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的质量有优劣之分,价格有高低之别,上万元一双的皮鞋和几十元一双的皮鞋,其维护保养的材料和方法不可能是一样的,所以擦鞋服务分出高中低档的收费标准也是天经地义的。”客人不紧不慢地说。罗福欢抬起头,惊讶地看着客人,他觉得遇到了知音。这位客人和罗福欢交流了好一阵,最后对罗福欢说:“你应该到太升路去摆鞋摊,那里是成都通讯产品的综合市场,到那儿去的人不是白领就是老板,他们属于能够接受你服务的穿名牌皮鞋的消费阶层。”罗福欢大受启发。
在高消费者集中的太升路,罗福欢的擦鞋生意明显好了起来,有一位报社记者在他这里享受了“星级擦鞋服务”之后,将罗福欢的创业故事和他的关于“把擦鞋做成一份产业”的见解搬上了报纸。媒体的报道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罗福欢的擦鞋摊更加兴旺,有的顾客甚至驾车从四川的广元、南充等地赶来,将自己的名牌皮鞋给他保养维护。罗福欢的收入像他的生意一样成几何级地增长起来。
1998年3月,“罗记星级擦鞋店”在寸土寸金的太升路开张。这是全国第一家上档次的擦鞋店,因为有了品牌形象,擦鞋店一开张就生意兴隆。罗福欢兢兢业业地管理着自己的店,白天忙生意,晚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努力学习皮鞋保养维护甚至生产经营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又发明了火燎法、浸泡法等几门擦鞋绝技。罗福欢进一步考察市场,又把眼光转向茶楼、宾馆及星级酒店,开始考虑新的开发项目。
一天,一位穿着考究的先生来店消费,他对罗福欢说:“你知道我脚上这双鞋的品牌和产地吗?你说得上来,我才接受你的服务。”罗福欢只看了一眼,说道:“这是‘铁狮东尼’,是意大利的名牌,大约15000元一双。这个品牌的皮鞋用料很讲究,一头牛的皮,只能制作一双这样的精品鞋,而这种牛只能圈养,不能被蚊虫叮咬,所喂饲料也极为讲究,所以皮上的毛孔整齐………‘你不仅是一个擦鞋匠,还是一个真正的爱鞋者,更是一个鞋的鉴赏家和保养专家,我为能接受你的服务而感到荣幸!”
这位顾客叫李正,是意大利某著名品牌皮鞋的中国销售代理。那种价格昂贵的皮鞋在中国销量不错,但他却因为中国没有优秀的皮鞋保养、维护人而苦恼。听说了“罗记星级擦鞋店”之后,他几次来这里暗中考察,发现“罗记”擦鞋工艺科学,操作细节规范。如今又亲自检验了罗福欢的“星级服务”和他的学识水平,认定罗福欢是自己“踏破铁鞋”的优秀人选。
罗福欢借此机会与李正及其他几家世界著名品牌皮鞋的销售商联手,采取会员制,皮鞋销售和售后服务一条龙经营,结果是“双赢”。为了与国际接轨,罗福欢还设置了专用库房,按国际标准分季节调节温湿度,采取防霉防燥防虫蛀等防护措施,承揽了高消费者换季皮鞋的保养业务。因为与世界级名牌捆绑出击,罗福欢的擦鞋店名声大震,销售收入也与名牌皮鞋的销售量成正比地增长。2003年。罗福欢在成都高档居住区中华园附近又新开了一家分店,许多知名的茶楼酒店也不请自来,希望与他合作,请他去开分店。
罗福欢就是这样将“擦皮鞋”这个小行业做成了大买卖。
一提到开创自己的事业,很多人都会想到那些大行业,比如房地产开发。可是,只有那些大行业可以称为事业吗?小行业难道就不行吗?有些人会说,要创业就要创大业,小行业叫什么创业啊。其实,大行业也是从小行业开始的,只要有头脑,一些小行业照样能做成大买卖。
开创自己的事业
一个初涉商道、手头资金不足的人,怎样才能借别人的钱,赚更多的钱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丹尼尔·洛维格,1897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小镇南海漫,洛维格的父亲是个房地产经纪人。洛维格10岁时,父亲和母亲因为个性不合离婚了。这样,洛维格跟随父亲离开家乡,来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小城——阿瑟港,一个以航运业为主的城市。
洛维格对船情有独钟,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最终他高中没念完就去码头工作了。他先给一些船主做帮工,拆装、修理轮船引擎。洛维格对这一行有出奇的天赋,简直称得上是无师自通。
由于他手艺出众,揽的活越来越多,忙都忙不过来。于是他干脆辞职,独自开了个修理行。
就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灵感开始进发了。童年的一个小小的赚钱经历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9岁时,偶然获悉邻居有艘柴油机帆船沉在了水底,船主想放弃它。洛维格向父亲借了50美元,用其中一部分钱雇人把船打捞上来,又用一部分钱从船主手里买下了它,然后用剩下的钱请人把那条几乎报废的帆船修理好,再转手卖了出去。这样他净赚了50美元。他知道如果没有父亲的50美元,他是难以做成这笔交易的。洛维格发现,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洛维格能选择的惟一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子,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银行对他的请求一一给予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希望像一个个肥皂泡般破灭。就在绝望之际,洛维格突然计上心来。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大通银行,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经过研究,大通银行的经理们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不可思议,把款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等于是把钱白白扔进大海里。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洛维格的思维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他拿到了大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马上买下了一艘货轮,再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入了他的私人账户。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没有就此满足,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常人看来,这是极为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为一些顾客“量体裁衣”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
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此时他在银行家心目中的地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洛维格向银行提出给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营运后,再开始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租出,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收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洛维格的这种“空手套白狼”的赚钱方式,乍看起来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每一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如果说洛维格的初步成功是靠了他的天才思维,那么后来他的事业跨上巅峰,多少还是靠了一定的机遇。
