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24591200000001

第1章 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办事的基础(1)

1、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变得能说会道,需要父母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语言环境,努力地挖掘孩子的语言潜能。

5岁的王能江是社区里知名的“小大人”,不仅能说会道,还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深得长辈们的喜爱。人们对王能江能说会道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爸爸是某高校中文系的教师,妈妈是中学语文教师,他们从小就很重视培养王能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他们喜欢带王能江出去旅行,使王能江眼界大开,让王能江经常给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旅行的经历。他每次站在小朋友中间滔滔不绝地讲述旅游见闻的样子,就像开“演唱会”的歌星一样。

与王能江不同,5岁的张婷却不善说话,经常用“行”、“去”、“不吃”等词和别人对话。其实张婷4岁时就可以生动地描述一个陌生人的外貌,但是后来却不能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情,常常讲了开头就没了下文,要么断断续续地讲下去,要么烦躁地走开。之所以这样,很大原因要归咎于张婷4岁那年父母离异,之后张婷跟爸爸生活,而爸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张婷,于是给她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影响。

王能江和张婷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父母是否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每个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培养,如果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经常与孩子沟通,孩子的语言能力会进步很快;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漠不关心,与孩子交流少,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发展迟缓,甚至会停滞乃至倒退。

所以说,孩子将来是一个口才好的人,还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父母是孩子语言能力的启蒙者,也是孩子语言能力不断发展的引导者。父母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孩子能否练就好口才。

生活中,有些父母不重视与孩子交流,他们忙于工作,成天让孩子和没有感情、没有语言能力的玩具待在一起,或是让孩子坐在电视、电脑前。在许多成人的社交场合中,有些父母喜欢把孩子晾在一边,使孩子缺少讲话的机会。渐渐地,孩子失去了讲话的愿望,学会了沉默,变得孤僻。

锻炼语言能力的关键在于实践,在于多开口说话。当孩子失去交流对象和说话的机会时,练就好口才只能是妄想。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启蒙者呢?

第一、和孩子进行听说话的训练。

儿童学说话是从听话开始的,因此家长应让孩子处于一个“听”的环境里。最简单的方法是随时对孩子说你正在做的事情。如果你在洗衣服,就可以对一旁的孩子说:“宝宝,妈妈正在给爸爸洗衣服。”如果你在看书,就可以对一旁的孩子说:“宝宝,妈妈在看书,宝宝长大了也要看书。”

当然,你还可以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比如,孩子在喝牛奶,你可以说:“宝宝在喝牛奶,味道怎么样啊?”孩子在玩玩具,你可以说:“宝宝在玩积木,真乖!”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发儿童的“听说系统”。

长此以往,孩子就在“听”话中学会模仿父母,也就容易学会说话。在训练孩子听话能力的时候,父母应该适当地放慢语速,多对孩子说重复的话语,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话语,对孩子准确发音、规范化地表达很有好处,为将来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

第二、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语言。

单调的生活环境对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很不利。父母要创造不同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见得多,听得多,让他才有“素材”可说。打个比方,如果孩子分不清左脚和右脚的鞋子,而你只是单纯地告诉他这是左脚鞋子,那是右脚鞋子,即使说得再多,孩子也很难分清楚。

这时,你可以给孩子编一个故事:“宝宝,你看两只鞋子背对着背,都生气了,他们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它们在说:‘把我们穿错了,我们要面对面’。”

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孩子愿意去思考、去表达。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采取相应的谈话语气和孩子交流。

第三、利用图画书进行语言训练。

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看图说话》及图文并茂的小图书,然后一边和孩子一起看画,一边把画的内容概括成一两句话,用简洁、生动、形象、适合儿童口语特点的语言讲出来,这样使孩子感到亲切,便于他们记忆和复述。

等孩子熟悉了图画,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图画的内容讲出来,让他们自己对着图画练习说话,可以适当加以指导,这样对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发挥孩子的想象力都很有好处。

2、帮助孩子丰富语言词汇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如果父母不帮孩子丰富词汇量,孩子就很难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或者词不达意,不准确、不清楚,结果引起沟通障碍,对办事也不利。因此,从小帮助孩子丰富词汇量,是培养孩子好口才的基础。

