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类书之最——《古今图书集成》
24601100000002

第2章 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古今图书集成》的作者及编纂

《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康雍年间,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它的作者理应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长久以来,关于《集成》大家只知道蒋廷锡,却对《集成》的真正编著者陈梦雷印象十分淡薄,甚至根本无人提起。然而陈梦雷的功劳却是不容忽视的!

陈梦雷,字则震,又字省斋,晚年号松鹤老人,别号天一道人。清顺治八年(1651年),出生于福建侯官市(今福州),陈梦雷出身书香门第,父亲陈会捷极懂礼仪,且才智过人,陈梦雷从小就受父亲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且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2岁时就中了秀才,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19岁时中了举人。当时陈梦雷的父亲担心儿子年少,不谙世事,便陪同陈梦雷一起进京参加康熙九年(1670年)举行的殿试。陈梦雷21岁殿试时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陈梦雷的父亲也因为儿子的原因被加封为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学富五车的陈梦雷本来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的,可事与愿违,命运多舛的他,遭遇极其悲惨,让后人不禁为他留下同情之泪。

陈梦雷做了一年的翰林院庶吉士后,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请假回到家乡福建省亲。省亲回家的第二年,当时盘踞在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连同占据云南的平南王吴三桂、统治广东的定南王尚可喜相互勾结呼应,发动了兵变,与当时的清政府相抗衡,即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不幸的是,回家省亲的陈梦雷成了这场战争中的牺牲品。占据福州的耿精忠扣押了当时的福建总督范承谟,自封为总统兵马大将军,拥有十多万大军。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维系他的统治,耿精忠开始拉拢当时的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多方收罗人才,强迫授予他们各种伪官职,胁迫这些人和他共同反对清王朝的统治。此时早就名气在外的陈梦雷当然也难逃耿精忠的拉拢,他和父亲被耿精忠一伙人关押在当地的一座寺庙里,强迫他接受翰林院编修这一伪官职。这段时间陈梦雷一方面假装有病拒绝耿精忠等人的收买;一方面暗中派人进京报信,但因福建早已被耿精忠的兵力完全戒严而没有成功。就在陈梦雷悲伤绝望的时候,与他同年取得进士、同年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又是同乡的李光地也回到福建安溪老家省亲。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容村,福建安溪湖头乡人。与陈梦雷同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却因涉及陈梦雷“卖友案”而名声不好,但他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是清代一名颇有争议的官员。

李光地知道耿精忠叛乱后,亲自去耿精忠的官府拜见了耿精忠。陈梦雷知道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愤怒,他严厉指责了李光地的可耻行为。最终陈梦雷在父母的婉言相劝下,深刻意识到仅凭他自己一人之力,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势力强大的耿精忠集团正面作对。最后陈梦雷只能找到李光地与他共同商议,二人促膝谈了三天三夜,最后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一方面陈李二人打算用蝇头小楷把耿精忠叛逆的事情原原本本、仔仔细细地记录在一小块纸上,用蜡丸封好,由李光地的叔叔护送一个名叫夏泽的亲信,从长江西北上京向朝廷密报。另一方面他们二人按照计划,陈梦雷依旧待在耿精忠的虎穴里,假意投降,并以自家八口人的性命来保证李光地全家人的安全。李光地则找借口离开耿府,逃入深山之中等待消息。一年后蜡丸书到了康熙皇帝的手中,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李光地因密送蜡丸书有功,皇帝下达御诏,高度嘉赏了李光地的行为,并命令将他的事迹记入兵部,让领兵大臣向他学习,为他授奖升官。这段时间里,李光地根本就没有提到陈梦雷的名字,将全部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按照他的想法,不提陈梦雷的功劳不仅会独显他的忠贞不贰;而且万一陈梦雷被捕,攀扯上他的话,自己会有口难辩,可能会弄巧成拙。基于这样的原因,李光地决定出卖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同乡兼朋友。

