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24535500000020

第20章 心理健康习惯(2)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空虚心理的需要。虚荣心与嫉妒心二者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

(4)开阔心胸

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要使自己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胸,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从经常产生嫉妒的心理中解脱出来。要多向身边那些性情开朗、心胸开阔的人学习,要不断地在心里告诫自己,不能小心眼。有一个人自知他经常出现嫉妒心理,便向一个性情开朗的朋友求教。那个朋友说,办法十分简单,只要你不去计较,便立即见效。后来,这个人只要碰上对别人心生不满的时候,就想想朋友的话,便觉得自己不会嫉妒别人了。

总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你想改变它,不是不可能,只要你努力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追求虚荣,不去计较一些小事情,就能克服这种不良的心态。

温馨提示:

◎经常反省自身,客观评价自己,有助于远离嫉妒;

◎与人相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嫉妒;

◎虚荣心是产生嫉妒的重要因素。

75.告别贪婪

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为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损伤人的身体,导致病患滋生,甚至威胁生命。

贪婪心理与健康的生活质量是不相符合的,许多人正是因为贪婪而走上了追悔莫及的道路。贪婪是一种过分的欲望,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不择手段的财欲;

②难以满足的贪欲;

③难以填补的权力欲;

④欺世盗名的名欲;

⑤胆大包天的色欲。

一般来讲,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价值观念

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最容易造成贪婪的心理。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会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而且永远不会满足,得陇望蜀,在金钱、名誉和权力上永远不会停止攫取的脚步。

(2)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最要不得,它能使清白之人变得自私和贪婪。当他们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理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就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3)行为的强化作用

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害怕暴露而受到惩罚。如果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贪婪心理。

(4)补偿心理

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其实,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要告别它,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1)格言自警法

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写出大量的文章和诗歌,鞭挞或讽刺那些索取不义之财的行为。而且,有大量的事实表明,极度贪婪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名言、格言和前车之鉴,朝夕自警。

(2)自我反思法

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贪婪的恶习。

(3)知足常乐法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不要对生活的期望过高。如能“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常乐”了。

温馨提示:

◎贪婪的人最终都会一无所有,应该常常以此自警;

◎贪婪会引导一个人走上违法的不归之路,一定要克服它;

◎攀比心理最要不得,它能使清白之人变得自私和贪婪;

◎知足常乐是保持心理平衡,克服贪婪的最好方法。

76.别为小事抓狂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较为重大的事情,如丧偶、离婚、退休、更换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等,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使我们为此忧心或焦虑。但是,这些事情并不会经常发生,我们平常面对更多的则是许许多多的小事。可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尽管小事小,但小事情多,总为小事抓狂,最终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医学研究表明,人若经常处于烦恼和忧愁的漩涡之中,频频激发人体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加速衰老,而且会引起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疾病。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事情呢?

(1)认真对待,及时处理

人们对待事情的方法和态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遇到事情时积极面对现实,尽力克服困难,对于超出自身能力的事能客观对待,不求超出现实的结局,即使面对麻烦,也能平和处之。反之,如果该努力的却退缩,该回避的却硬顶,会使问题越积越多,小事情也会变成大事情,那时就不好处理了。

因此,我们要学会合理评估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事,不要一遇到小事就急躁、抓狂。首先应该想一想发生的事情是好的、不相干的还是会产生压力的。然后,考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并用想好的方法去应对。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对所用的方法可做适当调整。通过对问题进行合理评估,当事人可获得良好的情绪及平衡的心态。

另外,学会调整想法很重要。有的人讲究完美主义,凡事求全责备,以为大难当头,不可收拾,实际上是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理智地思考一下,改变角度去看问题,则发现大事能化小,小事能化了,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2)视而不见,糊涂处之

如果是生活中的一些非原则性的小事,就不必去认真计较了,可以对之视而不见,糊涂处之。从心理学角度看,对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随听、随看、随忘,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岂非养生的妙法?

其实,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纠纷常常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聪明的人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常常用“不置可否”、“顺其自然”的方法,因而矛盾常于无形之中随之化解。倘若过分热衷于搞清谁是谁非,一味地斤斤计较,或只顾发泄心中的怨恨,结果反而会激化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由此可见,人们在处理某些感情冲突时,在适当的情况下,“糊涂”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当你处于困境或遭遇挫折之时,“糊涂”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它会帮助你消除心理上的痛苦和疲惫,甚至逾越难以想像的鸿沟。这是因为,“糊涂”也是乐观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当然,“小事糊涂”绝非事事糊涂,处处糊涂。若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分青红皂白,不讲原则性,那就成了糊涂虫了。总之在生活中,大事明白,小事糊涂,能使你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减少对“大脑保卫系统”的不必要刺激,故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堪称养心妙招。

温馨提示:

◎总为小事情而忧心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小事要及时解决,不要越积越多;

◎许多小事对于生活没有意义和价值,最好对其视而不见,糊涂处之。

77.不要感到活得“累”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乃至使人出现头昏脑涨、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容易激动、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冷漠和不顺眼、思维迟钝、逻辑推理能力受阻、食欲减退、情绪不稳,甚至出现一些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因而,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感叹:“活着真累”,这种自我感觉的体验和症状是一种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它是吞噬自我心灵的病菌,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