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24591200000008

第8章 孩子的说服能力是办事的万能钥匙(2)

同样是安慰别人,劝别人不要难过,但是因为说话方式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前者讲了个笑话,给人不好的感觉;后者态度真诚,打动了别人的心,别人接受了劝说。可见,让孩子懂得用真诚的语言和态度感染别人,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办事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教孩子学会投其所好的说话技巧

与别人沟通时投其所好,给人留下好感,就应该并不是谄媚和阿谀奉承,而是交际的技巧。特别是在求人帮忙的时候,巧妙地投其所好,让人心情舒畅,那么对方帮忙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地提升。在教孩子投其所好进行沟通的技巧的时候,不妨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让孩子更轻松地理解“投其所好”的真正含意。

电话机的发明人贝尔,有一次出门到一个大资本家许拜特先生的家里筹款,希望许拜特能够为他正在进行的新发明投一点资。但他知道许拜特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而且对电气事业也丝毫不感兴趣。怎么能让许拜特对自己的发明发生兴趣,并为其投资呢?

他们见面寒暄一阵之后,贝尔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研发的项目预算能获得多少利润,也没有对他解释科学道理,而是坐下来弹起了客厅里的钢琴。弹着弹着,他忽然停止,向许拜特说:“你可知道,如果我把这脚板踏下去,向这钢琴唱一个声音,这钢琴便也会复唱出这声音来。譬如我唱一个DO!这钢琴便会应一声DO!对这事感兴趣吗?”许拜特放下手中的书本,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贝尔才详细地为他解释了和音或复音电信机的原理。这次谈话的结果就是许拜特很愿意负担一部分贝尔的实验经费,而贝尔也如愿以偿。

贝尔投其所好,赢得了许拜特先生的好感,使其筹款计划一蹴而就。

投其所好,就好比是钓鱼的时候,往往要考虑鱼喜欢吃什么样的东西,然后再准备鱼饵,这样才能钓到鱼。如果让孩子弄一些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或蛋糕做鱼饵,而鱼喜欢吃蚯蚓或小虫,那他就钓不到鱼了。

在人际沟通中,智者是高明的钓手,他会针对所钓的“鱼”喜欢什么,然后投其所好,“鱼儿”往往容易上钩。其实说话也是这样,要想让孩子赢得别人的好感,就应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然后投其所好,说别人喜欢听的话。

吃完晚饭,季女士给儿子和丈夫讲了一件事情,以便让孩子懂得如何投其所好地跟别人说话。

季女士说:“前几天,我去一个公司经理的家里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事前我了解到,那位经理很听老婆的话,而且他老婆很爱美、好打扮,特别喜欢听人说她年轻之类的奉承话。于是,我就有针对性地买了一本女性美容知识的书。就这样,我敲开了那位经理的家门,开门的是经理的老婆,于是我微笑地问她:‘你爸爸在家吗?’”

讲到这里,儿子不解地问:“妈妈,你为什么问她爸爸在不在家?你应该问他丈夫在不在家。”爸爸笑了,说:“孩子,你听妈妈讲。这就是妈妈的高明之处呀!”

于是季女士又接着讲:“那位经理的老婆感到奇怪,就说:‘你找谁?’我说:‘找罗经理呀!罗经理不是你爸吗?’这时候对方特别高兴,她说我弄错了,说罗经理是她的老公。我故作惊讶地道歉,说:‘看你那么年轻,又那么漂亮,就把你当成了罗经理的女儿了’”

“就这样,我赢得了那位经理老婆的热情招待。聊了十几分钟后,我顺利地把产品推销出去了。”

说到这里,季女士笑了,儿子和丈夫也笑了。

俗话说:“牛不喝水强按头。”强迫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顺其意、投其好,才能使它高兴地喝水。在与对方沟通时,如果能够抓住对方的兴趣点,投其所好,再适时引出自己观点,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充分地运用投其所好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能更使孩子虚心地听取父母的教导。比如给孩子鼓励,给孩子启发,给孩子知识,给孩子玩具,这些都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孩子在高兴地接受的同时,也比较愿意听父母的话。

当孩子给同学、朋友送礼物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让孩子送一个对方喜欢的礼物,对方才会喜欢,才会记忆深刻,孩子才会受到对方的欢迎。

6、教孩子学会激励式的说话技巧

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剥皮。”人都有自尊,都很顾及脸面。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能够给人以自尊。人们往往为了自尊,在别人用激将法进行刺激或鼓励的时候,会去做原来不愿意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并掌握这个说话技巧,将使孩子的说话办事能力提高。

有个工厂的食堂办得不好,引起了员工的不满。

一天,工厂的领导李书记来到食堂,见员工们又敲筷子又敲碗,骂骂咧咧的,就对食堂的负责人说:“老王,你原来服役的部队在新疆吧?”

