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域精灵的奥秘
2460700000018

第18章 水域中其他家族(2)

芋螺螺体呈倒锥形,螺顶较平,中央伸出一个较小的螺塔。因贝壳前方尖瘦而后端粗大,形状跟芋头很像,所以叫芋螺。

芋螺是岩礁岸边常见的贝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华丽而细腻的斑纹,图案别致美丽,各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观赏和装饰效果,深受贝类收藏者的垂青。

不过,芋螺身怀剧毒,不知情者,往往会受到它们的伤害。芋螺的毒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被咬伤中毒则会红肿刺痛,经常出现的症状是灼烧感及麻木,接着逐渐蔓延全身,使得四肢无力,肌肉麻痹,意识幻散,渐渐昏厥,而最后的死亡导因是心肌无力。

螺体呈倒锥形且极其的坚实,是所有的芋螺的一个共同特点。芋螺壳有的重有的轻;有的壳顶扁平,有的有一个伸出的螺塔部;有的壳表面平滑,有的有螺旋状装饰。许多芋螺都有一个小而窄的角质口盖。壳皮或者薄如丝,或者厚而粗。

芋螺属于食肉性动物,其主要食物是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等。捕获到猎物后,芋螺往往会利用矢状齿将毒液注入猎物身体,使其昏厥,然后再美美地享用战利品。还好,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

芋螺种类繁多,全世界的芋螺约有400种,根据螺塔形状和斑纹的不同,可将芋螺分成将军芋螺、黑星芋螺、鬼怪芋螺、阳光芋螺、高贵芋螺、蝴蝶芋螺,等等。

将军芋螺一般生活在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沿岸的近海中。将军芋螺的壳十分厚重,螺塔部短小,侧面有凹陷,壳顶尖锐,后期螺层上有沟槽。将军芋螺的体形很大,侧面几乎平直,肩部微圆。将军芋螺的色彩及花纹多变,通常呈浅褐色和深褐色,有3条白色的螺带,每条螺带上都有褐色条纹或者块斑;它的壳口呈白色。

蝴蝶芋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芋螺,已经发现的最大的蝴蝶芋螺标本体长超过了20厘米。蝴蝶芋螺的壳也十分厚重,它螺塔一般都很低,肩部圆,体层侧面有的直有的微曲。蝴蝶芋螺的螺塔上没有任何螺旋装饰,知识螺塔的顶部两侧微微凹进。成年蝴蝶芋螺贝壳的壳顶部总是磨损,体层上共有12道体层低螺脊,但在较老的标本上已消失。蝴蝶芋螺的壳的表面一般呈白色或乳黄色,并有橙褐色斑点和短线纹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宽窄不同的螺带。

活化石——鹦鹉螺

中文名:鹦鹉螺

英文名;Ammonite

分布区域: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

鹦鹉螺在它兴旺发达的奥陶纪即约5亿年前,曾有2500种之多,在当时的动物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近亲菊石共同占据着古代海洋,甚至地质史上的这一时期竟被称为鹦鹉螺时代。但以后几经沧桑,菊石灭绝了,绝大多数鹦鹉螺成员灭绝了,只有6种闯过历次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作为远古时代的孑遗,成为今天的珍贵动物和活化石而备受人们的重视。

鹦鹉螺有一个漂亮的外壳,壳的表面有橙红色或褐色的一条条波状花纹,颇似鹦鹉羽毛。壳的前段颇似鸟喙,因此而得名。壳的内面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珍珠光泽。它既有壳,应属于螺类,但看它的身体,前有很多腕,后端身体柔软如袋,又和乌贼、章鱼相似,科学家还是把它归为头足类之中。

但鹦鹉螺和现存头足类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它的腕数量甚多,可达90多条,腕上没有吸盘,腕的上方是一个革质的冠,像戴在头上的斗笠,是由两个腕皱褶特化而成。它虽然也有一对大眼睛,但眼中没有晶体,显然不如头足类的眼发达。它没有墨囊,也就没有喷墨吐雾的本领。它的漏斗位于腕之下,是由古老的软体动物的腹足衍生而成。袋状的身体包含着它的内腔和鳃腔。所以鹦鹉螺被看做是最原始的现存头足类。因其有壳,也被称作有壳头足类。

