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域精灵的奥秘
2460700000002

第2章 丰姿多彩的鱼类家族(2)

鮟鱇的身体像个布口袋,一般体长40~60厘米,大者可达100厘米,身体胖,脑袋大,还有一对鼓出来的大眼睛。在那扁平的大嘴巴里,还长着两排坚利的牙齿,看上去非常凶狠。不仅长相难看,它们发出的声音也好像是老人咳嗽一样。鮟鱇的长相虽丑,可浑身是宝,皮、骨、胃、肝等都是难得的珍品,无论烧、炖、蒸、熏都深受人们欢迎。

人会钓鱼,那么你有没有听说过鱼也会“钓鱼”呢?鮟鱇就是这样一种会“钓鱼”的鱼,人们称它们为“奇异的渔夫”。它们平时栖息在海底,身上的皮肤会随着海底颜色的变化而变化,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发现。它们头顶上长着一个由背鳍特化而成的鳍刺,就像我们用的钓鱼竿一样。它们在捕食的时候总是静静地趴在海底,守株待兔,只把头顶上那个鲜嫩的蠕虫般的鳍刺显露出来,不停地摇摆,很多小鱼都以为那是可口的美味,就会游过来,这时狡猾的鮟鱇就会张开血盆大口,一口把小鱼吞到肚中,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到海底,故技重演,等待下一个目标。有些生活在深海里的鮟鱇,它们“钓鱼竿”的前端有个小囊,就像我们提的灯笼,能发出红、白、蓝等不同颜色的微光。在漆黑一片的深海,这点光非常显眼,让很多小鱼上当受骗,成为鮟鱇的美餐。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被一个奇怪的现象所困扰,为什么从深海里捕上来的鮟鱇都是雌鱼,而从未发现雄鱼?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是由鮟鱇奇特的婚姻关系所造成的。一经孵化,幼小的雄鱼就马上开始寻找配偶,一找到合适的对象,它们便会立即附着在雌鱼身上。经过一段时间,幼小的雄鱼的唇和雌鱼的皮肤连在一起,最后合为一体。此后,雄鱼除了生殖器官继续长大以外,其他器官一律停止发育。而且幼小的雄鱼从此就过着寄生生活,依靠吸取配偶身体里的血液来维持生命。鮟鱇的雌雄体长相也相差甚远,雌鱼大而美、雄鱼小而丑。有人曾捕到一条1米长的雌鮟鱇鱼,而附着在它身上的雄鱼仅长2厘米,犹如雌鱼身上长的肉瘤,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小女婿”,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想不到这会是另外一条鮟鱇。

鮟鱇的雄鱼不仅在体型上比雌鱼小得多,而且形象上也差别很大。雄鱼的脑袋上缺少那根鞭子似的长须,以致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误将这种鱼的两性归为不同的种。

由于鮟鱇非常稀有,且又异地独居,因此想要找到伴侣是非常困难的。—旦找到合适的对象,雄鱼就会毫不犹豫地将牙齿咬进雌鱼身体的柔软部位,依附在雌鱼身上,合二为一。其所有维持生存的营养成分,都是从雌鱼的血液中获得的。这时,雄鱼就变成无需食物的“吸血鬼”。

争奇好斗——斗鱼

中文名:斗鱼

英文名;Macropoduschinensis

别称:铁鱼,黑老婆,月鱼

分布区域:全球都有分布

斗鱼是色彩斑斓的热带鱼,为攀鲈中最美丽的一种,以个性凶猛好斗而闻名。斗鱼有着丝带一般的鱼鳍,颜色分红、白、绿、蓝、青多种,游态优雅。

在生殖期的雄性斗鱼有着十分艳丽的体色,并有一套求婚和筑巢的过程。在雌性斗鱼产卵前,雄性斗鱼会先选择一处水面平静避风的地方,由口吸空气和吐黏液形成小泡,筑成一个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浮巢。

雄鱼会在筑巢成功之后向雌鱼求爱,在求爱时,雄鱼会不停的在雌鱼的周围游来游去,把自己美丽的鳍尽可能大的舒展开,口也张得大大的,以突出鳃膜内鲜红色的鳃。在求爱过程中,雄鱼的身体颜色会变得越来越鲜明,身体和各鳍都会出现虹光样的灿烂。如果求爱成功,雄鱼会由于极度兴奋而颤抖;如果求爱失败,雄鱼就会恼羞成怒,一直追逐雌鱼直到雌鱼被迫跳出水面脱逃为止。