“是的。”负责人说。

“你在部队是优秀炊事员、优秀司务长吧?”

“是的。”

“那年你还立过三等功?”

“是的。”

“可是现在呢?”

老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李书记说:“咱不说别的,就是为了你的声誉,你也应该把工作做好啊!难道你连个食堂都管不好吗?”

第二天,老王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下厨房督促厨师。半个月后,食堂便变了一个样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办事的时候,直戳对方痛处的激将法是很有力量的。这种言语相激,会使对方没有推卸别人请求的余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是经常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在家里,孩子也是经常会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学会用激励法和激将法,孩子就能变得更会说话办事。

有位母亲有一个7岁的儿子。一次,儿子要求母亲给他买一条牛仔裤,这在别人的眼里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但是,儿子怕被母亲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一条牛仔裤了,而母亲是不可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的。于是儿子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招,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苦苦地哀求,也没有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孩子只穿一条牛仔裤呢?”

母亲被孩子这种天真的口气打动了,她说:“儿子的话让我没有不答应他的理由。我简直有点对不起他。我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一个7岁的小孩子,仅仅用一句话就说服了母亲,满足自己的愿望。在他说这话时,唯一目的就是要打动母亲。他使用了激将法,取得了绝佳的效果。当然,家长也可以鼓励孩子适当地对同学、朋友采用激将法,这样有时候很有效果。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度,激将法虽然能取得难以想象的效果,但是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能滥用。一旦用错了,不但不能打动别人,还会适得其反。父母要告诉孩子:“激将法只能用在你最了解的人身上,而且还要反复推敲方法,千万不可鲁莽行事。”所以,要让孩子在运用激将法激励对方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孩子学会看对象。

激将法不是求人办事的通用法则,一般说来,它多适用于易冲动、易感情用事的人身上。对于一些做事小心谨慎、自卑感强的人,不适合用激将法。因为富有刺激性的语言会被他们误认为是对他们的挖苦、嘲笑,会使他们拥有埋怨的心理。所以,运用激将法一定要谨慎。

第二、教孩子把握好分寸。

激将法是讲究分寸的,如果只是激发起对方的情感,并不能达到办好事情的目的,那就应使对方的反应在掌控之中。不要让孩子用锋芒太露或过于刻薄的语言去刺激别人,那样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但是也不能语言无力、不痛不痒,那样不能引起对方的情感震撼。因此,在使用激将法时,要让孩子把握好自己的语言,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

第三、教孩子保持冷静。

必须指出的是,“激将”一般是用言辞,而不是用“态度”,不要让孩子为了激将而甩脸色给别人看。这不仅有损孩子的形象,还可能使能对方产生厌恶的心理。父母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用激将法的时候不能伤了和气,要保持冷静,不能感情用事。

第四、教孩子利用对方的自尊心作激将的突破口。

激将法是一种有意识地运用刺激性语言,激发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事情的技巧。有时候可以用夸大的话刺激对方的自尊心。对方为恢复失去的心理平衡,就会奋起压倒别人,这样就能达到激励者的目的。

总而言之,激将法是求人办事时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父母,要教孩子对此有所了解,有所掌握,要以此提高孩子说话办事的能力。

7、教孩子学会动之以情地说话

劝服别人的语言必须具有真情。如果说出的话没有真情实意,就会显得虚伪、苍白无力,很难打动别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虽然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是却能让别人感到情真意切,为之动容;而有的人讲的是大道理,看似很有说服力,但却不能说服别人。身为父母,要教孩子学会说朴实的话,教孩子学会以情动人。

女儿从学校里回来,抱怨同桌把自己的好心当做“驴肝肺”了。妈妈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好心地劝诫同桌的同学不要抄袭作业,对方不但不听,而且还很反感。于是妈妈便给女儿讲了一个以情动人的故事。