就壳而言,鹦鹉螺与其他螺类的壳有所不同。鹦鹉螺壳的内腔被隔膜分割成一个个小室,随着个体成长,不断产生新的更大的小室,它的柔软身体总是位于最新形成的最大的小室内。各个室之间有一条通管彼此贯通。因此小室越多,个体的年龄就越大,幼体只有1~2个小室,成体可以有7~8个甚至更多的小室。小室内充满水或气,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调整水和气的多少。

现存6种鹦鹉螺多生活在热带深海海底。我国只见于南海、台湾海峡。物以稀为贵,一个活的鹦鹉螺价值上万元。人们对鹦鹉螺的生活习性了解不多。它们白天或静卧海底,养精蓄锐,晚上离底上浮,到处捕食。它们在海底用腕轮番蠕动匍匐而行,或把持在石头等地基上按兵不动。一旦离开海底,它们就像其他头足类一样用喷水的方式游泳,推动身体以退为进。

鱼肚中的“蛔虫”——盲鳗

中文名:盲鳗

英文名;slimeeel

别称:钻腹鱼

分布区域:东海、黄海、大西洋沿岸都有分布

盲鳗是一种远古鱼类,一般生活在海面100米以下。盲鳗是脊椎动物中唯一营体内寄生的动物。

盲鳗的身体呈白色,牙齿为角质齿,呈黄色,是原始性状。盲鳗的食物是小型甲壳动物和多种鱼类的干尸。盲鳗有着像一排排梳子的牙齿,它一般是钻进鱼和小型甲壳动物干尸的体内,用牙齿一片一片地将肉切下来,直到只剩下鱼皮和骨头为止。有时候,盲鳗采用孙行者钻入铁扇公主肚内的办法,先在大鱼身上咬个洞,或从大鱼的鳃孔直接钻进大鱼腹中,先吃内脏后吃肉,吃得大鱼只剩下皮和骨头。

盲鳗之所以采取这种生活方式与它的身体结构有关。盲鳗的体形像河鳗,但头部无上下颌,口如吸盘,生着锐利的角质齿。盲鳗的鳃呈囊状,内鳃孔与咽直接相连,外鳃孔在离口很远的后面向外开口,使身体前部深入寄主组织而不影响呼吸。由于长期在鱼体内过着寄生生活,盲鳗的眼睛已退化藏与皮下。它的嗅觉以及口端的4对触须的触觉非常灵敏,能迅速感知大鱼的到来。

盲鳗食量极大,一条盲鳗在大鱼腹内呆7个小时,可以吃进比它自身重量大18倍的鱼肉,有时甚至能将一条鱼吃得只剩下皮和骨骼。人们曾在一条雪鱼体内发现竟有123条盲鳗,故被称为“鱼盗贼”。

盲鳗的耐饥能力很强,即使半年不进食也不至饿死。盲鳗的心脏有4个之多,至于为什么它能有这么多心脏,至今还是个谜。盲鳗还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黏液,可将四周海水粘成一团,以阻挡敌害的攻击。

盲鳗在生殖方式上是雌雄同体,它在交配时会先充当雄体,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充当雌体。盲鳗的受精卵不经变态可直接发育成小盲鳗。

令人讨厌的——藤壶

中文名:

英文名;Balanus

分布区域:分布于全球海域的浅水区

藤壶的种类很多,在分类上属于蔓足类,全世界有1040多种,全为海产。藤壶属甲壳类动物,不过,藤壶的成体却既不会游泳,也不会爬行,而是过着营固生活。在岸边潮间带或潮下带的礁石上往往成群地附着密密麻麻的藤壶,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藤壶的身体被包在像座小火山的钙质壳里,直径约为5~50毫米,分上下两部分。藤壶的壳的下部是6块不活动的板围成的壁,被固定在基板上;上部是1~2块能活动的板。藤壶在捕捉食物时,它便会把板张开以便胸肢可从壳里伸出来;遇有危险或退潮后,它会把板合上,从而把自己封闭在壳里。还有一种藤壶是有柄藤壶,它有一个肉质的能伸缩的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藤壶附着在潮间带,涨潮时浸在水里,它可以正常生活;而退潮以后,它就被暴露在空气里。为了适应每天潮涨潮落的不同生活条件,藤壶把自己封闭起来,以渡过潮水到来的困难时期。

藤壶的生命力极强,有些藤壶能忍受较长时间暴露于水外的不利条件,如美洲产的一种藤壶在水外6周还无致命影响;还有一种小藤壶,只要每个月短暂地将它放在水里1—2天,可以放在桌上达3年之久。

