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又称金融政策,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和利率,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货币政策按运作方向可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货币政策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松的货币政策,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在运作方法上,一般采取“逆周期”的方法,在经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政策。总体而言,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证券价格上扬,紧的货币政策使得证券价格下跌。具体表现为:
(1)松的货币政策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利润上升,从而股价上升。
(2)松的货币政策使社会总需求增大,刺激生产发展;同时居民收人得到提高,因而增加对证券投资的需求。
(3)银行利率随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下降,部分资金从银行转移出来流向证券市场,扩大证券市场的需求;同时利率下降还提高了证券的吸引力,二者均使股价上升;反之亦然。
(3)个人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和总任务在分配方面所制定的原则和方针。收入政策对股市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长期,主要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企业留利增加,从而导致了民间金融资产大幅度增加,并具相当规模。由于社会积累资金向民众倾斜,向社会分散,需借助证券市场来实现资金的最佳利用。因此,我国新的分配格局,已形成对证券市场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动力。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经济体制的完善,证券市场的规范与有关问题的妥善解决,其潜在影响力最终将得以实现。
(4)国债政策。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本身也是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之一,其发行量、期限、利率、流动性等都直接影响股票市场。从供需角度看,国债发行增加了证券供应,减少了市场货币资金量,对股价有负面影响;从利率水平看,其利率越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从而减少了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导致股价下跌。
三.国家对股市的政策
中国股市作为一个新兴市场,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时常发生,游戏规则也须完善。国家对股市采取了多种调控方式,避免股市大起大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股市“惟政策马首是瞻”的特点较为突出,其运行轨迹时常被扭曲或修正,故常有“政策底”、“政策顶”之说(这些说法有其道理,但“政策底”及“政策顶”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量度标准是不同的)。政策作一种外力,背倚国家后盾,其效用为股市内在张力所无法抗衡。
我们看到,在股市高涨时,投资者热情有加,追涨者如“过江之鲫”,这就出现超买再超买的场面;而在股市低迷时,杀跌者争相出局,恐慌气氛弥漫,股票犹如烫手山芋,技术指标超卖钝化,技术派人士大跌眼镜。可以说,此时技术分析只是摆设和自我麻醉,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仅凭股市内力已难以转势,惟有依靠外力。如1999年“5.18”行情得到国家政策首肯和支持,被定性为“恢复性”行情,从而确定一轮牛市。
国家一直不希望股市低迷。1994年,沪深股市屡创新低,市场充斥悲观绝望情绪。当时专家对中国股市的合理投资点域进行争论,其中一种典型观点认为中国股市盈率应向国际成熟股市看齐。并以上海股市指数为例,认为上证综合指数在2000多点比较合理。从现在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未免草率和偏颇。国家希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所存的一点热情。在1994年3月和7月,管理层宣布“四不政策”和“三大利好”,直接引发当年两次行情的启动。此后,每每股市处于低迷阶段,管理层均有调控举措,推出利好方案。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下,中国股市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同,人们更加全面地审视这个羽翼渐丰的市场,给其合理定位。我们注意到,政策重心对股市的倾斜十分明显,管理层对股市呵护有加,这无疑为股市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当然,国家也不愿看到股市过度投机,在股市炽热情况下采用政策手段降温。如1995年“5.18”行情,正当沪深股市如脱缰野马上冲时,管理层迅速祭出调控法宝:推出新股发行额度,犹如一盆冰水泼灭熊熊投机之火,一天内沪市暴跌150点。1996年底,当股指节节上升时,管理层采取降温措施,权威的《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使股市暂趋沉寂。1997年5月,沪深股市迅猛上涨,出现一发不可收之势,管理层接连出台强力措施,力控局面,此时,政策的威力显现无遗,这是任何技术分析都望尘莫及的。
因此,把握国家对股市政策取向和态度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研判大势,及时作出投资抉择。
