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24585900000031

第31章 地理名胜(6)

浙江省桐庐县富春山的东汉严子陵垂钓处,钓鱼台有东,西二台;

湖北省武昌西北江滨,据传是孙权饮酒观鱼的地方,史称“钓台移柳”;

安徽省贵池县西北的玉镜潭的南朝梁昭明太子钓台;

江苏省宜兴县的南北朝时期梁人任日方钓鱼处;

湖北省大冶县东道士濮的唐代高士张志和垂钓处;

北京市阜城门外三里河的金代权贵王郁垂钓处,现为国宾馆。

中国十大名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10千米。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5米,有241根望柱,每个柱子上都雕着狮子。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位于广西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2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每根铁链重约2000千克。

五音桥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用白石建成,拱圈为蛋尖形,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美称。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位于杨州瘦西湖内。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0米,两侧42块模仿板上刻有龙兽状浮雕。

中国的地形区地理界线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中国省名简称

北京市:简称“京”,取市名中一字

天津市:简称“津”,取市名中一字

河北省:简称“冀”。相传夏禹曾把中原地区划为九州,而河北大部份地区属古冀州

山西省简称“晋”。春秋时晋国的所在地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取区名中两字

辽宁省:取省名首字,简称“辽”

吉林省:取首字简称“吉”

黑龙江省,取首字简称“黑”

上海市:简称“沪”或“申”

江苏省:简称“苏”

浙江省:取首字简称“浙”

安徽省:西部有霍山,又名皖山,故简称为“皖”

福建省:简称“闽”。“闽”或来源于当地的古民族名”闽”,或来源于当地的古国名”闽粤”,或来源于境内最大之河流“闽江”

江西省:赣江为省内最大河流,故简称为“赣”

山东省:春秋,五代时期,建都于太行山以西的国家,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金以后,“山东”渐成政区名称。春秋时鲁国在此,故简称“鲁”。

河南省:境内大部分地区均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古为豫州地,故有“豫”之简称

湖北省:简称“鄂”。古代属鄂州所辖,故称“鄂”

湖南省: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为“湘”

广东省:古为南粤辖地,故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秦时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

四川省:北宋在东部设川峡四路,后简称“四川”,沿用至今,周时有蜀国在此,战国时被秦兼并,设蜀郡,故简称“蜀”

贵州省:明代设立贵州布政司,由上经而得省名,简称为“贵”。秦时属黔中郡,唐时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

云南省:以地处云岭以南而得省名,简称“云”。战国时境内东部为滇国辖地,或又因云南有名湖滇池,故简称“滇”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陕西省:战国时境内大部份地区属秦国的疆域,故简称“秦”

甘肃省:旧以甘州,隶州两地首字得省名,简称“甘”。境内大部分地区是古代陇西郡的辖地,故又简称“陇”

青海省:简称“青”。由境内的青海湖而得省名,以省名首字为简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自治区

海南省:系新建省。原为广东省一个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岛。因明朝在此设琼州府,辖整个海南岛,故简称“琼”

台湾省:简称“台”

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天安门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建成时称为“承天门”,挂的是“承天之门”的匾额。满清封建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他们除了采取其他措施外,还在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当时由于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了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所以,清朝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所以在顺治八年,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这样既包涵了“承天启运”的意思,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包括当时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王府井名称缘由

王府井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关于它名称的由来,是与历代权贵在此兴建众多王府密切相关的。

据说,最早在隋唐时代,此处开始建造王府,到明代,随着紫荆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加之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所以这里又被称为十王府、王府街及王府井大街。到了清代,此处依然是亲王、郡王的聚居之地。如隋唐时期的帅府,成了清太祖第十五子多铎的豫王府。在今东方广场西北部,是光绪皇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解的状元府。在百货大楼西边,便是清太宗第十子韬塞镇国将军的辅国公府。

亚洲名称的由来

在世界七大洲中,亚洲的名字最古老,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为Asia。

相传亚细亚的名称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爱琴海以东的地区泛称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则泛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Asia一词是由腓尼基语Asu演化来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确的,范围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已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以后才逐渐扩大,包括现今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一个世界最大的洲名。

中国名称的由来

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最初“中国”并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国都。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当然,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辛亥革命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各省名称由来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并沿用至今。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并沿用至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并沿用至今。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并沿用至今。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并沿用至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并沿用至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并沿用至今。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并沿用至今。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沿用至今。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并沿用至今。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并沿用至今。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并沿用至今。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并沿用至今。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沿用至今。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并沿用至今。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并沿用至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沿用至今。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沿用至今。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沿用至今。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并沿用至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并沿用至今。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并沿用至今。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