藤壶是雌雄同体,但异体受精。藤壶并不把配子排放在水里,而是体内受精。充当雄性的藤壶个体有一个很长的可以弯曲的管状交配器,基部和雄性生殖腺相连,交配时,雄性藤壶会先伸出交配器向周围搜索探察目标,遇上相邻的个体就把交配器伸到壳内,把精子输送给对方。因为藤壶是群栖动物,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在附近找到结合的对象。受精卵在成体藤壶外套腔里发育成无节幼体才会被放出去。一只成体藤壶可以产出13000个幼体。

藤壶的无节幼虫有长长的触须,并不摄食,体内有油球,可增加浮力,使它能接近水面活动。随着油球的消耗渐沉至海底,经过几次蜕皮后,就需要寻找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所以此时它到处活动。固着场地的选择对一个藤壶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若固定在没有食物的地方,它就会饿死:若是附近没有其他伙伴,它就无法交配繁殖,就会断子绝孙。但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藤壶获得了复杂的机制,确保它选择上的成功。

泥猴——弹涂鱼

中文名:弹涂鱼

别称:花跳、跳跳鱼

分布区域:常见于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

弹涂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南部、韩国至香港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及西部海域。弹涂鱼为河口最常见的鱼种,喜欢挖洞穴居,不好游动,常栖息于沿海、河口或红树林等沙泥底质且水流较平缓的区域。弹涂鱼靠胸鳍爬行及跳跃,属底栖鱼类,并会随着盐度变化而迁移。弹涂鱼是肉食性鱼类,其主要食物是浮游动物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弹涂鱼又名花跳、跳鱼。弹涂鱼的体形延长略呈圆柱状;,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0~50克。眼大且略突出,腹鳍愈合成吸盘。弹涂鱼的体背呈黑褐色,腹部呈灰色,背侧有6个黑色条状块,周身遍布不规则的绿褐色斑点。弹涂鱼的两颌各有牙一行,上颌牙呈锥状,前方每侧3个牙呈犬牙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乎卧状。弹涂鱼有2个背鳍,第1背鳍很小,上面仅有5条鳍棘,鳍棘末端成丝状延长,其中第3棘最长;弹涂鱼的第2背鳍与臀鳍均较长,其长度大体相等。弹涂鱼的尾鳍呈楔形、宽大,第2背鳍有3条通常的灰白色横线,胸鳍有黄绿色虫纹状图案,十分艳丽。

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在离开水远行时,弹涂鱼会先在嘴里含上一口水,以此延长它在陆地上停留的时间。因为嘴里的这口水可以帮助它呼吸,就像潜水员的氧气罐一样,而弹涂鱼的“气罐”则是充满了水的嘴。尽管弹涂鱼喜欢在烈日下跑来跑去,但它们终究是鱼,所以仍然得随时使身体保持湿润,否则就会死亡。弹涂鱼的身体结构变动得很少,还必须定时把身体浸在水中。因此,弹涂鱼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水塘周围进行的。

不过,当弹涂鱼张开嘴进食的时候,口中维持生命的含氧的水马上会流出来,所以它必须立即补充水。由于浅滩上的水有可能干涸,所以,弹涂鱼会在泥土还是湿的时候,就先给自己挖了个洞,以作为自己的掩蔽所。弹涂鱼会把这个洞一直挖到水线以下,这样一来,即使是干旱的天气,弹涂鱼还是可以得到海水,以供呼吸之用。并且,弹涂鱼还会在泥洞里养育后代。泥洞给小鱼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条件,等小鱼长大以后,就可以嘴中含口水到陆地上探险。

弹涂鱼的腹鳍演化出吸盘,这有利于它稳固地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弹涂鱼之所以能在陆地移动,是靠坚强有力的腹鳍支撑着身体,而演变的很好的胸鳍肌肉则把身体向前拉。弹涂鱼把鳍当成桨,像在海中划水一样,在泥上行走。

弹涂鱼是雌雄异体。由于弹涂鱼肝脏占的比例很大,成熟的雌雄弹涂鱼的体腹部在外观上均很大,所以不易判别性别,唯一判别其性别的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它的生殖孔。雄性弹涂鱼的生殖孔狭小延长呈尖状,雌性弹涂鱼的生殖孔红肿大而圆。雄性弹涂鱼的精巢二条,淡红色,在腹部两侧;雌性弹涂鱼的卵巢呈黄色,卵为黏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