四.市场规模对股价的影响
股票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股价的涨跌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股市出现供不应求时,股价随之上涨;当供过于求时,股价便会下跌。具体表现在买方大于卖方(即多头强于空头时)时,股价上涨;方大于买方(空方强于多方)时股价下跌,而多空双方力量均衡(即供求平衡)时,多出现盘整的市况。
因此,股票的品种数和发行量对股价的涨跌具有重大影响。上市公司的增多,股票品种的增加和发行量的扩大,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这不仅表明一个国家利用股市来筹集资金的规模和水平,也是衡量投资者从事证券投资的认同和投资热情的一个标志,又是证券市场繁荣的象征。
毫无疑问,股市扩容会对股价的波动带来直接影响。在股市规模小的新兴市场,由于供求关系矛盾突出,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常常发生抢购股票的情况,从而导致股价暴涨,并出现炒卖中签表的现象。受此影响,股价的波动常常引发大起大落,暴涨暴跌。而当股市扩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供求关系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投资者对股票的品种已有所选择,整个股市暴涨暴跌的情况不复存在,涨跌幅度较大的情况只出现在少数股票品种上。同时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少数机构大户操纵股市疯狂炒作更加困难,有利于股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股市扩容带来的另一变化,就是资金的分散,新上市的股票必定会吸引一部分资金,从而分散了原有股票占有的资金。就社会资金总量来说,是相对固定的。新股的发行上市,会使一部分场外资金进入股市,但也会使场内部分资金流入新股。这就必然引发供求关系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股价的波动起伏。一般而言,新股的不断上市,扩容的步骤加快,往往使股价出现徘徊的局面。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具相当规模。据最新统计表明,截止2000年11月底,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总市值已超过4.6万亿元,约为GDP的50%,开户投资者已突破5500万户,上市公司已达到1063家。而1991年,我国上市公司仅十几家,股票市值仅十几亿元,年度交易额也只有数十亿元。而如今年度交易金额已达5万亿元。
五、心理因素对股价的影响
心理因素是指投资者心理状况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引起投资者心理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传闻和谣言也会造成投资者抢购或抛售某种股票,以致引起这种股票价格的猛涨或暴跌。因此,在股票市场上,心理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一)投资心理乘数。
它是指投资心理对股价影响有乘数的作用。当股票行情开始上涨时,人们对行情看好,便争先恐后买进,导致供不应求,促使股价进一步上涨。价格进一步上涨,又引诱人们进一步购买,同时也带动一部分新人加入股市,导致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相反,当价格一跌,人们惟恐价格进一步下跌,纷纷脱手,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更加下跌。价格越跌,人们卖出越多,供大于求越多,价格跌势越强。1991年上半年深圳股市股价大跌,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投资心理有一种倾向,即行情好时更加乐观,行情跌时更加悲观。经济上的因素会造成股价的小幅度变动,而投资者心理乘数将使这种价格的小波动变成大幅度变动,起到对股价变动幅度放大的作用。
(二)投资偏好。
它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股票的种类上,总倾向于某一类或几类股票,特别是倾向于自己喜欢的经常做的股票类型。经常做某种类型股票的投资者,在做股票交易时,无论怎样打转,最后还是选择自己常做的股票作为投资目标。产生投资偏好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投资动机的不同,如喜欢稳健股票的股民,其动机是取得稳定的股息收入;而喜欢冒险、希望追逐差价利润的投资者,总是在价格波动较大的投机股之间进进出出。这样的投资偏好,将导致价格稳定的股票的价格更加稳定,而价格波动大的股票的价格变得更加不稳定。投资偏好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信息来源、操作习惯、生活和工作环境等。
(三)嫌贵贪低。
有些投资者只知道买股票就能获利,要获利就买便宜的即价格下跌的股票,而永远不会去买价格大幅度上升的股票,以求保险。这种增加对低价股票的需求而减少对高价股票需求的投资倾向,必然会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化。
(四)盲目跟风。
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市场股票买卖风潮的影响,特别受到大户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看到别人纷纷买进卖出股票时,惟恐落后而无利可图,便一哄而上,盲目跟风。一旦有大宗股票抛售,股价有所下跌时,他们就会产生恐慌心理,急于抛出股票,以尽量减少损失。跟风越盛,股票价格下跌就越严重。有时,谣言和传闻也会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动。投资者由于不明真相而看到别人争购或抛售股票就紧紧跟上。例如,一直冷清的深圳股市,到1988年春,有一位个体户去找金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要求开个后门给买5万股。这传闻不胫而走,牵动了众多投资观望者的神经。顿时,家家证券公司门口出现了通宵达旦认购股票的长龙,100万股金田股票,5天就全部售完。
