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谁能牵猫散步
24591400000010

第10章 几片绿叶(3)

虽然我现在比起普通中国人,既不是海派海归派的中国人,也不是成天在外交外贸场合厮混的中国人,对洋酒的接受度要高一些。我曾跟朋友到北京的某知名酒吧喝过80元一小杯的洋酒,也与三五同学一口气报销过好几千元一瓶的“人头马”,还曾在某大企业老总请客的晚宴上,众人消费过好几瓶高价洋酒,但总体上,不再对洋酒持特喜好与特赞赏之态度。我的立场是,“有酒即是客,是宴不挑酒”,随遇而安,有什么喝什么。一般不去“人自醉”,等酒精将自己麻翻,回家倒头大睡,幸福的感觉好像就在里头了。即便酒后撒野,或干了什么不妥不得体之事,后悔几天,也就过去了。天照样很蓝。

管什么土酒洋酒,关键是要有酒,并有愿意吃酒的那份心情。我与洋酒不过如此。

写到此时,似已微醺。

2006.1.26。

第一次写讲话稿

公元1975年,我18岁,参加了工作。那时能不回乡不下乡,直接走进工人阶级队伍,特别的不容易。这得益于我的父辈,因我父亲是地质部门的职工,地质部门属艰苦部门,所以其子弟可以不去下乡,可以直接上岗。

我参加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地质队员。我是9月份到岗的,但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填图,不是找矿,而是平田整地,工业支援农业,为西宁郊区的贫下中农修水平梯田。劳动了半个月,在撤回单位的前一晚上,我们单位要为贫下中农放电影,激情告别。政治处主任,我的顶头上司王民轩让我给他起草讲话稿(或曰告别辞)。我特别为难,因为这不是我的强项(我没有强项)。我搜肠刮肚,连滚带爬,写出了五六百字。让我得意的是,头儿居然照单全收,完整转达了。头儿可不是文盲,他是西安地校的中专生,给我当头儿时,已升了三级,是技术13级,相当于刚毕业的地院大学生。他念一个十八九岁的中学生写的稿子时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他大概没有认真,只是草草应付一件事情而已。我没让挑剔,没被否定,这倒多少强化了我吃文字饭的信心。

我这人命苦,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了如牛负重的文字生涯。

当年的讲话稿,便是我宿命的象征。

2006.2.25。

伊斯坦布尔的钉子户

“钉子户”这个词,肯定是中国的国粹,属于“有中国特色”的范畴,而且还属于“与时俱进”的产物。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一类工具书上查不出来,只有当代当世的人明白。

改革开放之后,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征地拆迁等事体也便多了。但一些拆迁项目,常因个别住户、农户的阻拦,迟迟不能完成,进而影响了工程进度。有些钉子户,一“钉”几个月几年,令拆迁者十分头疼,又毫无良策。

“钉子户”一词我们从报端经常能看得到,我目睹,是在我住的小城银川。我所住的小区门前修了条挺宽的路,但路口出了个钉子户,此公据说还是某区的人大代表。这一家人与一条街的人抗衡了小半年,最后动用了司法力量,才让马路投入使用。

客观地讲,之所以出现钉子户,有住户的问题,住户贪婪的问题,也有政府部门政策不明晰、协调不到位、监管不得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建设单位、开发商不考虑住户利益,一味追求超高额利润的问题。

面对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面对失地农民的贫穷困苦,我对中国的钉子户越来越有了同情心,我理解他们的想法,甚至一定意义上赞同他们的做法。

国外有没有钉子户,听说也有。到香港时,面对一幢破旧的楼,导游说此楼早该拆除了,但因一两户业主不同意拆,政府便没有辙。前不久到了连接欧亚的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除了随处可见漂亮的清真寺,随处也能见到残破的旧楼。这些楼,有些住了不少人,有些只住几户,有些则已完全废弃。关于这些破楼,两个导游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些楼历史悠久,有文物价值,政府不许拆,但又无力维修和保护,只好原样放着。另一种说法是,业主要政府掏钱,不掏钱则不让拆。因为政府拿不起那许多钱,那些楼便如丑陋的旧铁钉一样,钉在了美丽的城市的画板上。

我曾经对西方国家政府无力解决钉子户的“无能”感到费解,甚至不屑。可慢慢地,我也对西方国家法律的刚性以及老百姓得到的法律保护感到敬佩和羡慕。

政府有拿百姓没有办法的地方、没办法的时候,那样的社会不是无政府状态社会,而是法治严整的社会。

伊斯坦布尔的钉子户,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主权在民”课,一堂法制课。

2005.9.8。

埃及的巴格兮兮

进入埃及,你最先听到最先学会的,是两个词。其一,明天,到任何部门办任何事情,他们都极和蔼极友善地告诉你明天再来;其二,巴格兮兮,巴格希希是埃及语,不是日语,与混蛋无关,是小费的意思。