数学家苏步青在上小学时成绩很差,每次期末考试都是倒数第一,别人都笑他是“背榜生”。有一次,他又逃课了,老师找到他,告诫他说:“你不读书,别人怎会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为你是背榜生吗?如果你考前几名,别人还会看不起你吗?你知道牛顿吗?他也生在农村,到城里念书时成绩也不好,同学也都欺负他,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成绩好的同学还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凭什么这样做?不就是成绩比牛顿好、身体比牛顿壮吗?平时牛顿不敢惹他。后来,牛顿的成绩超过了打他的那个同学,他将对方逼到了墙角,那个同学很害怕,只得认输,从此也再不敢欺负他了。牛顿从这件事得到了启发:只要有骨气,肯拼搏,就能取胜。从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绩。”

这是苏步青第一次听到一位大科学家如何克服自身弱点、奋发图强的事迹,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老师讲的牛顿的故事,使苏步青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从此以后,他开始发奋学习,终于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根本的改变。

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对女儿说:“如果老师给苏步青讲学习的大道理,他可能会觉得厌烦。可是老师很高明,他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句句蕴涵真情,所以苏步青才会听老师的忠告。”女儿明白了动人以情的道理,连连点头。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说服别人,就应该教他学会通过具体的、真诚的语言打动别人。要让孩子懂得如果丝毫不考虑对方的心理需要,讲一些大道理,对方就可能产生厌烦的心理,双方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无从说服对方。如果看准了对方的需求,说话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说服是通过演讲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是在痛苦和欢迎、爱和恨的波动中作出不同的决定的。”很多人在说服他人时,往往能催人泪下,影响别人,使人不知不觉地接受,这就是情感的力量。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在联合抗曹取得一定的胜利后,为了争夺荆州,两家开始斗争起来。诸葛亮设计“三气周瑜”,结果使周瑜英年早逝。因此东吴上下对诸葛亮恨之入骨,决心杀诸葛亮为周瑜报仇,孙刘两家的盟友关系遭到严峻地考验。为了维持两家的同盟关系,诸葛亮决定亲自为周瑜吊孝。刘备等人坚持不让他去,认为诸葛亮去东吴是有去无回。

诸葛亮认为执掌东吴大权的鲁肃是个深明大义的人,断不会做出鲁莽的事情;东吴要想在江东站住脚,也必须和刘备联合,在孙权、鲁肃眼中,江山肯定更为重要。他要通过这次吊孝化解双方的怨恨。

于是诸葛亮说服了众人,去了东吴。到了柴桑之后,鲁肃果然很礼貌地接待了他。诸葛亮到了灵堂,读完祭文,就趴在地上痛哭失声,一口一个“周都督”“周贤弟”,一边诉说着两人联合抗曹的谋略,一边叹息周瑜死后就没有了共同谋划之人,好像周瑜是他唯一的知己,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诸葛亮一番声情并茂的哭诉令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感动,连周瑜的夫人小乔也被深深地打动了。孙刘两家再次联手抗曹。

诸葛亮祭奠周瑜的言行举止表达出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打动了鲁肃及其众将士,达到了联合东吴的目的,由此可见情感在说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情感人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们之间的防范和隔阂。适时地以情感人,往往能收到更好的说服效果。父母教孩子学会以情动人,孩子就能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更好地打动别人,劝服别人。

8、教孩子学会晓之以理地说话

在现实社会中,很少有人无理取闹,也很少有人不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利益。因此,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讲道理,摆出利害关系,让对方从中认识问题的实质,说服对方解决问题。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分析事情的道理和利害关系,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向对方晓之以理,讲明事情的利害关系,让对方信服,把问题解决好。

“球王”贝利小时候就显露出过人的足球天赋,而且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有一天,小贝利刚刚踢完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伙伴们都已筋疲力尽了。这时,有几个小球员点上了香烟,还说吸烟能解除疲劳。贝利见他们都抽烟,也要了一支吸了起来。他眯着眼抽着烟,看着淡淡的烟雾从自己嘴里喷出来,觉得很酷、很前卫。不巧他的这个样子恰恰被赶来看他的父亲看到了。

吃完晚饭后,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问他:“你今天抽烟了?”小贝利红着脸说:“抽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准备接受一向严厉的父亲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