所以在李光地风风光光地享受皇帝嘉赏、青云直上时,陈梦雷却因为曾经接受过耿精忠授予的伪官职而被下狱治罪,而且依照当时律令将予以处斩。可以说,此时的二人,荣枯之间,相互映照,犹如天堂与地狱,一个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一个却在狱中含冤受屈,性命难保。此时,命运岌岌可危的陈梦雷,已完全认清了李光地贪功卖友、阴险狠毒的真面目,他悲愤至极,写下了《告都城隍文》,开始揭露李光地的背信弃义行为。而后,他又义愤填膺地写下了《与李光地绝交书》。当时的李光地虽然功名在外,但在当朝的声誉却不是很好,而且陈梦雷又一直在狱中为自己喊冤,对当年二人秘密制作蜡丸书以及当时计划的细节说得有理有据,再加上陈梦雷的朋友徐乾学暗中相救,《与李光地绝交书》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认识到了李光地卖友求荣的真面目,开始为陈梦雷的命运担忧,并公开指责李光地的可耻行为。此事在朝中也引起关注,康熙十九年(1680年),当时任刑部尚书的徐乾学代替李光地起草了一份疏稿,疏中反映了陈梦雷在耿精忠叛乱时有功于国家的表现,逼迫李光地向康熙皇帝上奏。李光地难以拒绝,又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逼不得已地将这份疏稿上奏给了康熙帝,请求赦免陈梦雷。陈梦雷得以免死,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流放到奉天(今沈阳)充军。这些在《清官册》以及陈梦雷的《与李光地绝交书》中都有一些记载。而《清史稿·李光地传》里记述的却是:陈梦雷因为附逆耿精忠的罪行被逮入京,依罪论斩。李光地多次对他实施营救,陈梦雷才得以免死被贬到奉天充军。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些记述与当时的事实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大概是由于当时李光地位高权重,而《清史稿》又是正史,所以才不得不这么写。

陈梦雷被贬到奉天后,沦为人奴,被贬之地环境恶劣,让初来乍到的陈梦雷很难适应。幸运的是陈梦雷的主人对这位昔日的才子照顾有加。而且当地一些达官显宦的子弟都跑来向这位才子请教问题,于是陈梦雷开始在此地开办学馆,讲授经学。所以在被贬的这段时间里,生活虽然清苦,但对陈梦雷来说倒也安闲自适,自得其乐。此时的他声誉远播,撰著了《周易浅述》一书,以后又陆续为当地的地方官衙编纂修订了《盛京通志》《海城县志》《承德县志》《盖平县治》等一些地方志。陈梦雷对待文献的态度非常严谨,并且又求真求实,为了修编好这些县志,他做了很多的工作,开始寻访各地,对许多遗址都仔细考察,所以这些书得到后世人的称赞,成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正是他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才使后来编著的《集成》有今日如此巨大的成就。