当然,丰富词汇量不只是通过阅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在与孩子的谈话交流中,让孩子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词汇。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天早上,胡芳穿上了一件新衣服。4岁的女儿乐乐看到了,高兴地说:“妈妈,你穿上新衣服了,漂亮!”胡芳说:“是吗?在漂亮前面加一个字怎么说?”她说:“很漂亮!”“再加两个字呢?”“非常漂亮!”“再多加几个字呢?”她竟然说:“漂亮得不得了!”胡芳非常兴奋,因为女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在不断地进步。

女儿的语言能力在增强,词汇量不断地丰富,邻居都问胡芳用了什么好办法,胡芳回答说:“尽量用新词语和孩子交流。”比如,洗澡的时候,胡芳说:“乐儿,天气很冷,你要配合妈妈洗快一点,不然的话很容易着凉的。”“哦,好的,乐儿会配合妈妈的。”这样女儿就会用“配合”这个词了。

有好吃的东西,胡芳会告诉女儿:“乐儿,好东西要一起分享,包括好吃的、好看的、好的想法,快乐的事情都要和大家分享。”这样,女儿就会用分享一词。

一天晚上,女儿吃山楂片,跑到胡芳和丈夫旁边,拿给他们每人一片说:“爸爸妈妈,这很好吃,我们一起分享。”每当胡芳和丈夫发现女儿用新学的词语同他们交流,都用赞许、欣赏的目光看她,并且鼓励她:“说得很好!乐儿真棒!”

父母只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平日尽量运用不同的词语和孩子说话,孩子就能从父母那里学到更多词语。那些词语随着孩子不断地运用,就会被孩子牢牢地记住,被孩子运用到每一次说话中去。

学龄前阶段是孩子词汇量不断丰富的阶段,孩子嘴里每天都会冒出新词。这些词汇有的来自幼儿园老师的传授,有的来自家长的示范,有的来自小伙伴,有的来自动画片、电视节目,甚至广告。其实,阅读更是丰富孩子词汇量的重要途径。

方女士的儿子安安上二年级了,老师让家长多给孩子买课外书,加强阅读训练。可是安安对父母给他买的书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方女士决定陪儿子阅读,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就给孩子出填空题,让他填写一些词汇,填对了,方女士就奖励儿子一朵小红花。有时安安能按照原文填出词语,有时则是根据情节填写其他的词语,这时方女士就奖励儿子两朵小红花。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安安不但喜欢看书,而且还会给方女士出题,而方女士故意把词填得不一样,使故事情节改变,安安很兴奋。他掌握的词汇量不知不觉地增加了,说话时能熟练地运用不同的词语。

丰富孩子的词汇量,首先要让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以“农夫去旅行”为例,先要告诉孩子“农夫”、“旅行”的意思,孩子懂了就知道什么时候能用这两个词。在引导孩子掌握词汇的时候,不能认为掌握词汇只是简单地记忆,因为没有理解和思考的记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幼儿早期教育专家分析:孩子学会说话离不开词汇量的积累,在幼儿时期,如果通过极其自然、温和、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拓展词汇量,对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不过需要讲究方法。

方法一:家长要“喋喋不休”

专家研究证实,孩子与“喋喋不休”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就会更容易地掌握口语交流的技能。有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与爱说话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要比一般情况下的孩子多掌握296个词汇,也就是说,父母和孩子说得越多,孩子就能学会更多的词汇。

当然,“喋喋不休”并不是说废话,而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上。父母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并且要及时纠正孩子的不恰当用语,这对孩子学习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方法二:引导孩子多说话

经常有这种情况,父母对孩子说话,孩子听到后不愿意开口回答,或者回答很简单,这样不利于丰富孩子的词汇。研究成果表明,孩子只有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才能更好地学会说话,所以父母应该多让孩子说话。

父母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开放性的、启发性的话题,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当孩子和父母说话时,父母应蹲下身来,与孩子保持平视,眼睛应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这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在认真听你说话,这对孩子是最好的鼓励和赞许。让孩子更多地开口,可以演练他每天学到的新词语。

方法三:从名词入门来丰富词汇

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国家,20月龄的孩子掌握的词汇几乎全部是名词。由此可见,名词通常是孩子最需要掌握的一类词汇。因此,父母可以从名词入手,凡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都要告诉孩子怎样称呼,慢慢地,再从名词配合动词,并增加形容词,逐渐地丰富孩子的语言。

帮助孩子丰富词汇量,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做准备的。如果孩子词汇量丰富,那么他说话的时候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容易让人明白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能准确地传达信息,使沟通更顺畅,这对办好事情显然意义重大。