接受了雄鱼的求爱的雌鱼,会游到雄鱼身边横卧身体,雄鱼把靠过来的雌鱼的身体倒转过来,使其腹部朝上,然后紧贴在雌鱼的下面。此时,雌雄鱼各排出卵子和精子,比水重的卵子在水中会往下沉,被等待在下面的雄鱼用口接住。雄鱼会先在卵上涂上一层黏液,然后游向水面把卵粘在浮巢下面。斗鱼十分爱护自己的子女,在鱼卵孵化时,雄鱼会经常环绕气泡巢四处游动,警惕地防范着可能入侵的敌人,一刻也不懈怠。一对斗鱼每次可以产200个受精卵,这些受精卵会在36小时左右孵化,仔鱼在孵化后3天后能自由游动。

在动物世界中,很多雄性都爱卖弄自己的漂亮以博得雌性的好感,这些雄性也往往容易对于比自己漂亮或与自己一样漂亮的同类产生妒忌。而斗鱼的妒忌似乎尤其强烈,即使是在水底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斗鱼也会与镜子斗得鼻青脸肿。斗鱼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而凶残,双方的鱼鳍经常会被咬得四分五裂,令人惨不忍睹。斗鱼的胜负,不是以伤痕的多少来判别的,而是以一方彻底无力抵抗,最后掉头败北为定论。

龙眼——金鱼

中文名:金鱼

英文名;Carassius

别称:金鲫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的嘉兴和杭州两地

金鱼属鲤科鱼类,是野生鲫鱼的彩色变种。野生鲫鱼的体色为银灰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身体呈纺锤形,流线型的双侧使其能在水中快速游动。然而,经人工培育后,鱼体逐渐变成短圆形,垂直而坚挺的尾鳍逐渐变成渐长、倾斜面的双尾。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金鱼,与其祖先在外形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中国是金鱼的故乡。早在晋朝时,史书上就有红色鲫鱼的观赏记录。繁衍至今,人们又培育出许多怪异、奇特、逗趣的品种。

美丽的金鱼依头部、身体、尾鳍以及有无背鳍等特征被划分为五大品系,分别是龙种金鱼、龙背种金鱼、文种金鱼、草种金鱼和蛋种金鱼。

龙种金鱼又名“龙眼”、“龙睛”、“凸眼”等,外形与文种金鱼相似,不同之处是龙种金鱼的眼球突出于眼眶外。自古以来人们就视龙种金鱼为正宗,有50多个品种,名贵品种有凤尾龙睛、喜鹊龙睛、玛瑙眼、黑龙睛、葡萄眼、灯泡眼等。

龙背种金鱼为新近分出的品种,外形与蛋种金鱼相似,不同之处是龙背种金鱼眼球突出于眼眶外,名贵品种有朝天龙、龙背、龙背灯泡眼、虎头龙背灯泡眼、蛤蟆头等。

文种金鱼一般身体较短,各鳍较长,背鳍、尾鳍分叉为四,眼球平直不突出,从上俯视,鱼体犹如“文”字,故而得名,名贵品种有珍珠、鹤顶红、虎头等。

草种金鱼又称“金鲫种”,是金鱼的祖先,外形似鲫鱼,身体扁平呈纺锤形,背鳍正常。

蛋种金鱼,外形与鲫鱼有较大差异,体短而肥,圆似鸭蛋,眼球不突出,背部平直无背鳍,名贵品种有凤蛋、红蛋、水泡眼、绒球蛋、狮子头等。

金鱼的五大品系又各分为若干类型,品种的优劣也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虽然不同种类金鱼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看,金鱼的鳍和颜色是重要依据。在鳍方面,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都讲究对称,以鳍大而薄,似蝉翼的为好。在色泽方面,红色鱼要从头至尾全身红似火;黑色鱼要乌黑泛光,永不褪色;紫色鱼要色泽深紫,体色稳定;五花鱼要蓝色为底,五花齐全;鹤顶红要全身银白,头顶肉瘤端正鲜红;玉印顶要全身鲜红,头顶肉瘤呈银白色且端正如玉石镶嵌。

金鱼之所以有这么多品种,是和近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分不开的。据传,金色鲫鱼发现于晋朝,而被正式作为观赏鱼则是在南宋早期。至明朝出现盆、缸养鱼的方法后,饲养金鱼才得以普及,并进入了盆养家化的阶段。到了清朝,人们已开始有意识地选种培育,并最终培育出今天多姿多彩的金鱼品种。

为什么普通鲫鱼会变成美丽的金鱼呢?原来,家化是形成金鱼品种的决定因素。盆养以后,生存竞争的现象消失了,水质、营养、饲养方法等因人因地而异,促使金鱼发生变异,如体型、鳍、鳞片色素的细胞等都发生了不同形式与不同程度的改变。饲养者再精心加以培育,就逐步培育出许多不同的品种。