在奉天生活了十六年后,陈梦雷的命运有了转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东巡到沈阳,陈梦雷因为向皇帝敬献七言律诗《圣德神功恭纪》而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获释重新返回京师。康熙帝命他教授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并在皇城以北赐给他一座宅子,又在西山为他修筑了西郊水村别墅。此时可谓是陈梦雷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康熙帝亲自到他的书斋中为他提了“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的对联,后来陈梦雷在上下联开头各取一字,自命为“松鹤老人”,并把自己以后的诗文集命名为《松鹤山房诗文集》。三皇子诚亲王喜欢治学,尤其精通历算,陈梦雷这位老师的到来对他来说更是如虎添翼。二人情趣相投,师生在讲论经史的时候,经常感到现存的经书虽然在政治典故方面分类十分详细,但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这些细微的事物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分类。因此,诚亲王觉得应该编著一部“大小一贯,上下古今,类列部分,有纲有纪”的大类书。承蒙皇恩,重新返回京师的陈梦雷,对清政府感恩戴德,为报答帝王皇子的知遇之恩,而又自认为自己“技能无一可称”,只是对书情有独钟,涉猎万余卷,于是他打算以类书的形式,编纂一部“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遗。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删一二”的鸿篇巨制。他所引用的资料堪称浩瀚,巨细不遗,所著录的资料都不加删改,原原本本,比较可靠。三皇子对他编著《集成》一书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政治上的稳固、生活上的安定以及帝王皇子的支持,都为陈梦雷成功编写《集成》一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正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对书籍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前人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和当时著名学者张廷玉等奉旨编撰的《佩文韵府》等大部图书资料都为陈梦雷编著《集成》提供了重要保证。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陈梦雷开始着手编写《集成》一书。陈梦雷侍奉在皇子身旁,过着优越的王府生活,又有皇室的“协一堂”藏书和家藏的经史子集一万五千多卷,同时皇室又给予他经费财力上的支持,这些都为陈梦雷编纂此书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正如陈梦雷在其晚年自著的诗文集——《松鹤山房诗文集》中自称的一样,自己这五十年来,并没有其他的嗜好,只喜欢抱书苦读,涉猎万余卷书,决心凭自己的力量编著一部大型类书。在这些因素的支撑下,陈梦雷从康熙四十年开始向朝廷领银,雇人缮写,潜心著书,历经五年的呕心沥血,“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到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终于了却了他最大的心愿,完成了这部书的初稿。最初的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册,五十多万页,一亿七千多万字,一万多幅图片,引用书目六千多种,初步定名为《图书汇编》。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陈梦雷对这部书不断进行校正、整理和完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陈梦雷将该书的目录、体例写成一册上呈给皇帝,康熙帝阅读后将《图书汇编》改名为《集成》,认为该书仍需要校改增益,并命令由胤祉、陈梦雷带领八十名相关人员专门对《集成》一书加以完善。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工作都十分细致,才使《集成》一书到现在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然而,陈梦雷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一帆风顺。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而诚亲王由于平素与太子交往密切,也被皇上疏远,作为诚亲王侍从的陈梦雷亦被皇帝冷淡。康熙帝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雍正皇帝猜忌成性,登基后视他的兄弟为眼中钉、肉中刺,打算除之而后快,他首先就从兄弟们平时的宠臣下手,陈梦雷作为这次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自然难逃此劫。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也就是雍正帝登基一个多月后,新皇帝就以陈梦雷曾经做过耿精忠的伪官职为理由,将陈梦雷发配到塞外。此时的陈梦雷已经年逾古稀,而塞外荒凉、凄风苦雨,恐怕他时日无多了。

让人欣慰的是,《集成》这部凝聚了陈梦雷大半生心血的巨著,并没有因其编撰者的被贬而废弃。雍正帝命蒋廷锡为总编辑,组织相关人员对这部巨著重新加以整理、校正。蒋廷锡(1669—1732年),字杨孙,号酉君,又号南沙,江苏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雍正年间被升为礼部侍郎,他的最高官职为文华殿大学士。在他的带领下,对《集成》的医部重新编纂,共收医书五百二十卷,采集了历朝历代的名医著作,分门别类加以整理。雍正四年(1726年),铜活字排印《集成》工程全部结束。让人心酸的却是《集成》出版前,雍正皇帝为它写了序,在序中皇帝故意隐瞒了该书的真正编写者,为这部书立下汗马功劳的首功之臣陈梦雷并没有在此书中立名,却写上了仅仅为《集成》稍加增删的蒋廷锡的名字,将陈梦雷多年的心血一笔抹杀,而让蒋廷锡坐享其成。但事实就是事实,谎言迟早会被拆穿,没有谁可以掩盖既成的事实,在《清实录·世宗实录》卷二中,有雍正皇帝刚即位时的一篇谕令,谕令中明确指出“陈梦雷处所存《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这篇谕令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集成》这部鸿篇巨制的真正编撰者是陈梦雷而非蒋廷锡。雍正皇帝与蒋廷锡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并没有让陈梦雷为《集成》所付出的心血为后人所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