3、让孩子把每句话说得完整

不少孩子说话语句不完整,父母了解孩子,大都能猜到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外人就不一定能弄懂了。这不仅会影响孩子与人沟通,还会影响孩子的形象。所以,家长要下工夫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语言表达清晰、简洁、完整的习惯。

致远说话时喜欢用几个不连接的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妈妈早已习惯了他说话的方式,一般能弄明白他的意思。有一次妈妈出差,外婆在家照顾他。他向外婆告状说:“姐姐、脑、放。”外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就大哭不已。后来,外婆好不容易才从他姐姐那里弄明白,他是在抱怨姐姐把电脑放到柜子里藏起来了,他还没看够。

语句不完整很容易造成误解,产生麻烦。另外就是不要让孩子用不规范的词语,否则很容易让人误解。在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人演的小品《心病》里,赵本山用了自造的“话聊”一词,把范伟吓了一大跳,他误解为是“化疗”。在平常沟通中,说话首先要让别人听懂,小品中的这个情节对父母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应该有所启示。

当然,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强,说话经常只说几个字,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渐地纠正过来。和孩子说话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用单个词语,而要把每句话说完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促使孩子养成完整地说每句话的习惯。

很多父母喜欢以孩子说话的方式说话,比如,对孩子说“果果”、“糖糖”、“车车”,想让孩子学会这些词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说“水果”、“糖果”、“汽车”,还应该说“这是水果”、“这是糖果”、“那是一辆汽车”,尽量地使用完整的语句,让孩子模仿父母。

崔先生是位语文老师,他非常重视培养孩子语句的完整性,因为他知道这样不仅使孩子与他人口头沟通更顺畅,还能使孩子的书面语言更规范、更完整。一个人语言表达完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会给人留下好感。

崔先生问孩子:“俄罗斯的首都是哪个城市?”孩子马上回答:“莫斯科。”崔先生说:“不错,但是如果你回答完整就更好了。”孩子马上纠正道:“俄罗斯的首都是莫斯科。”崔先生笑着点点头。

崔先生告诉孩子,为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回答别人问话要用完整的句子,这点很重要。他给孩子举例子说:如果别人问你“你好吗”,你就不能简单地回答“很好”,而应该说:“我挺好的,谢谢你。你怎么样?”

锻炼孩子的口才,首先得让孩子把每句话说完整、说明白,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办事的前提。当孩子说话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时,父母应该及时地指出来。一位母亲让孩子用“一……就……”造句,儿子开头说:“一回到家,就打电脑。”这时候,母亲马上指出来:“是谁一回家就打电脑?”孩子意识到自己刚说的这句话没有说完整,马上纠正道:“爸爸一回到家就打电脑。”

不少孩子在口头交流时,往往说话很简短。比如你问孩子:“你每天早上提前30分钟起床,你能做到吗?”孩子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做不到”。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要正确完整地表述:“每天早上提前30分钟起床,我做不到。因为……”即告诉孩子,很多时候有必要把做事情的原因、理由解释清楚,让别人更理解自己,这对提高办事效率很有帮助。

4、让孩子的语言更准确形象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既表现为发音准确,更表现为用词准确、贴切。只有语言准确,才能让人听明白,才能让人信服。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必备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发音不准,如把“奶奶”说成“来来”,把“热”说成“乐”,把“岁”说成“睡”等。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取笑和模仿,应随时纠正,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发音。

宋丹从小生活在方言很重的西南地区。在家里,爸爸妈妈都不说普通话;在学校,老师只有在课堂上才说,发音并不标准的普通话;课下,同学之间都用方言交流。这样,宋丹的普通话自然讲得不好,父母当然也没有在意。宋丹到城里上高中,一开口说话就招人笑话,她为此很自卑,本来就话不多的她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孩子发音不准,和别人交流,别人没有听明白他说的话时,经常会说:“你再说一遍,没听明白!”这不仅使孩子与人交流设置了障碍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对于孩子的心理也是一种打击,使孩子变得自卑寡言。孩子的沟通能力不行,办事的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准确发音,对孩子说话办事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语言表达准确,除了发音要准确外,还要会恰当地运用词语。生活中,孩子说话用词不当是常见的现象,经常闹出尴尬,甚至会引发矛盾和纠纷。为此,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做这样的填空题,比如“树叶”,如果孩子说雪白的树叶,那就不对了。父母要及时地告诉孩子,形容树叶可以用“翠绿”、“茂密”等词。通过这种训练,孩子的语言就会变得越来越准确、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