首先跟我们要小费的,是行李员。搬完了旅行箱,他用手比划,要清凉油。同行的某媒体的杨总带了不少那玩意儿,给了他。行李员满意而归。第二批向我们要巴格希希的,是胡夫金字塔景区的保安。我们要求他们和我们合影,要求进入金字塔看看,他们答应了,条件是给巴格希希,清凉油。美中不足的是,要的人太多,带出来的太少,只好给他们贺兰石小挂件。

埃及人特别喜欢中国的清凉油。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建筑工人进入埃及,带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去了中国人精湛的技术,也带去了中国的清凉油。埃及天气酷热,蚊虫较多,清凉油自然派上了用场。不过这里有一段不太美妙的插曲,一是某些中国人心太黑,赚取十倍上百倍的利润,让埃及人闹心。二是某些中国工人夸大清凉油的作用,言清凉油可以涂抹在某一要害器官上,有外用伟哥之功效,结果使不少埃及的男男女女忍受折磨。据说有段时间,埃及的媒体宣传封杀清凉油。封杀归封杀,除了不能作为哥用,清凉油的好处一言难尽。

于是乎,老百姓仍放不下那小玩意儿。

到了埃及我直后悔,事前不知晓埃及与清凉油之关系,否则我会带它,带一堆。

最让我感到滑稽的巴格希希,是在萨达特墓。参观完了萨翁遇刺的检阅台,我们去看位于检阅台对面的萨翁墓。此墓是埃及人为纪念萨达特而建的意义非凡的墓,其意义如同毛主席纪念堂,而其设计和建造要比毛主席纪念堂精巧、宏伟。导游小姐说,他们的纳赛尔总统相当于中国的毛主席,是国家与民族的解放者;他们的萨达特总统相当于中国的军委主席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们的穆巴拉克总统相当于中国的总书记江泽民,是改革开放的推进者。在如此庄重神圣的地方,我听到了巴格希希,那是在我们与守卫墓地的卫兵合完影后,从卫兵嘴里发出的,巴格希希后面还有缀语———“妈呢”,银子是也。神圣圣洁之地此语一出,我感觉十二分的滑稽。看来,埃及人不但物质匮乏,而且精神贫困。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中肯之语!

走出国门,许多国家都有“小费制度”。发达如美国,据说也处处要小费。我去泰国时,导游要求我们每天要在酒店的枕头上放40泰铢,或5元人民币。如果不放,房间便打扫不干净。泰式按摩,也须出小费,10元人民币。我们团队中某媒体的一位年长的女士,因人家泰国人少按摩了一两分钟,坚持要少给三元人民币,结果不欢而散,让同行的国人很没有面子。泰国虽然普遍要小费,但比埃及含蓄。埃及人要小费的方法让中国人一下子难以适应。

最后给我上巴格希希课的,是开罗国际机场漂亮的女服务员。我上完洗手间出来,那个一袭红衣,集欧洲人、阿拉伯人美于一身的姑娘递上来一张纸巾,同时从那红唇小口里蹦出了四个字,巴格希希,我差点晕倒。

小费小费,唯埃及最甚!

2005.9.22。

埃及的烂尾楼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当然也就出现了许多新名词。比如伊妹儿、股民、期货、上网、点击、手机短信、段子等等,这里面也包括烂尾楼。

烂尾楼者,即没有完全竣工之楼也。要么只盖了一半,要么只建起了框架,要么未进行装修,或者装修没有搞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钱,搞不下去了;因为没有人买,再干下去投入越多,亏损越多。烂尾楼是经济过热的必然现象,是国家紧缩银根的必然结果。烂尾楼有多少?没做过精确统计,只知道在一轮一轮的经济过热、经济虚烧中,全国到处都有烂尾楼,其中尤以海南、广西的北海等地为多。我曾听过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的报告,批评贵州,言一块地不到草帽大,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如此的穷省也拿出几十亿到北海炒房地产,结果血本无归。他说,北海大量的别墅卖不出去,门窗被人卸下卖了。有些别墅用来“养鸡”,一楼不用,因为通风不好,只用二楼。北海我去过,烂尾楼见过。海南的海口和三亚我也去过,烂尾楼也见过不少。烂尾楼,对中国的经济曾造成过严重的破坏。

原以为烂尾楼只有中国有,是中国特色,但到埃及后却发现,埃及也有,而且更多,更普遍。

在埃及行走,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烂尾楼比比皆是,有三五十层高的,也有三五层高的。其共同特点是,红砖外露,不加装饰;顶上露着刺向蓝天的钢筋。那些烂尾楼,要多扎眼有多扎眼,毫无美感可言。即使在开罗这样的一千多万人口的大都市,烂尾楼也随处可见。

与中国的烂尾楼不同的是,埃及的烂尾楼不是烂在开发商手里,而是烂在业主名下;埃及的烂尾楼没有闲置,或者“养鸡”,而是在居住,在做写字楼,在正常运营。

埃及为什么会有如此特色的烂尾楼,导游小姐解释,这样做,一可以避税逃税赖税拖税,二是根据家庭收入,根据需要建设,有钱时往高加,需要时往高加。而需要,并不是外人所猜的娶一个老婆加一层,因为现在的埃及人基本上不再娶很多老婆,大多一夫一妻。个别要几个老婆的,如中国的养二奶,养在外头,而不放在一起。之所以不断往高加是因为他们子女多,儿子娶妻时再加。