据报道,欧美各国人民也十分喜爱金鱼。现在欧美各国饲养的金鱼,最初都是由中国传入的。

雌雄同体——石斑鱼

中文名:石斑鱼

英文名;ManaguaCichlid

别称:石斑、鲙鱼、过鱼

分布区域: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石斑鱼体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上、下两颌侧齿尖细,可向内倒伏。身体表面覆盖有细小的栉鳞。背鳍强大,尾鳍呈截形、圆形或凹形。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成鱼体长通常为20—30厘米。

石斑鱼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约有100余种。分布在中国海区的约有36种,以南海最多,约35种,东海10余种,黄海仅1种。

石斑鱼为近海暖水性底栖鱼类,一般生活在水深40~50米的海域。多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地带、海底洞穴及珊瑚礁水域。一般不结成大群,活动范围较小,不作长距离洄游,但栖息的水层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升降。春夏两季栖息于近岸水域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两季当水温下降时,会向较深的水域移动。白天上游,夜间下沉。

石斑鱼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通常以突袭的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但在营养条件恶劣时,它们也会以石莼等藻类为食。风平浪静时,常在其洞穴附近觅食,一遇大风大浪就会钻进洞内。

不同种类的石斑鱼,生长速度也不一样。但从总体上看,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外部环境的温度、盐度及饵料对石斑鱼的生长都有显著的影响。此外,石斑鱼的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生长时间与体长或体重的关系近似“S”形曲线,即在鱼苗和幼鱼期生长较慢,随后为快速生长阶段,以后又缓慢生长。因此,在人工养殖中,要充分利用快速生长阶段,强化养殖,然后适时捕捞上市,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型的鱼类。在石斑鱼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会先发育成熟,即先出现雌性鱼,继之成为精、卵巢并存的雌雄同体鱼,最后才演变为雄鱼。

石斑鱼是分批多次产卵的鱼种。在非繁殖季节,仅从外观上很难辨别石斑鱼的性别。在繁殖季节,雌鱼的腹部会膨胀且泄殖孔突出,呈深红色,这是一个重要特征。繁殖季节因种类和分布海区的不同而有差异,4—10月均有性成熟个体出现。

雌鱼每次产卵一般为20~70万粒。产出的卵呈球形,具油球,属端黄卵,浮在水面。受精卵在温度达到25℃~27℃时,约经23~25小时就能孵出仔鱼。刚出膜的仔鱼体长1.5~1.6毫米,3天后开始摄食,50天左右鳞片便会生长完整,即进入幼鱼期,幼鱼在沿岸索饵生长。

据报道,赤点石斑鱼的寿命为8~10年,而红斑石斑鱼的寿命可达30~50年。

会吹泡泡的鱼——泥鳅

中文名:泥鳅

别称:鱼鳅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

泥鳅的体形又细又长,身体的前段略呈圆筒形,后段侧面扁、腹部圆。蚯蚓的头很小;口位于头部的下方,呈马蹄形;眼睛很小且没有眼下刺。蚯蚓有5对须,它的埋在皮下的鳞又细又小,呈圆形。蚯蚓的身体的背部及两侧呈灰黑色;全体被有许多小的黑斑点;蚯蚓的其他各鳍呈灰白色。泥鳅在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广泛分布。蚯蚓还可以作为药材。

泥鳅生活在泥塘或河川里,有潜入泥中寻找食物的习性。它们的鳞片几乎都埋在皮肤底下,身体表面附着黏液,摸起来滑溜溜的。泥鳅是一种夜行性鱼类,夏天在阴凉的地方可找到它;冬季时则很难见到泥鳅的踪迹,因为它们冬眠去了。

泥鳅生活的水沟常常会冒出很多的气泡。其实泥鳅不是在玩吐泡泡的游戏,而是因为水中的氧气不足,它在拼命用肠呼吸。它吸入氧气,由肛门排出二氧化碳等气体。这时,水面上就冒出了气泡。

泥鳅全身的皮肤上布满黏液,使人难以捉住它。这些黏液能减少皮肤与水的摩擦力,帮助它游得更快、更省力。

泥鳅和其他鱼类一样,都是用鳃来呼吸的,但是当水中缺氧时,它就会冲出水面用口直接吸入空气,并暂时将肠子作为呼吸器官。泥鳅的肠子直接连通着食道和肛门,是一条直管子,上面布满了毛细血管,既能消化食物,又能代替鳃进行呼吸。

有一种生活在多瑙河沿岸水域里的泥鳅,到了夏季河水干枯时,它就钻进泥浆里不吃不喝,进入夏眠状态,仅靠它那特殊的肠子来呼吸空气,维持生命。当河水充盈时,它们会恢复正常的生活。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6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2℃—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18000粒,体长20厘米怀卵量为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6.5万粒。卵圆形,卵径0.8—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背井离乡的鱼——大马哈鱼

中文名:大马哈鱼

英文名;calicosalmon

别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

分布区域: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中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