(五)人为投机行为。
人为的投机行为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极少数人利用内幕消息等人为的影响进行炒股,大进大出,短期买卖,以牟取巨利。有些投机者将股票价格“炒”高或“炒”低,低价收进,高价抛出,并诱发民众投机心理,促使一般小户投资者盲目跟风炒股,人为地影响股票的价格。为了保护股票市场的正常交易,各国都制定了的有关法律,以便最大限度地控制这种人为投机因素对股价的影响。
(第四节):股票如何上市
一.股票上市基本原则
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在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就可以在股票市场(证券交易所)公开挂牌进行上市交易活动。股票要上市交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按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操作与运转。
在股票交易中,为了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损害公共利益,股票在上市过程中一般要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一)公开性原则
公开性原则是股票上市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股票必须公开发行,而且上市公司需连续的、及时地公开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营状况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使投资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选择,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公正性原则
指参与证券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或部门,均需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反映情况,不得有隐瞒、欺诈或弄虚作假等致他人于误境的行为。
(三)公平性原则
指股票上市交易中的各方,包括各证券商、经纪人和投资者,在买卖交易活动中的条件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四)自愿性原则
指在股票交易的各种形式中,必须以自愿为前提,不能硬性摊派、横加阻拦,也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各证券交易所规定的股票上市条件各不相同,但都包括以下项目:
(1)资本额。一般规定上市公司的实收资本额不得低于某一数值。
(2)获得能力。一般用税后净收益占资本总额的比率来反映获利能力,这一比率一般不得低于某一数值。
(3)基本结构。一般用最近一年的财产净值占资产总额的比率来反映资本结构,这一比率一般不得低于某一数值。
(4)偿债能力。一般用最近一年的流动资产占流动负债的比率(即流动比率)来反映偿债能力,这一比率一般不得低于某一数值。
(5)股权分散情况。一般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得低于某一数值。
二.股票上市条件
一般地,股票申请上市应向交易所提交以下文件:
(1)上市申请书;
(2)上市报告书,应载明主要业务状况、主要财务状况、股票发行及转让状况、可能影响股票价格波动和避免出现不正常的市况的事项:
(3)批准发行股票的文件;
(4)公司章程;
(5)申请上市的董事会决议;
(6)公司登记注册的证明文件;
(7)股东名册;
(8)经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鉴证的公司最近2年及当年1月至申请日前1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表;
(9)交易所会员的书面推荐证明;
(10)股票过户事项的说明;
(11)经营状况公告事项的说明。
上市公司在证券上市后,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由证券交易所呈报主管机关——证券管理委员会核准后,交易所也可停止某种上市证券的买卖甚至终止其上市:
(1)上市公司发生重大改组或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有重大变更而不符合上市标准者。
(2)上市公司不覆行法定公开的义务或财务报告,以及呈报证券交易所的其他文件有不实记载。
(3)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纪人员和持有占上市公司实发股本额5%以上股份的股东的行为损害公众的利益。
(4)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在最近一年内其月平均交易量不足100股或最近三个月没有成交记录。
(5)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欠佳,最近两年连续亏损,或上市公司出现面临破产的局面。
(6)上市公司因其信用问题而被停止与银行的业务往来。
(7)上市公司连续一个季度不交纳上市费。
(8)其他原因致使上市公司必须暂停上市。
此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其增发或发放股票、红利期间,其股票亦将自动暂停上市。
上市公司的问题较为严重,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证券交易所将报经有关证券主管机关核准后,可对有问题公司作出终止其上市资格的决定:
(1)上市公司被暂停上市的所列情况已造成严重后果。
(2)上市公司在被暂停上市期间未能有效地消除被暂停上市的原因。
(3)上市公司将被解散和进行破产清算。
(4)上市公司因其他原因而必须终止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