寒。这时,诸葛亮出来解释了,说当初借荆州时,曾经立下取得西川时便还给东吴的文书。可是自家主公仔细想想,主持西川的刘璋是兄弟,大家都是汉朝的骨肉。若是兴兵去攻打西川,又怕被万人唾骂;若是不取西川,还了荆州无处安身。处于两难困境,子敬又三两次来讨,因此泪出痛肠,不由得放声痛哭。鲁肃是厚道之人,哪禁得起刘备的放声痛哭,于是无功而返了。
然后,他哭出了美名。刘备定西川不久,关羽因刚愎自用丢了荆州,刘备要亲率大军前去讨伐吴国。诸葛亮等人极力劝阻,认为若是率百万大军讨伐东吴为兄弟报仇,是存小节而失大义。而且蜀吴相拼,得利者必是曹操。刘备自称是汉室之后,不为复兴汉室而出兵,却为私仇而伐吴,有失大丈夫气概。刘备自然知道这一点,但是他说:“孤与关、张二人桃园结义时,誓同生死。今日云长已亡,岂能独享富贵乎?若不雪恨,乃负昔日之盟也!”说完,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后又大哭不已。就这样号哭终日,既留下了仁义美名,也达成了目的。明知此举不智,可是连诸葛亮也无计可施。
随后,一直以来,号称要匡扶汉室江山的他,又依靠痛哭不止,“逼”群臣上表奏请自己当皇帝。在临死的时候,他害怕劳苦功高的诸葛亮自立为王,又痛哭不已,逼着诸葛亮主动在群臣面前表态,还让三个儿子称诸葛亮为相父。这样一来,诸葛亮不仅不敢取刘家天下为已有,而且只能肝脑涂地为阿斗这个昏庸皇帝效劳。一介须眉大丈夫,能把哭运用到这般出神入化的境界,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女人面前,他也能让泪水挥洒自如。孙权企图以联姻来诱拐刘备,拿他做人质。刘备自知此去好比是远赴“鸿门宴”,于是,在孙权伏兵于宴上准备杀死刘备时,玄德“跪于国太席前,泣而‘尽告其情’”,结果保存了性命。后来刘备决定逃回荆州,但却身无所倚,于是入见孙夫人,“暗暗垂泪”。在诉苦一番后,还“泪如雨下”,最后,刘备仗着孙夫人这面“挡箭牌”逃出了吴国,害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还是在女人面前,可刘备不怕。他的哭是一门艺术,每次落泪都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
凡是深谙人性、能方能圆的人,都明白眼泪的价值。一般人都以为男人一旦掉了眼泪,则一定是真情流露。但实际怎样,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有一位领导要卸任了,在任时他并不是关爱下属的人,也并不得人心。可是在送别他的宴会上,他却流泪了,这下,全场的气氛一下子就变了。大家纷纷上前安慰,一幅依依不舍他离去的画面。这位领导是舍不得自己的职位还是舍不得他的下属,谁又会去计较,大家只是觉得“哦,他原来也是个挺重感情的人”。这就是哭的艺术。
一个能方能圆、能高能低、能大能小的人,并不在意暂时的低头,也懂得在必要的时候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打动别人,当然包括眼泪。所以,自以为矜贵的我们,有时候,不妨低下自己那高昂的头颅,不妨动用这种真情流露的象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
在中国,我们传统的习惯是含蓄,所以对于赞美别人是很吝啬的。我们更习惯于批评,我们认为批评是为对方好,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完美。但我们总是忽视了批评的消极作用,如同我们忽视赞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