二战爆发时,也就是洛维格4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船厂和码头。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和加剧,美国政府大量需求船只。洛维格和政府机构很快打上了交道,政府向他订购了大量的船只。洛维格的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
战后,美国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可是洛维格却逐步陷入了困境。因为政府大大地提高了对造船业的税率,各种各样的税赋像山一般沉重地压得这一行业的人喘不过气来。同时,工人工资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形势逼人。就在此时,洛维格以他的远见,决定走出美国,向国外输出资本。
当时,日本政府积极恢复经济,正急需引进外资,以求发展。野心勃勃的洛维格把目光投向了那里。日本战前的海军重港,从前专门生产其主力舰、航空母舰的地方——吴港,因为战争的缘故,被美军夷为平地。工人们纷纷被遣散,造船厂也关门大吉了。当时日本人一心想重建它,但又不敢惊动美国政府,怕美国把吴港作为美军的军事造船基地。精明的洛维格猜透了日本政府的顾虑,便以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向有关部门进行游说。他很快赢得了吴港地方官员的信任,跟他签订了造船协议,并向他提供了廉价的劳工和平价的钢铁。
洛维格租下了码头,不仅租金低廉,日本政府还给予他免税免赋待遇。吴港的发展给洛维格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所造的船吨位越来越大,船队也越来越庞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域里,都有了洛维格的船只。
借钱生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洛维格可谓深悟经商之道。
借着别人的势力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是经商的一种手段,也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有的人在刚开始自己事业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说没有一分钱。但是到最后他却能够成功,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就是因为他懂得如何运用别人的钱。
敢于大胆决断
认识她的人,多是从她的小说开始的。在很多人眼中,她是个文人,柔美而感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更是一位卓有成效的企业家。
从用笔起家到用自己的智慧去开拓全新的领域,从一本本的畅销小说到开办“勤缘”公司,她用一个女人的智慧向我们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女人,你需要的不仅仅是机会,更重要的是胆量。她就是梁凤仪。梁凤仪是一个想到哪就做到哪的女人。
当年,她经过周密细致的考察,将视线瞄准了女佣服务业。
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刚刚起步,女性职员日渐增加,但偏巧女佣服务业日渐式微,老一代退休,年轻一代宁可在工厂里打工,也不愿接受工作时间长的“住家工”。
梁凤仪对职业妇女的困难,了解甚深。她虽然未读过商科,但运用求学时搜集资料、分析形势的训练,知道在菲律宾招揽女佣工,薪金低廉而供应充足,所以她毅然在1977年创立碧利菲佣公司,一个人到劳工署、驻菲的英国领事馆、当地的职业介绍所等多个职能部门周旋。
当时这个绝对新兴的行业并不为一般人看好,当亲朋好友知道梁凤仪离开出尽风头的影视圈转而开办职业介绍所,专门推荐一种从未有中国家庭使用的菲律宾女佣时,都认定她的事业将会滑落。
在当时那个功利主义极重的香港,人们只要以为某人要“沉”下去时,就会立即跟他划清界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段日子,梁风仪的社交应酬骤降,因为她成了人们眼中的“白丁”。
追随梦想逆流而上,梁风仪并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
然而,作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菲佣介绍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工作本身的难度也是难以想象的。非但是体力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极度损耗。一方面,她要做好背井离乡的菲佣的安抚工作;另一方面,她要不厌其烦地为客户解释劳工署与移民局的法例,还要静心聆听她们对家务困扰的投诉,提供劳资双方相处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平均而言,梁凤仪需要微笑着耐心聆听每个家庭主妇吐苦水一小时以上,才可能做成功一单生意。除此之外,她还要向有关政府部门力求保障引用菲佣,争取通过新法例,以便各方遵守。
自1977年梁凤仪创办碧利公司至1992年,在香港工作的菲佣数以万计,介绍所多如雨后春笋。当菲佣充塞香港社会,从前离弃梁凤仪的朋友都跑回她身边,很轻松愉快地向旁人介绍:“这位引进菲佣给香港家庭的梁风仪可是我的好朋友。你们谁也不能小看她!”
对此,梁凤仪总是付诸一笑,对于人情世态她早已无所谓。对他人何必强求太多?而且把精力花在那上面,梁凤仪认为不值得,那是对自己的小看和浪费。
对自己认定的事业,梁凤仪总是勇往直前并且全力以赴,凭着自己的不畏惧、不气馁精神,不怕一次又一次跌倒的梁凤仪,在毫无经济后盾与人情援助的情况下,凭着巨大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不懈斗志,不但让自己取得了很大成功,而且还帮了香港职业妇女的一个大忙。
通过这番作为,梁凤仪的商业智慧、市场眼光与个人修养,均被商界人士认可和肯定。金融业巨子冯景禧把她从碧利中发掘出来,提拔到“华资金融王国”——新鸿基证券集团内当高级职员,主管公共关系与广告部门。从此,她与金融证券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为她以后成为商界名人和著名财经小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人发现了一个可以赚钱的机会,但是因为怕担风险,迟迟不敢下决定。最后就错过了一个大好的机会。其实,这种心态可以理解,谁都会害怕失败。但是既然已经发现了一个机会,就一定要大胆地做下去,虽然有可能失败,但是也有可能成功。如果连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巧用智慧解忧
三国赤壁大战之时,不习水战的曹操大军,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水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周瑜乘船察看时,发现曹军设置水寨,竟然“深得水军之妙”。于是,周瑜暗暗下决心,“吾必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谋定策略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一是说降,二是刺探军情。于是,他就想出了一条利用“朋友”的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