大一个,加一层。如此一来,负担就没有那么重。埃及有封顶的楼,那是因为儿子们均有了住所,不需再往高加了,也是因为,这个家庭有足够的钱使楼漂亮,也有足够的钱交纳建设税了。

烂尾楼的存在,与埃及的税收政策有关,也与埃及的文化有关。这个国家不十分爱面子,倒是特别体恤百姓。

这里面,有需要我们规避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许多城市的一些官员,为了面子,为了“政绩”,强行拆迁,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给百姓添了许多困难,这里倒没什么烂尾楼,但却有许多烂心烂骨烂根的玩意儿。与此相比,我倒觉得埃及的烂尾楼有值得玩味之处。

2005.9.5。

埃及的旅游警察

埃及是文明古国,主权国家,埃及当然有警察。一般的国家,似乎有武装警察、刑事警察、交通警察、法警等等。有些国家在某些时期还有过路警、盐警、税警等等。

旅游警察,别的国家有没有说不清楚,但埃及有。埃及不但有旅游警察,而且这些警察类似正规军,个个肩挎微型冲锋枪,佩带通话器,全副武装,在温度达到47摄氏度时,他们仍是一身黑警服,脚蹬长统靴,不失军人威严。

埃及的旅游警察分布在所有与旅游有关的部门部位,比如旅游景点、旅游纪念品商店、旅游线路上等。

警察一般给人的是安全感,有警察在,除非歹徒逃犯作奸犯科者,一般人都会感受到踏实。可警察太多了,也会让人感到不踏实,感到心虚,这就是所谓的辩证法吧。

处处有警察,让人处处感到不安全。在胡夫金字塔,景区外围是荷枪实弹的警察,陵墓入口处是荷枪实弹的警察,让人担心的,已不是什么“法老的诅咒”,而是随时可能爆炸的人体炸弹、汽车炸弹,或者是从背后捅来的刀子,从暗处射来的子弹。

此番我们共去四个国家,到埃及时,英国的伦敦刚刚发生地铁站严重的爆炸案,让人在埃及这样的国家行走,脊背凉飕飕的。到土耳其的前一天,土耳其爆炸案中,两人被炸死。到匈牙利时,传来埃及红海边某城市发生爆炸的消息,穆巴拉克幸免于难。到波兰后,旅游公司的老总说,波兰是恐怖分子袭击的重点,因为波兰参加了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所以波兰尚未发生大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是因为波兰国家的防范较严,进入波兰的门槛较高,恐怖分子不易进入。我们走了四个国家,处处都有恐怖的气氛。但你不把它当事,它也就不是什么事。

埃及的旅游警察着实多,在金字塔、神庙、帝王谷等处,均有他们的身影。而从埃及南部经红海之滨北上开罗的旅游线,则需要警察护送。旅游车编队而行,警车开道、断后。这样的护送每天大约三次,错过了时间则不能通过。这让我想起了古时中国的景阳冈,想起了老虎和武松。为什么要武装护送,原因大约两条,一是防止激进分子恐怖分子袭击,因为那一带荒无人烟,打劫起来方便;二是埃及天气极热,可以热到摄氏四五十度,一旦汽车抛锚,无人援救,就可能命丧荒山戈壁。所以在景点布警,派警察护送游客,都是埃及国家对世界各国游客高度负责的表现。仅旅游警察一项,就要增加大量的开支。

但国家必须为此埋单。埃及的反对派,为了打击现政权,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曾制造了许多袭击游客的事件。

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埃及的旅游警察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十分好。他们衣着不十分整齐,也没有表现出警察所特有的职业精神。

虽然手握冲锋抢,但为了小费,随意与游客合影,为游客干一点事情,伸手就要“巴格希希”(小费)。从这个角度看,埃及的旅游警察还有不那么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令埃及的国人与政府满意吗?不得而知。这个国家处处都充满了神秘,这也算神秘之一。

2005.10.2。

希腊埃及古今人种之优劣

去岁赴希腊,游历了美丽的山海,拜谒了历史遗存,领略了古代文明,亲近了奥林匹克运动。当然,顺带的,也咀嚼了酸涩的橄榄果,品尝了明显东方化了的西餐。

希腊之行,了却了访问一个文明古国的夙愿,将课本上的历史具体化、直观化、感性化了。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那就是,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哲学、科技、建筑、艺术、体育等文明的民族,似乎被异化或者说自行退化了。我曾在一篇小文中感喟,不知应为今日的希腊人庆幸,还是应为古代的希腊人感到不幸,今日的希腊人,已从血脉精髓上与古希腊人有了较大差距,甚至可以说有了根本的不同。我以为,今不如昔,这是铁定了的。

今岁陪一位领导去埃及,游览了开罗、亚历山大港、卢克梭等城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卢克梭神庙、帝王谷、埃及国家博物馆,我们深深地为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勇敢、坚韧、顽强所折服,为古埃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击节叫好。几百吨上千吨的石柱是如何立起来的?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